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分析

2022-01-09王梦迪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2年2期
关键词:对公度量信用风险

王梦迪

摘要:授信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中主要盈利来源,其中对公业务由于其金额大、主体情况复杂、受经济周期波动较大,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点之一。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深入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开始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聚焦信用风险管理,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授信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问题探索了提升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手段。

关键词:对公授信;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对公授信指银行对企业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对企业客户在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做出保证的活动。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发展等政策的实施,传统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伴随业务规模增长,企业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长。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大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企业支持力度,满足实体企业转型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对公授信规模不断增加,授信产品日益丰富,特别是针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授信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这对商业银行的对公授信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民营与中小企业存在财务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与管理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当前的对公授信业务普遍存在授信各风险控制环节相互割裂、授信业务信用风险识别度量准确性和时效性低、风险预警体系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银行公司信贷资产质量存在风险隐患,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

一、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授信各风险控制环节相互割裂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授信业务在监管指导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多环节管理的授信流程和操作规范。在这套行业中较为通用的授信风险管理框架中,“贷前调查”是指在贷款申报前由银行客户经理调查整理授信业务需要收集的贷款申请人的信息和材料。“贷中审查”是指在授信材料收集上报后,由贷款审查专业人员对授信主体及业务的合规性、风险性进行审查并按授权决策。“贷后管理”是指贷款发放后由贷后管理人员定期对企业经营情况、抵押物等授信业务相关情况进行检查。以往商业银行公司授信业务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往往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岗位人员,各环节间信息传递不充分、反馈不及时,风险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授信业务信用风险识别度量准确性和时效性低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基于充分识别、准确度量授信业务的各类风险。高效的风险识别和度量建立在银行对授信业务及相关受信主体的信息充分、迅速掌握和快速处理的基础上。传统手段下,人为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速度和频次效率较低,信息收集数量和精确性难以满足准确度量及帮助决策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

为了对突发风险进行及时防控,商业银行普遍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但并不完善。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信息搜集主要依赖公开信息,但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非上市企业缺乏公开信息,因此导致银行风险预警体系对此类企业预警不及时。另一方面,银行风险预警体系中应对机制不够健全,一旦发现突发风险,后续应对措施不及时,相关人员权责利不清晰,导致无法及时就突发风险进行排查、处置。

二、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一)完善对公授信业务全体系全流程管理框架

在对公授信业务全面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对某个公司或集团客户授信业务往往涉及多个条线、多种业务,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必须从传统单笔业务视角转向客户统一授信视角。具体来说,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应当破除业务种类藩篱,所有业务穿透至最终信用风险承载主体,所有涉及该主体的相关岗位人员均有共同的风险管理责任,构建全体系共同管理的风控框架。其次,信用风险管理不应局限于原有授信业务风控体系简单的线性流程,除时间维度外,可增加各类事件触发管理任务,并将银行内部涉及该信用风险承载主体的相关管理措施梳理整合,形成触发、识别、分析度量、反馈决策的闭环,构建全流程管理风控框架。

(二)加快授信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商业银行传统对公授信风险管理存在识别度量准确性和时效性低等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风险管理中逐渐运用,给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金融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授信过程中需要充分搜集客户数据、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业务发生后需要随时掌握客户的最新数据。近年来,商业银行业务办理线上化水平快速提高,储蓄、结算、标准化授信、贸易融资等业务均不同程度实现线上化办理,业务线上化的同时使银行收集到了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如果能对以上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匹配各种渠道采集到的外部数据,将对信用风险管理带来巨大帮助。因此,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进程,畅通有效数据获取路径,规范数据建模的管理和应用,进而重塑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识别与度量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优化对公授信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对公授信风险预警系统,改善风险管理的滞后性。首先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商业银行授信风险预警系统,畅通风险管理部门与经营机构等内部之间的信息流共享,对搜集到的风险事件及时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其次,应丰富有效的外部数据来源,如公开披露数据、信用数据、政务数据、诉讼信息等,为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杜晓玫.商业银行对对公授信业务中信贷风险管理探析[J].区域治理,2020(11):229-230.

[2]唐国瀚.商业银行对对公授信后信贷风险管理[J]. 区域治理,2019(46):226-229.

[3]沈虹.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的内部控制及管控措施探讨[J].时代金融(上旬),2020(7):24-25.

猜你喜欢

对公度量信用风险
对公信贷资产流转未来猜想
商业银行利用“快易报”平台发展对公业务分析
公租房可享受7项税种免征福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不欣赏自己的人,难以快乐
突出知识本质 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
基于GARCH—VaR模型的股票市场风险度量研究
基于GARCH—VaR模型的股票市场风险度量研究
三参数射影平坦芬斯勒度量的构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