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探析
2022-01-08黄江承
黄江承
摘要: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满堂灌”和“一刀切”的模式,很难让教学的开展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为了使这样的现状得到改善,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对分层教学的理念进行融合。使得教师教学的开展做到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处在表面,而是获取到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历史;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在新时期下,深度学习成为课程教学中非常关键的词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引,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处在形式主义上。因此,在现阶段,为了使深度学习得到实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就可以对分层教学积极地进行尝试,实现教学的创新构建,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发展和收获。
一、做到合理分层,助力深度学习
在分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想使得学生的深度学习得到实现,教师首先就应该秉持着合理和科学的原则开展分层工作,使得分层教学的开展更加科学和合理。在其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以此使得分层更加科学,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和条件[1]。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观察,秉持着过程性+结果性的原则对学生积极地进行引导。如,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和考试成绩,以60%:40%的比例,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进行明确。在后续,教师就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从高到低的划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班级中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便于后续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起到良好的助力。
二、科学制定目标,助力深度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目标积极的进行设定,保障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贴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原本的基础上获取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促使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达成,使得目标的制定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例如,在讲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对层次不同的目标积极地进行设定,以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指引的作用。如,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对目标适当的降低,比如可以结合学困生和后进生,让学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置在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内容的探析中。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为何宗法制是政治制度核心进行探寻。对于A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结合史料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目标的导向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在目标的指引下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得法,促使理想的深度教学的构建效果得到实现和达成。
三、加强分层指导,助力深度学习
在分层教学的开展中,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2]。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借助问题引导的方式。因此,为了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教师在教学的开展中就应该对分层指导进行明确,对问题的数量和难度有效的控制,促使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和达成。
例如,在讲解“三民主义”相关历史内容的过程中,对于班级中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到有所侧重。比如,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主要可以将教材内容作为指导,设置“三民主义对资产阶段的民主革命有着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三民主义及资产阶段革命存在着怎样的局限性?”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分析......使得指导性更强,让深度学习得到助力。
四、布置分层作业,助力深度学习
在双减政策指引下,教育界更加关注学生作业的布置[3]。因此,在现阶段,教师也应该对分层作业进行布置,使得学生的深度学习得到实现和达成。
例如,在讲解完《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课后习题,教师就可以秉持着从高到低的原则,将课后习题有效的划分成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几个类型,分别于CBA层次进行对应,让学生完成其一即可。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最大化地对知识进行巩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促使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和达成。
结论: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将深度学习作为立足点,对分层教学积极地进行构建是十分关键的。能够使得教学的开展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获取到更多。在其中,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可以从做到合理分层、科学制定目标、加强分层指导、布置分层作业等,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起到一个助力的作用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悦菡. 分层·逐级·增值: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规划[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1):86-87+132.
[2]朱大林. 淺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高考,2021,(31):165-166.
[3]张艳.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研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