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化生态视阈下的出版发展研究

2022-01-09朱金波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引入城市文化研究,并认为城市文化本身即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出版作为该系统的必要构成要素,能够协同其他要素共同建设、优化城市文化生态,并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对历史上出版业与城市文化的共生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出版社相关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又对城市出版社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文化生态;城市文化;出版发展

人文主义大师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其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提出,人类依靠两个强有力的进化工具—文字和城市,成就了当今的人类文明[1]。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它因文字得以记载,又因出版得以延续。城市发展至今,尤其是面对拥挤的街道、喧闹的人群、千篇一律的高耸建筑时,思考城市文化与出版业之间的关系,探寻一条信息时代下的共生之路,对二者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文化生态视角出发,认识出版的相关功能和作用,并以我国出版社为主体,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出版业发展路径进行阐述。

一、城市文化生态相关概念解析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

对城市文化,研究者或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或从城市的特征出发,存在多种多样的理解,但是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几乎涵盖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而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指导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识形态。“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广义的城市文化定义或内涵。”[2]城市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前者主要指历史遗产、城市建筑、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状况等;后者则为道德观念、文学艺术、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经济体制、政府形象等。

(二)文化生态概念的引入

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在论著《文化变迁理论》中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重要内容之一,关于其概念的论述各存差异,但都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制约[3]。总体而言,文化生态是指由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具有动态特征的复杂文化系统。作为整体性存在的文化生态对内在要素具有制约性,同时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具有能动性,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对文化生态的研究,我们不仅要探讨文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4],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文化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中找到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优化文化的内、外部结构,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改善文化发展条件,以“实现文化生态的平衡,达到文化和谐,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5]。

(三)城市文化生态的特征

本文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引入城市文化研究,并认为城市文化本身即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城市文化的体系构成,为保护与发展城市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城市文化生态是指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社会环境以及生存状态等。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不仅意味着其需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多元的文化形态格局,还需要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灵活的调节应变功能、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只有具备上述特征,城市文化生态才更有生命力。这些特征也是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引导下,我们需要引导各文化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文化、技术融合,通过城市文化生产,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生活质量,使得城市建设在文化内涵上得以延续、积累并更加丰富,最终实现城市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出版对城市文化生态的意义

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文化要素都对文化生态有着重要贡献,注重文化系统中各种文化要素间的协调、配合,文化发展才能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中[6]。出版这一文化要素在城市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其内部价值和外部效应的共同体现。

(一)城市文化生态的必要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活动,出版的兴起、嬗变是与城市紧密相连的。我们从城市文化相关指标体系中就能看出出版在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与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修订的文化统计框架中,文化领域被分为关键领域与扩展领域两个层面,“书籍出版”为六大关键领域之一[7]。《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又将“图书出版”列为六大主题之一[8]。出于可测量性的考虑,这些指标体系中的“出版”是指出版业或出版活动,并立足于产业经济的维度,最终目的是对文化进行评价。

出版作为城市文化生态构成要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出版的基本功能—传播信息的文本功能上。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文化系统,城市文化生态的发展必然会伴随着大量文化信息的产生。这些信息作为传承、保护和培育城市文化生态的基本要素,部分蕴藏于历史文物、城市建筑、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中,但更多的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出版的方式得到积累和丰富。这是由出版行业内部各要素结构决定的,是保障出版相对稳定的基础机制。

(二)协同其他要素演进的重要中介

一般情况下,我们谈论出版的中介作用,主要是基于编辑工作的角度。对作者而言,编辑需要将作品进行加工和转化;对读者而言,编辑需要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对社会而言,编辑需要对内容进行判断和把

关[9]。在城市文化生态下,出版的经济属性首先要求其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与其他要素实现互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并通過文化生产参与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在此过程中,以思想、观念、知识等为内容的出版生产活动是以其他文化要素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来开展的。

城市文化生态不同的文化要素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但总体上保持协同演进、稳定延续的状态。出版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于宣扬主张的理念功能。通过优化选择、规范话语形成的出版物,承载着不同文化信息,也富含作者或出版者的某些理念、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要素都需要借助出版予以宣扬,同时其又被城市文化生态中的其他不同文化要素吸纳。这也是出版内部固有效能的体现,同样属于出版的静态属性。

(三)全面优化文化生态的积极力量

出版最能为社会所认知,并且能全面优化城市文化生态,这也是上述两种功能的外化效用,即通过作用于读者或社会体现出来的政治、文化功能。关于出版的政治功能,阙道隆先生从编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编辑出版活动“第一项重大政治功能是维护现存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或者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政治权力制造舆论……编辑活动的第二项重大政治功能是推动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对权力机关进行舆论监督”[10]。城市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范畴的出版,为政治服务是其必然要求之一。

“出版的文化功能大致是指出版促进文化发展或进步的积极作用。”[11]出版对社会的推动,以及对城市文化生态的优化自不必言。笔者引用邵益文先生通过图书阐明出版文化功能的一段文字作为注脚:“图书留下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脚印,它记录了人类认识的总和,积累了无所不包的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有史以来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12]

三、基于历史与现实发展的探索

(一)城市文化生态的历史见证

城市文化生态是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反映,更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今天,当我们去回顾古代城市的发展,述及过往那些昌明的文化时,出版总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一些城市的文化标签就与出版直接相关,如苏州阊门,南京三山街,杭州镇海楼、涌金门等蜚声宇内皆缘起于出版,古代徽州以及闽北山间小城建阳亦是如此[13],我们常听到的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更是因专业出版年画或童蒙书籍而闻名于世。

江南文化的兴盛是以刻书、藏书活动为前提的。在近代上海、武汉等城市的现代化之路中,出版的作用尤其重要。“上海都市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多种异质文化的融合过程……就是在原来多质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14]这个文化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出版。西方先进的印刷出版技术、生产经营方式开启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先河,也造就了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海派文化”。近代武汉在清末洋务运动兴实业、办教育的指引下,出版了大量新式教材和西学图书,使武汉成为民主思想的激荡之地,为武昌首义的爆发和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立足现实需求的有益实践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大部分出版机构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出版与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的共生之路,其中依托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等设立的16家城市出版社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出版社“围绕城市,深耕城市资源,通过挖掘、整理、传播城市文化,打造独特品牌”[15],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例如,武汉出版社在“为时代发声,为城市立传,为读者增福祉”的理念下,出版了《品读武汉丛书》《武汉城市简史》等。南京出版社创建了以“南京学”为核心的图书出版体系[16],推出了《金陵全书》等。此外,还有沈阳出版社的《沈阳北大营历史研究》、重庆出版社的“重庆抗战遗址研究”丛书、西安出版社的《绘忆长安》、杭州出版社的《杭州文献集成》等。

通过出版图书,城市出版社在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同时,他们又通过打造城市阅读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格局。例如,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海天出版社与“深圳读书月”全民阅读活动等,共同将昔日寥落的荒洲变成了一个“满城尽是爱书人”的文化绿洲。“与城市共生,与文化共荣”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新形势下的未来发展之路

历史和现实表明,出版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必要要素,对城市文化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和自然界一样,文化生态也存在失衡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文化生态内部之间各要素关系的失衡及作为整体的文化生态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失衡,其原因主要来自社会转型、外来文化的冲击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5]。当前我国出版发展就面临这一情况,使得出版业难以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总体而言,城市文化生态的失衡主要表现在文化迷失、文化污染、文化入侵等方面。从出版要素内部来看,城市出版社普遍存在出版布局小而全,出书范围广而专业性不够,编校力量、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此外,新媒体环境下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还不够明晰,传统模式未能有大的突破,优秀作者资源的匮乏、市场环境的变化、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读者需求的多样化都是当下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从城市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出发,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历史经验和以往实践中找到一条发展之路,是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的城市出版社需要致力探索的问题。

四、文化生态培育下的出版路径

当前城市已经由单一的“功能城市”走向复杂的“文化城市”,出版业尤其是我国城市出版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进入新时代,当我们探索新媒体下城市出版社发展路径时,从城市文化生态构建出发,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挖掘城市精神内核,培育良好文化生态

在《全球城市史》的作者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看来,“一个伟大城市所依靠的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最终必须通过一种共同享有的认同意识将全体城市居民凝聚在一起”[17]。笔者以为,所谓共同享有的认同意识即指城市精神。任何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禀赋与文化气质,而文化的核心指向就是精神。建设城市文化生态,能夠使城市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充实,其高度凝练出的城市精神也就更为具体形象,从而更能让城市各界身体力行、自觉维护与珍视。

相比其他出版机构,城市出版社更应该承担起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责任,以挖掘城市精神为核心,围绕体现文化特色,营造社会氛围,提炼文化品格以及升华理想信念等方面策划相关选题,推出更多优秀的出版物。这也是由出版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有别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其他主体,城市出版社不仅是城市精神的践行者,更要成为城市精神的引领者。只有挖掘城市精神内核,培育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才能更好地展示当代中国城市富有民族智慧、充满创造活力与激情的全新形象。

(二)弘扬城市历史传统,激发文化内生动力

要培育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首先要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等往往浓缩于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典籍中。将那些散落于各处的文献整理出版,正是我们去寻找历史渊源、厘清城市发展脉络,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我国很多城市大多将古籍整理出版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除了“荆楚文库”“湖湘文库”“巴蜀全书”“山西文华”等以省级行政区域为范围出版的大型丛书,一些城市也正在编纂、出版类似丛书,如“广州大典”“金陵全书”“杭州文献集成”“常熟文库”等。城市出版社所在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更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在从事文献资料整理工作的同时,城市出版社更应将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整合、梳理,开展相关普及性工作,将城市文化的特质、内涵,深入浅出地进行大众化解读,传播给公众。因为城市作为一个大生态系统,无论精英与大众、老幼与壮青,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维持其平衡的重要元素。这不仅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更是激活城市文化建设内生动力的必要举措。

(三)讲好城市故事,呼唤本土文化表达

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其鲜活的文化生态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因此,城市出版社也应以当下城市的社会生活为主题,开展相关出版活动。在“千城一面”“千城一态”的今天,文化差异成为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讲好城市故事,寻求本土化的表达,也就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差异,构建独特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

讲好城市故事不仅要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城市重要政策的施行、大型活动的举办,以及和城市未来发展相关的所有重大事项中,城市出版社都不应缺席。例如,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英雄城记》《众志成城—武汉战“疫”记》等图书,通过记录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普通居民、青少年等群体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故事,展现了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风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搭建开放包容平台,构建多元生态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发布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城市的发展一定是兼收并蓄、吸纳多方资源的,其所展现的文化也应当是鲜活生动,又富有特色和个性的。

城市出版社的出版活动要为本地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文化要素发展构建良好的平台,在留存、传播以及保持这些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要从文化生态的保护出发,为各种要素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出版社的发展要基于城市又不止于城市,依靠城市又不固守城市。这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城市文化生态多元体系的需要。例如,青岛出版社就是通过版权交易、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发展以及资本运作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之路[18]。

(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内部要素协同

建社时间相对较晚的城市出版社经过初创阶段后,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数字时代的到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不再如以往那般得心应手。在新形势下,城市出版社致力于构建城市文化生态,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内部机制,即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内部要素协同来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

尽管城市出版社依托的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开展的出版活动也多服务于当地。但作为企业而言,其还需从市场需求出发,在选题创新、营销手段、作者资源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抓好品牌建设,才能真正走上‘小而优,小而强’的具有城市出版社特色的发展之路”[19]。

五、结语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为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三方面内容也同樣适用于出版。城市出版社依城而设,也应因城而兴。当其随着城市的发展,探求构建城市文化生态体系,塑造富有特色、鲜活生动的城市文化形象时,这一座座特色鲜明的文化城市,又会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更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观之,不仅城市出版社,我国所有出版机构都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重要建设主体,都应为培育新时代文化生态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熊春林,黄正泉,梁剑宏.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0(03):153-155,159.

[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马菁.近十年来国内文化生态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1(01):26-31.

[6]沈建良.文化安全:文化生态的视野[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01):5-7,12.

[7]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R/OL].[2021-10-12].http://uis.unesco.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unesco-framework-for-cultural-statistics-2009-ch.pdf.

[8]罗伯特·保罗·欧文斯,等.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M].黄昌勇,侯卉娟,章超,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9]谢清风.出版的未来:从文化中介到文化中心[J].科技与出版,2017(03):31-35.

[10]阙道隆.编辑学理论纲要(下)[J].出版科学,2001(04):8-23.

[11]方卿.关于出版功能的再思考[J].现代出版,2020(05):11-16.

[12]湖北省编辑学会.点击《出版科学》[M].武汉:崇文书局,2003.

[13]梅尔清,刘宗灵,鞠北平.印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J].史林,2008(04):1-19,189.

[14]陈昌文.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出版业(1843—1949)[D].苏州:苏州大学,2002.

[15]叶贤权.城市出版社发展路径探析[J].出版与印刷,2018(03):37-41.

[16]卢海鸣.关于图书出版与地方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南京出版社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6(11):20-21.

[17]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修订版)[M].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8]查紫燕.城市出版背景下青岛出版集团转型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19]马玉娟.城市出版社发展对策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98-101.

[作者简介]朱金波(1984—),男,湖北洪湖人,武汉出版社编辑。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城市文化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小议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性表达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