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古彩陶瓷花器的探究
2022-01-09江子唯
江子唯
(景德镇学院,景德镇333000)
1 古彩陶瓷概述
如今,陶瓷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旧的观念被当代人的新理念淘汰,对于古彩而言,创新才是传承的关键。
古彩陶瓷曾盛行一时,广泛应用于清代宫廷陈设陶瓷中,康熙时期国力鼎盛,曾花费大量时间、物力、财力研究古彩的色彩原料开发。统治者的喜好左右了当时古彩的艺术风格,也推动了古彩的发展,古彩陶瓷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2 古彩陶瓷的历史渊源
2.1 古彩陶瓷的起源
古彩瓷装饰起源于明代,在清代逐渐成熟,并在清康熙时期走向鼎盛。古彩主要是将宋代红绿彩、成化斗彩、大明五彩和青花五彩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这种极具特色的陶瓷釉上彩装饰。清代康熙时期的古彩特点相对于“粉彩”的“柔软”而称之为“硬彩”,其色彩明艳欢快,线条呈现出力透纸背的饱满和力量;画面形象精炼,得益于版画的精髓;构图十分饱满,画面呈现丰富而浓烈的质感。探究明、清时期的作品我们发现,康熙时期,古彩装饰作品具有丰富绚丽又不失大气婉约的艺术特点,可以说是古彩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巅峰时期。
2.2 古彩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
古彩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和运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古彩的特点可以划分为线条、色彩、构图和形象四个方面。
首先,古彩的线条是古彩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其表现为有强烈质感和厚度,挺拔流畅又刚劲有力,绘画过程中要求线条必须一气呵成,不允许出现间断或者含糊,转折之间刚健有力,利用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和转折、疏密等手段,使线条虽没有明显的深浅、浓淡区别,但能表现画面中人物、花鸟等描述对象的神态和画面的虚实感和质感。这样的表现手法和中国传统木版刻画很相近,版画制作中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使用的就是线刻法,其用线异常肯定而有力,粗细的变化,整体效果十分统一。古彩中的铁线描、用于树干的钉头鼠尾的排列方法,都与之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因此,从古彩和版画中的渊源来看,古彩线条中的“硬”与版画的“硬”可谓是如出一辙。
其次,古彩最早称之为“五彩”,因为它是以红、黄、蓝、绿、紫五个颜色为基础,用色不多,但不单一。常用红绿两大色系,尤其喜欢代表民间追求大吉寓意的红色,色彩的纯度高,有强烈的冷暖对比,鲜艳浓烈又十分明快,其搭配自由且灵活,发展出“素三彩”(图1)“料地古彩”“金地古彩”“黄地古彩”(图2)“虎皮三彩”等色彩搭配类型。古彩的着色采用平涂法,几乎没有色阶的渐变,其表现为线与色的界限明确,色块清晰,装饰风格硬朗,因其成分中含有石英,烧成后其质感明亮清透,色彩有如宝石般的光泽。所以,线条和色彩,作为古彩的两大组成部分,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展现出古彩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图1 明正德 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图2 明正德 黄地五彩龙纹宝月瓶(图片来源:盛世收藏网)
再次,古彩的构图取决于题材的选择,根据不同的题材构图可灵活多变。例如:中心对称、开光装饰、外框式、全景大观式等。这些构图的形式都来源于版画,受到版画艺术的影响,古彩的画面层次较单一,但表现力很强,画面的留白较少,主要物体放在视觉中心,强调主次关系,丰富饱满,视觉的冲击力大。
最后,古彩的表现形象极为丰富、广泛,大部分采用花鸟、人物、山水等几类,几乎所有类型的表现形象都附有一定的寓意,通常用来表达人民对生活美好吉祥的无限渴望。具有代表性的古彩主题有“莲年有鱼”(见图3)“麻姑献寿”(图4)“西厢记”“鸳鸯戏莲”“岁寒三友”“龙凤呈祥”等等,这些主题中的人物、鸟禽、花卉等形象都表现的极其鲜明和夸张。例如:“莲年有鱼”中的孩童,身形圆润夸张,其中鱼的形象也变的巨大,曲线的流畅有力表现出鱼的鲜活,色彩鲜艳丰富,以红色为主,整体画面活泼喜庆,承载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
图3 方复作品 莲年有余古彩瓷瓶(图片来源:雅昌拍卖)
图4 麻姑献寿古彩瓷盘(图片来源:天物馆)
3 明清时期古彩陶瓷的风格演变
“古彩”一词的出现,是近现代时期。由于新彩的亮相,需要为它们重新定义,将“粉彩”“新彩”“古彩”区分开来,“古”相比“新”更显传统、古老,彰显出“古彩”在景德镇的彩瓷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研究考证,古彩的首创时期是明宣德年间,古彩在宋元红绿彩的基础之上,逐渐研究开发出各种色料,终于铸就了“五彩瓷”的横空出世。
3.1 明清时期古彩陶瓷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
明代洪武时期(1368~1398年),陶瓷器皿多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主要装饰,随后出现了少量的“釉上红彩瓷”,为明代古彩陶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进入明代宣德年间,有了新的工艺,如“青花五彩”,丰富了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形式。到了明成化时期,制瓷工艺进一步提升,研究出了享誉全球的“成化斗彩”(见图5)。这是当时研究釉下彩与釉上彩结合的最辉煌的阶段,它既保留了青花的高雅素净,又增加了釉上彩的华彩缤纷,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斗彩”瓷。
图5 明成化 斗彩怪石花蝶纹罐(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1522~1620年),五彩瓷的风格逐渐变化发展,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五彩瓷的整体效果都是大气、浓艳而秀美不足(见图6)。到清康熙时期(1662~1722年),五彩瓷终于形成了大气雄伟、庄重又不失秀丽的风格(见图7),五彩瓷的技艺成熟稳定下来。在康熙的大力推动下,五彩瓷成为清代彩瓷的佼佼者,抛弃釉下彩的介入,简化了工序,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成品率。清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最大的创新,在于研发出红、蓝、黄、紫、绿等多种色彩,灵活多变,色彩丰富又保持了整体色调的统一,呈现出清新、秀美的艺术风格,将它放在当代人的面前,也非常容易被大众接受。
图6 明嘉靖 五彩凤穿花纹梅瓶(图片来源:《清三代陶瓷艺术品鉴》[5])
图7 清康熙 五彩蝴蝶纹梅瓶(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时期(1723~1735年),五彩瓷的特点是:器型小巧精致,画面清新脱俗。整体感觉秀丽雅致,脱离了浓烈的色彩风格,变的更加柔和婉约(见图8)。描绘主题多为山水小景,构图由满图无留白变成留白较多,减少了五彩瓷的“硬”的风格特点。
图8 清雍正 木纹釉地水墨五彩山水纹笔筒(图片来源:《清三代陶瓷艺术品鉴》[5])
清乾隆时期(1736~1796年),由于国力的发展,乾隆着眼于推动珐琅彩的发展,而五彩瓷的产量骤减,色调变浓艳,器型厚重,纹饰布局也更加繁复细密。
3.2 明清时期古彩陶瓷风格演变的启示
梳理明清时期古彩的变化,总体来说,清康熙时期的古彩瓷产品最精美,其造型、纹饰及制作工艺都是清代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因此后世竞相仿制,其风格印证了古彩装饰可以通过生产工艺的提升、时代背景和审美的变化而变化,给古彩的创新研究指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进入近现代时期,纵观时代背景,经过动荡、战乱、休养生息之后,古彩陶瓷才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但大多还是在清三代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仿制。在当代,我们也能够常常见到这样的古彩陶瓷。
面对当代的古彩陶瓷,我们应该抛弃单一的传统元素的堆砌,选择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方向,研究装饰的变化,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从设计的角度拓展古彩的创新研究。
4 古彩陶瓷花器的发展与风格变化
4.1 花器的历史发展
从古彩装饰出现在花器上的时期开始,它随着古彩的发展经历了兴盛与衰退,纵观古彩花器的历史演变,是和时代的进步分不开的。
中国的传统插花注重花材和花器的契合,何种花选用何种相契合的花器,是所有插花步骤的开始。花器的形制有壶、尊、甖[yīng]、瓶、胆瓶、盘、盂、洗、篮、鼎、方彝(方彝是中国古代盛酒器)、罍[léi](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三孔瓶、花口长颈瓶、十九孔花插、三十一孔花插、玉壶春瓶、鉴(大型盛水器)、花囊、直筒瓶、五嶽[yuè]朝天瓶等。古人常用古铜器与古陶器做花器,如图9所示的青铜尊双耳花瓶,原因是古铜和陶制器皿经历长时间的地下深埋,受土壤中的物质和长时期的磨蚀渗透,用作花器养花,可以令花的色泽鲜艳明亮,与未摘下的花枝上的花相比,花开的早并且凋谢的晚,常有花在凋谢后,还能够在花器中结果。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古人对花器的“功能”的基本要求,而对“美观”的要求在明清时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图9 清代 青铜尊双耳花瓶(图片来源:中华古玩网)
花器沿用了古铜器和陶器的造型,随着工艺的进步,在材质上逐渐向陶瓷尤其是瓷器过渡,釉上彩的出现,也直接导致了清代的花器多选用瓷瓶。由于国力的昌盛,清代宫廷强势文化时兴的造型和纹饰,也深深的影响了普通百姓的审美,珐琅彩的出现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大国的兼容并蓄,因此,能够体现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的古彩花器也发展至鼎盛时期。近现代的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起伏变化,让这个时代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古彩花器的风格却仍然停留在清三代,与当代人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古彩的发源地——景德镇,因繁复的工艺、原材料的枯竭、超长的工期等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匠人不愿意研究和制作古彩花器,而市面上能够看到的古彩花器,大多为清代风格的仿制品。
4.2 古彩陶瓷花器的风格变化与特点
插花艺术在张谦德所处的明代中晚期,已经成熟完善和系统化。瓶花成为此期主流形式,其构图布局、花材容器、品鉴赏玩都透露出美学原则。张谦德在《瓶花谱》的序中说明了当时文人的处境:远离政治领域,进入纯粹的审美领域,也代表了当时素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这样的追求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人雅士们,反映在花器上,是文人们讲究的花与器的搭配,花为主、器为辅,整个花艺作品的花器除了存贮、养花的功能外,其最大的功能就是装饰。古彩陶瓷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花器的装饰更加丰富。古彩陶瓷花器独特的风格经过了长时间的变化形成,清三代时期,古彩陶瓷花器主要以宫廷烧造为主,每个朝代帝王的审美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古彩陶瓷花器的风格,无论从造型、纹饰、题材等各方面,都反映了当时帝王的喜好和审美,并逐渐影响着百姓们的审美。改革开放后,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了古彩陶瓷花器的风格变化,再加上科技的进步,使古彩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古彩陶瓷花器总体保持了色彩明亮、艳而不俗的特点。
5 结论
古彩装饰工艺是整个陶瓷发展史中的瑰宝,但现今产区寥寥无几,应思考创新的方向,关注现代科技对创新带来的帮助,结合古彩的装饰特点和艺术风格,创造出更适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古彩瓷。
设计追求“以人为本”,当代的古彩陶瓷花器发展应更多的关注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体验,不拘泥于传统装饰的制约,取古彩之精华,与明清时期制作古彩陶瓷花器的精神融会贯通,攻克技术难题,才能创造出精彩的当代古彩陶瓷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