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山皖韵壶”的创作及评析

2022-01-09

山东陶瓷 2021年6期
关键词:迎客松针叶壶把

吴 亮

图1 黄山皖韵壶

传统紫砂壶中的松桩壶有着无与伦比的挺拔之气,“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树给人的感受总是那样的精神与挺立。“黄山皖韵壶”创作以松树作为其主题之一,只是同过去常见的松桩壶塑造的侧重点不同,“黄山皖韵壶”所描绘的是位于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迎客松是黄山四绝之一,树龄已有八百年之久,其形态优雅,一侧树枝伸出,仿佛是一个人正友好的伸出手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有着大度的优美,象征着和平与友谊,是黄山乃至是整个安徽省的标志之一。

在紫砂壶上塑造这样一棵松树,显然要紧扣其自身形态的特点,重点把握那一侧枝桠伸出的迎客姿态,而传统的松桩壶结构当中恰好就有一处部位符合这样的形态要求,那便是茶壶的壶把。“黄山皖韵壶”的壶把在形成茶壶结构功能性的同时还仿造了迎客松的造型,制作多重延伸的枝杈,以及茂密的松针叶。壶身为传统的直筒形,茶壶表面并未完整的重现松树表面的肌理形态,而是有所选择的点缀其间。树木的瘤节与树皮更接近于一种茶壶壶面的装饰,视觉的重点有所偏移,那就是从壶把延伸至壶面的贴塑松针叶子。在壶面上,松针叶子的轮廓被塑造成圆形,中有凹孔,围绕着的圆孔以明针压出针叶痕,制作好以后再涂抹脂泥镶贴在壶面上。这些贴塑装饰要重现迎客松充满生命的活力,所以针叶茂密,相互重叠,有些交错的掩藏在松枝之内。同样是贴塑,迎客松枝条的塑造就不能过于紧贴壶面,而是需要留出一部分空间,营造出枝叶叠加繁茂的感觉。

由于传统的松桩壶的壶把大多以松树的主要枝干作为塑造对象,针叶仅仅只是点缀,所以壶把的造型可以塑造的比较单调。“黄山皖韵壶”由于要突出迎客松独特的姿态,枝干之间就需要额外的加上更多的枝叶使其变得合理,所以在壶把上下两端镶接的部分以外,在壶把下三分之二的部分,继续延伸出两条较细的分枝,并从此延伸到壶面,与壶面上生长的松针叶连成一片。加入这样的处理,为的就是凸显出黄山迎客松的造型特点。不过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单纯为松树额外增加造型和装饰只会让人觉得这棵树长的比较奇怪而已,无法使人联想到创作主题所指向的黄山迎客松,所以还需要加入一个参照物来相互印证彼此。

黄山的飞来石处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飞来石本身是一块巨石,其状竖立,地质学家认为这是由地质变化所形成的天然奇景,其与黄山的迎客松就构成了能够相互印证的地域标识。在“黄山皖韵壶”的创作中,飞来石的形象正好被用来制作成壶钮。首先,竖立的飞来石作为壶钮本身就适合茶壶使用;其次,飞来石座落于一块巨石平台之上,而传统松桩壶的壶盖也同样是平坦的,两者可谓天作之合。如此巧妙的叠加,以飞来石的形象塑造壶钮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其外形的把握重点在一个“石”上,壶钮的外表要具有不规则的外形,要有竖立的形象以及岩石的质感。虽然采用相同的泥料制作,壶面光润的部分,装饰的部分,壶流、壶把肌理的部分,其质感给人的感觉都不同,这是通过调整包浆的变化来实现的。不同的部位要进行各自独特的处理,有的需要光润,有的则要显得粗糙。飞来石壶钮的表面是全器最独特的地方,其既不显得如同壶面空白处一样的光滑,也不似松树那种木质纹理的粗糙,而是一种介于棱角与光滑之间的形态。这正是黄山飞来石常年累月所形成的状态,被风化去大多数的棱角,但岩石的坚毅质感则依旧保留着一些。飞来石与迎客松都处于一种昂然耸立的状态,同样为黄山的标志之一,大小远近之间便带入了壶钮与壶把之间的联系,朦朦胧胧之间仿佛生出一种穿透时空的感受。

综上所述,紫砂壶是中国陶器制作中的经典之作,它是为茶而生的器具,其生命价值也在香茶之中得到了升华。当代的紫砂壶艺创作,需要保留的是其传承下来的优秀茶具属性、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重温那种古典文化注入生活的美好,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充分体现紫砂壶艺术的多样性,最终塑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紫砂艺苑。

猜你喜欢

迎客松针叶壶把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黄山守松人
胡晓春十年写下《迎客松日记》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咏迎客松
雪景
紫玉飘香
——生活中的一点诗意
风雨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