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减负提质的策略分析
2022-01-09沈梅锋
沈梅锋
摘要:今年可以说是“双减”政策的元年,七月份刚过学生们还沉浸在假期的欢乐之中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开始为刚刚下达的“双减”政策“发愁”。“发愁”的原因很简单,“双减”政策要求减少义务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还要求关停学生们“又爱又恨”的课外补习班,这让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慌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学习效果会不会因为课后作业的减少和关停的课外补习机构受到影响而呈现下降趋势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笔者知道的是,我们需要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将“双减”政策贯彻落实,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堂教学及课后辅导的减负提质,其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教学手段及理念进行全方位转变。鉴于此,本文将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简要分析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完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提质减负,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科学 减负提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知识可以给学生们许多的学习乐趣,也可以帮助他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进而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作为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现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他们进行深层的知识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但近年来愈加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小学阶段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快乐,他们面对新奇的知识更多得是机械化的“吸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逐渐丢失了原有的“灵气”。针对这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落实“双减”政策,努力打造轻松欢乐的教学氛围,从而完成小学科学学科减负提质的教学蜕变,以下是笔者的浅识拙见。
一、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小学科学更多是生活常识的层面,尚未涉及到推理运算。因而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的办法,将实验与生活相结合,以启发他们的质疑精神。质疑是兴趣的体现,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就会有动力去围绕这个问题探索答案。
例如,在“浮和沉”的课程中,就可以先以实验来导入教学。我分别准备一张纸、一个木块和一枚铁球,并依次放在水槽中。通过实验,学生们会发现,纸和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球沉到了水底。然后,我会请同学回答问题:“为什么只有铁球沉了下去?是不是因为它是铁做的,比较重呢?”如果仅从看到的现象去思考,学生很容易会走入这个“陷阱”中,我会特意提醒学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很聪明,就会问道:“轮船也是铁制造的,那么多的铁一定很重,为什么能够在水上航行呢?”这位同学的提问非常好,我根据他的言论得出“并非铁一定会沉下水底,纸就一定浮在水面”,并且将纸揉成一团,因为已经浸过水,又被揉成一团,纸团也慢慢向水下沉去。
如此,带着实验现象与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切入这一节课的教学。
二、引導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是一门讲究深入探究的学科,只是质疑,没有探究,一切都是空谈。伽利略经过探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言论,牛顿通过探究在伽利略成就的基础上又丰富发展出力学的体系,帮助世人更好地认识了世界。
我们教师就需要从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在观察动植物方面,这种好奇心尤为明显。例如,在观察蚂蚁的课程中,我会让学生去户外寻找蚂蚁。首先观察蚂蚁的身体构造,并联系其他昆虫的形态进行对比,然后观察它们吃些什么,族群之间有无互动,再探究蚂蚁为何会认得回家的路,为何会搬动比自己体积大几倍的物体。通过探究,学生会对蚂蚁的习性、种类,乃至整个昆虫类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基础课程中,学生会根据本能对那些相对抽象的知识疏远,然而小学科学中,磁铁这一节课却是个例外。磁铁能吸引物体这一神奇的现象能够引发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对磁铁的材质、磁极等知识进行学习,并为今后学习物理课程打下基础。
三、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氛围分为两部分,一是外在的环境条件,二是自身的习惯养成。
首先我们要营造一个乐学的气氛,将一些科普的图书,画册摆放在教室中,作为“科技角”,以便学生能够时时阅览。另外还可以陈设一些动植物的标本,浑天仪、飞机、宇宙飞船的模型,增添一些科技元素,让这些细节点缀出班级热爱科学的学习气氛。
而氛围并不仅仅只是外在环境的布置,更在于学生主观上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还是要有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的积累与拓展,就会对科学技术与规律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
其次是多参与科技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科技的观察探索、发明制作、实验证明等。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在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做好相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包含的一些科学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理论联系实践也就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
最后是生活实践,科学素养包括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可甚至是奉献。在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凡事不盲从,不迷信,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将科学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例如让学生观察学习家长做饭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一些做饭的技巧和原理。养成关注科学、学习科学的习惯也是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四、有效利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评价,适时发现,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在实施激励性语言评价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他们学习上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其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一句简单的“你的想法很独特”、“你很善于思考”、“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等等,都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即使学生在发言时出现困难,教师的一句“我想你一定还在思考,请大家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能帮助确立学习的信心,更加热爱学习。
此外,在上课发言、小组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全班交流时,我也会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给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分发“点赞卡”来鼓励他们。在期中、期末时进行评比,比比看谁获得的点赞多,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教学中如果能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性评价,长此以往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获得自主探究的动力,强化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总而言之,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所要求的学科教学“双减”政策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双减”并不是降低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需要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高质高效,以教学形式的转变,带动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引导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逐步成长,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以作业改革撬动基础教育“减负提质”[J].人民教育,2021(Z1):40-41.
[2]张友满.关于减负提质的实践与理性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5):19.
[3]蔡会明.关于中小学教育中“减负提质”的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