APP下载

瑶族长鼓舞服装的人体工学体现

2022-01-10刘亚平

山东纺织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服装上衣瑶族

刘亚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瑶族长鼓舞是由祭祀盘王(盘瓠)发展而来的娱神乐人舞乐,2008年由湖南江华、广东连南与广西富川联合申报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瑶族文献《评皇券牒》记载,盘瓠为瑶族先祖,其出身为五彩斑斓的龙犬,因在战争中有功,其子孙常免徭役,[1]“莫徭”即得名于此。以盘瓠为祖先的“莫徭”后代构成今日瑶族主体,包含了讲勉语的盘瑶以及讲汉语方言的平地瑶,其他民族根据其特征又给出多种他称,包括高山瑶、过山瑶、盘瑶、盘古瑶、板瑶、排瑶、山子瑶、花头瑶、蓝靛瑶、平地瑶等。这些瑶族支系在打长鼓时所穿的盛装就叫长鼓舞服装,一套完整的瑶族长鼓舞服装就包括长衫、短衣、背心、胸兜、裤子、裙子、围裙、腰带、绑腿等。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关键文化,在服装样式及穿着方式等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标志性特征。[2]如果把瑶族长鼓舞服装看作一个系统,以瑶族长鼓舞单件服装为观察单元,则服装之下的构成元素与构成方式,服装之上的组合搭配等均与人体密切相关。

1 构成元素映射人体

瑶族服装按照覆盖人体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上装、下装及附件。其中上装包括长衫、短衣、背心、胸兜,均采用中式服装结构。自民国时期“风俗改良”后,瑶族下装普遍穿裤,裤身分直筒和宽筒,脚口绣花。瑶族裙子至今仍然保留文献记载中的以一幅或多幅面料绕腰半周或一周形成的半身裙款式,按照外形不同可以分为百褶裙、直筒裙、围裙和飘带裙等数种。因为瑶族上衣基本无扣,需要腰带系扎,此外瑶族人也认为腰间系带利于腰腹发力,所以瑶族有扎红、白、黑、蓝等色的绣花腰带的习惯,带尾常以铜钱、珠子、流苏等装饰,垂在身前、身后或者两侧。瑶族过去绑腿主要体现为实用价值,夏天帮助小腿抵御大自然的侵害,冬天则可以弥补裤长不足或者减少裤子与人体之间空气流动,提高保暖效果。现在瑶族绑腿则更多表现为增加服装艺术美感。

尽管瑶族长鼓舞服装外观各异,具体到单件服装,构成元素也总是与人体一一映射,如衣身与躯干,衣领与脖颈,衣袖与上肢,腰头与腰围,裤裆与腰臀部,裤筒与下肢,裙子与下体等。同时这些构成元素对人体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上衣普遍不系扣,左右衣襟各占一个幅宽,穿着时采用左襟搭右襟或者右襟搭左襟的方式,不论胖瘦,均可包裹其中。衣袖采用翻折袖结构,一方面红、白、蓝三色布拼接形成多层叠穿的假象,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对不同臂长的适应性,这一点以平地瑶的备用袖筒表现较为明显。裤子腰头既宽且阔,这样能够满足不同腰围以及下裆长度的需求。裤子脚口为单独裁片,可以根据个人腿长调整长度。裙子为一片式样,围在身上后方成型。诸如此类瑶族长鼓舞服装尺寸宽大,在体表二次成型等特点表现出对不同高矮、胖瘦体型的包容,体现出瑶族长鼓舞服装的经济性与适用性。

2 构成方式展现偏好

理论上服装各部分构成元素相互独立,由各元素随机组合将得到数量可观的构成方式。将服装依结构分解为衣长、前片、后片、领、袖等基本单元i,设N为每个单元内随机独立元素总和,如领子有无领、立领、直领、交领、披肩领等5种,那么单件服装就有пNi种构成方式。如将上衣划分为五个构成单元,包括衣长(及臀、及膝、及脚踝)、前片(不开襟、对襟、左衽、右衽、琵琶襟)、后片(无衩、开衩)、领子(无领、立领、直领、交领、披肩领)、袖子(无袖、连袖),则上衣理论上有300(3×5×2×5×2)种构成方式。

然而实际上瑶族对部分构成要素表现出偏爱,并最终形成稳定的构成方式。这在各支系服装构成中得到验证。以湖南瑶族特色长鼓舞上衣为例,[3]将江华高山瑶、江华平地瑶、宁远过山瑶、新田和常宁过山瑶、桂阳过山瑶、资兴过山瑶服装构成方式整理如表1所示,各服装构成方式有限且固定。将其中构成元素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受湖南瑶族偏好的元素是长度及臀、前片对襟、后中无衩、立领和连袖。

表1 湖南瑶族长鼓舞服装构成方式

3 组合搭配标示特征

在“人-服装-环境”界面内,服装是与人、环境相适应的产物。所以尽管系出同源,在长期“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中,盘瑶各个支系在适应各自环境中又形成了不同服装特征,这表现为不同区域服装组合搭配差异。瑶族为典型山地民族,习惯通过不同服装组合叠穿来应对山里早晚较大温差。一般瑶族叠穿几层立领长衫,外搭背心、短衣、胸兜、围裙、腰带等,而山子瑶在领子处增加一层披肩,板瑶在脖子上系花围巾,平头瑶在上衣背面绣上整片花,这些增加背部厚度或减少服装微气候空气对流的方式都是瑶族常用的保暖手段。与之相反,为增加散热,加强服装微气候空气对流,瑶族上衣通常不系扣,将服装上口敞开,腰下开衩,或者将衣服下摆别入腰带,一来方便劳作,二来利于通风。同理,裤腿宽阔有利于空气流通增加散热,而需要保暖时则用绑腿扎紧裤子脚口,减少服装微气候中空气对流。这些瑶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也都保留在长鼓舞服装中,呈现了瑶族既有“龙犬盘瓠”后代“尚青色”“好五色衣裳”“衣裙斑斓”“裁制皆有尾形”等共同特征,又呈现地域、支系等多元差异。

4 结构工艺不合时代

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生活方式转变,新的服装生产、制造技术对瑶族传统服装造成毁灭性冲击,因为工艺复杂、穿戴繁琐、着装后行动不便等问题传统服装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退出日常生活,即便偏远山区也未能幸免。以瑶族长鼓舞上衣而论,普遍衣身宽大可以满足人体运动松量,但是原有的立领结构在长鼓舞过程中比较容易拘束颈部,因此长鼓艺人常不系扣第一粒扣子;连袖结构宽大而方便运动,但同时在手臂下垂时候在腋窝下方形成大量褶皱而影响美观。[4]下装中的传统裤子腰头既宽且阔,用以满足不同腰围以及下裆长度,基本能够满足瑶族长鼓舞下半身动作姿态需求,但是其着装方式复杂,与现代快捷生活方式不相匹配。而对于裙子而言,传统一片式百褶裙、多片式飘带裙等能够兼容不同腰围,且裙摆宽大,能够满足瑶族长鼓舞下半身动作姿态需求,老一辈习惯了以绳带系扎的穿着方式,认为可以保留原有结构样式,但是年轻一辈追求便利,更倾向于按照量体裁衣制作的以拉链、扣子等扣合方式的现代裁剪裙子。

5 结论

瑶族服饰立项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肯定了瑶族在漫长岁月中与环境相适应所展现出的智慧,同时也昭示了包括瑶族长鼓舞服装在内传统服装陨落的事实,以及国家、社会、民族对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决心。而人体工学以人为本,从生理、心理诸方面关注提升瑶族服装在舞长鼓过程中的穿着体验,[5]这有利于人们将传统服装日常化,从而将民族文化内化为身体记忆,形成践行民族文化的自觉。从“创新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体工学是提升瑶族传统服装乃至其他中国传统服装的可行途径。

猜你喜欢

传统服装上衣瑶族
瑶族织锦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设立“传统服装日”,先要找准文化定位
“一带一路”与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传统服装出口的影响探讨
胸前印字T恤 “怒刷”街头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小上衣+阔腿裤一穿就时髦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