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中亚区域金融合作研究
2022-01-10崔莎莎
崔莎莎
(新疆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中亚在亚欧大陆的交界处,地理上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的中间,中亚国家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他们是连接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1992年中国同中亚五国正式建交,至今已有二十九年的建交历史,双方经济文化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建交伊始,中国同中亚五国贸易额不到五亿美元,经过双方的不断努力,2017年中国同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突破了350亿美元。以中国在中亚区域的重要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为例,2012年,在同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霍尔果斯成立了霍尔果斯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方便开展跨境交流和金融合作。2016年,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承办的金融论坛吸引了多家国际金融合作组织,该金融论坛成为中国-亚欧博览会的一大特色论坛。中哈两国在基础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进展巨大。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当前中亚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相对差距较大、双方发展战略存在差异、且国家开放程度不同,在经贸合作中仍旧面临诸多挑战。
2021年3月13日,我国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出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对外开放、达成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推进新疆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同时要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创新融资合作框架,建立“一带一路”专项贷款和丝绸之路基金;建立健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鼓励多边国家金融机构参与投融资。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新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不仅作为通往国外的枢纽起到交通要塞的作用,更要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的经贸活动的区域起到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金融合作是两国深化贸易合作的后盾,在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主导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无疑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因此,研究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中亚区域金融合作,对中国和中亚经济贸易顺利发展有一定助力。
1 文献综述
国际间金融合作研究最早是基于蒙代尔(1961)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即两国或地区之间满足相关经济或金融条件(比如相似的通货膨胀率、产品的多样化等)则为最优货币区,满足最优货币区则可以进行货币互换、货币替代甚至货币一体化。区域货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两国经济合作中的汇率风险,如果进行货币互换等货币合作,可以有效控制汇率风险,增进国家之间贸易合作的规模与范围(戈什,1986)。朱梦楠(2001)认为区域间金融合作的内在原因是经贸交流的频繁性和互补性,而外在原因是争夺金融资源的竞争的压力。但不是所有国家之间都可以进行货币合作,在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如果货币替代失败会造成货币错配,形成大规模以没有风险对冲的外币计值的负债,将会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巨大风险,甚至有引发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戈登斯坦和特纳,2005)。因此,在国际间进行金融合作时应当先充分衡量二者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相关制度和政策是否合理。
关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合作方面的研究,何帆(2006)结合中亚地区的经济情况,分析了建立的成本与收益,并对建立中亚货币联盟持有不太乐观的态度。李亚楠(2017)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状况,结论证明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不适合建立单一的金融结算系统,但是适合建立起更为系统的货币结算体系,如此可以促进区域贸易以及区域金融一体化,进而推动各个国家的发展。李文勇(2017)采用VAR模型验证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和汇率之间的联系,并得出结论对人民币在中亚五国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利弊进行了探讨。何文彬(2017)总结了双方历年来金融合作的进程,并设计了深化金融合作的路径和层次安排。随着贸易的深化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与中亚合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因此在新时代研究中亚金融合作对推进新疆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建立健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推动人民币区域结算有着助推作用。
2 人民币实现中亚区域化的可能性
2.1 理论基础
2.1.1 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1年Robert A. Mundel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保持自己的货币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安排,因为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会限制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因而地理位置和经济金融市场拥有一定相似度的周边国家应当统一货币,以增强两国间的合作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然而,也并不是所有邻国情况都适用于最优货币区,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标准才可以达到: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性;经济结构相似性;产品多样化;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
2.1.2 货币替代理论
姜波克(1998)认为货币替代是指当一国经济低迷时,本国居民对其货币失去信心从而大量兑换外国货币,导致外国货币在本国流通及本国货币大量外流的现象。货币替代会影响本国政府宏观政策的调节能力,降低本国经济政策的效力。但也有一些国家因币值不稳或促进贸易而主动寻求货币替代,比如拉丁美洲美元化、西非法郎的存在及欧元区的建立,在古时的中国,秦朝统一度量衡之时,也将统一货币作为必经之路。货币替代利弊参半,在开放经济的前提下,货币替代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2.1.3 货币错配理论
货币错配是指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不仅拥有本币的资产和负债,还拥有外币的资产和负债,因而就会对相应地受外币的利率和汇率风险的影响,当不能保证外汇期限头寸和币种头寸为零时,该经济体的利率表和资产负债表对汇率变动就会具有敏感性的情况。当一国大量持有外国货币时,则逐渐形成货币替代,但若货币替代失败,会形成货币错配,该国拥有大量外币负债,经济状况受限。
2.2 经济基础
2.2.1 中国经济实力
如图1所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呈现稳健的上升趋势,2002年加入WTO之后,同国外的经贸往来愈加频繁,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中国的GDP在2020年突破了一百万亿,并成为在疫情期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了基础。
图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在金融方面,我国构筑起了完善的金融体系,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从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速度增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脚步,国际收支也随之接连顺差,再加上西方经济低迷,诸多国外资本竞相来华投资,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近年来虽略有减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仍旧占全球的30%,居于世界第一。为人民币国际化及加快人民币结算系统建立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即给予了使用者随时可以兑换的信念。从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之后,IMF成员国持续增持人民币,并且竞相在华发行熊猫债券。3月27日,中国与伊朗签订了《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约定未来25年内使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随着人民币在国际交易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我国在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中主要货币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在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也逐渐增强。
图2 中国外汇储备(亿美元)
2.2.2 我国同中亚区域经济来往密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金融体系的增强,我国持续实施扩大对外开放与“走出去”和“引进来”并存的政策,同中亚区域的经济来往愈加密切,“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持续推进,中国同更多国家建立了合作,为新疆对外经济金融合作提供了基础。2017年以来,中亚区域与我国接壤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状况逐渐好转,在此条件下新疆加快了对外开放合作的脚步,贸易投资规模随之大幅增长。以中亚五国为例,中国同中亚双边贸易总额在2013年突破500亿美元,2014年由于中亚国家货币贬值原因贸易有所下降,但在17年开始有上升趋势,如图3所示。
图3 2012年-2017年中国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亿美元)
2.2.3 政策基础
2.2.3.1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及新疆核心区建设
2013年9月,我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在提出倡议之后,我国不断推动促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截至2020年11月,我国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1份“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文件。在此背景下,中国同中亚的金融合作关系将会进一步深化,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以新疆为基础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深化同亚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建设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新疆作为亚欧大陆的几何中心,无疑是丝绸之路中重要的关口,在未来,应当在推动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推进金融合作范围和深度,持续努力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
2.2.3.2 中国加入SDR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SDR篮子货币改为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五种货币,在加入之后,人民币在SDR的权重也逐年提升。中国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对人民币来说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中国的货币将在更大的舞台上被国际所接纳,中国也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通过特别提款权自动增持人民币,在将来用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将会更多,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中国与中亚的金融合作中,意味着我国货币将更容易被对方所认可,同时为人民币在国外进行交易提供了便利。
2.2.3.3 人民银行同中亚开展货币合作和金融合作
近年来,我国货币实力在稳步提升,同中亚国家贸易往来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人民银行积极同中亚国家开展了相关合作。如表1,在2010-2020年间,我国同中亚多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进一步增强中国同中亚各国的政治互信,促进了增进我国和中亚区域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中亚的影响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和建立以人民币主导的结算体系奠定了基础。
表1 2010-2020年间中国同中亚区域金融合作一览
3 人民币实现中亚区域化的阻碍
3.1 地区安全前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中亚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时中亚国家的能源资产储备及其丰富,因而自古以来便成为大国政治博弈的重要区域。俄罗斯提出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在2010年启动,三国之间贸易往来密切,在2014年美国制裁俄罗斯后,哈萨克斯坦的汇率也一度遭到贬值,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从表2中可以看出,乌兹别克斯坦在过去的几年间同样汇率贬值严重,依赖于石油出口的国家在石油价格遭受打击之时就会变得比较被动,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会影响国际间的合作。
表2 2013-2019年中亚国家汇率变化
3.2 中亚国家贸易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从前述中国和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协议总览不难看出,我国同哈萨克斯坦有着长期的深入合作,但是其他国家合作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哈萨克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国土更大、离我国更近,另一方面是因为哈萨克斯坦属于中亚的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环境上相较而言更为安全便捷,产品种类多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为稳健,因而与其进行金融合作可以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发展。而相较而言,其他国家的代表性产品可能要稍逊一筹,货币互换通常有三年有效期,即在三年内持有对方货币进行贸易往来,一般而言双方国家将会以此为基础进行贸易交流,很少存在到期后仍然持有对方货币的情况。因而要想双方达成金融合作进行货币互换,对于双方贸易投资市场也有很高的要求。
3.3 主要国际货币依然占据国际金融市场较大份额
从国际金融市场份额来看,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国际市场上仍旧占有较大的份额,尽管近年来人民币同其他SDR主要货币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还有很长。再者,目前的国际货币格局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各国也都会维护自己货币在国际中的地位,中国要想在国际货币的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同样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6月底,人民币占国际支付货币的1.76%,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受疫情的影响,占比尽管略有下降,依旧保持在第五的位置。另外,在中亚地区,卢布和美元依旧是惯用的国际货币,要使人民币进一步在中亚区域扩大其影响力,需要结合“一带一路”继续深化与相关国家的金融合作。
4 推动人民币实现中亚区域化的策略
4.1 亲诚惠容,文化先行
文化架桥有利于求同存异,“一带一路”幅员辽阔,国际关系复杂,民族宗教文化不同,历史文化也不尽相同。秉持着“亲诚惠容”的精神,文化先行可以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国家相互理解、增进友谊。只有讲好历史、传统,国家间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才能相互沟通、亲近、进而合作,建立深厚友谊。能否拥有共同的目标,互利互惠都需要依靠文化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和为贵,国家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惠互利,讲好文化故事,可以让中亚国家更理解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而是提供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4.2 推动民生领域合作,以非资源合作推动区域金融合作
2019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都陷入了经济停摆的状态,尽管目前疫苗已经研发完毕正式投产,但要得到完全控制仍旧需要一段时间。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应当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分享抗疫防疫经验,开展丝路基金和丝路贷款项目,金融助力各国尽早恢复疫情前的生活。同时,中国拥有强大的基建实力,在过去的七十年内不断完善改善民生生活,可以进一步以基础建设为基础,推动非资源合作,继续拓展区域内基建互联的合作,进而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共同作用下,以非资源合作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实现金融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4.3 依托丝绸之路开展同中亚的金融合作
中国同中亚区域金融的合作,离不开“一带一路”倡议,应当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中亚经济金融合作的新平台,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合作,共创中亚和平友好共处的新局势。首先应当基于新疆的核心区建设去开展,推动新疆和中亚展开金融合作是增进双方合作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新疆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大幅增长、货币外汇衍生产品渐趋多样化,新疆同周边中亚国家在习俗和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疆的核心区建设,以实施更好的双边合作。其次在贸易方面,中哈金融合作分委会和哈展会都会定期举办,双方互相商讨未来合作进展,可以在局势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同中亚其他国家开展类似合作,以期达成更多合作内容。最后,我国应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中亚是构建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金融领域的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基石,应当完善对外投资金融支撑体系,加快建设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预警预案,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