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不减质
2022-01-08陈乃森
陈乃森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要求教师不仅要达到减量不减质的教学效果,还要竭力打造高效课堂。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积极应用先进教学技术,并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更明显提高。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师响应双减政策,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减量不减质;双减;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双减政策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可以有效减轻高中生课后的学习压力,让其更高效掌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先进教学技术,并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引导高中生合作学习历史课程。不仅可以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响应双减政策要求,还可以使高中生更愉快学习历史,有效提高知识水平。
一、应用先进教学技术唤醒主动学习意识
历史知识的背景离现代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高中生会有较强的陌生感,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现象,其主动学习意识也难以被唤醒。为此,教师要注重充分激发其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其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才可以促进高中生思维活跃性,从而让其更高效学习历史課程。另外,为了进一步响应双减政策,减少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将先进教学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对此,教师可以将文字教学资源转化成生动的图像、视频,使高中生高效接受历史课程,让其快速掌握课程内容。
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课,为了有效唤醒高中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趣味性,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封神榜》民间神话故事作为新课导入的素材。在生动的视频画面感染下,可以有效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让其以轻松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后,教师再引导高中生思考:“你心目中的商周时期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得知的?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大家的这些想法还正确吗?让我们学习这节课来共同探寻答案”。这样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根据课堂讲解和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可继续提出“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有什么目的、特点、影响和作用?”。然后纠正学生错误,并罗列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加深记忆,就会使高中生更快速的理解,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借助趣味抢答比赛强化学习质量
历史知识比较繁杂,不仅需要高中对历史充分了解,还需要让其可以提高对历史的认知,并对历史知识点深刻的记忆,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通过大量练习,不仅会增加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还会影响其学习质量。为了让高中生可以轻松愉快学习历史,并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要注重应用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使高中生高效学习和记忆历史知识,才可以更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以将以往生硬的教学方式,转化成知识问答赛的方式,使高中生的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思维更加活跃,进而对历史知识高效学习和吸收。
如《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不仅要让高中生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背景、内容、失败原因,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等历史充分了解,还要让高中生系统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和曲折发展等。知识点比较多而且繁杂,教师就可以在授课后,开展历史知识抢答比赛。将不同问题制作成生动图文课件,高中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分数,最后角逐出胜负。以此,可以有效帮助高中生疏理历史,还可以让其对知识高效记忆,从而有效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三、突显高中生主体作用开展合作探究
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让其可以准确、快速分析历史、总结历史,是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通过互相探讨、深化分析,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结果的形成等,更透彻的分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分解高中生个体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可以使高中生思维发生更多碰撞,加强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从而有效拓展其学习深度,对历史课程高效学习。教师可以预设探究问题,让高中生目标明确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有效促进其学习效率提升。
如《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课,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与其影响是什么?《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相同和不同点有哪些?袁世凯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等问题,再将高中生分成三人一组,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探究。此后,教师结合高中生合作探究的成果加以分析和指导,就会使高中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总结:
在双减政策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应用先进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唤醒高中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同时,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高中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并有效提升高中生自主学习、分析、探究历史等能力,以高中生为主体,才可以更有效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使教学成效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百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J].学周刊,2019(17):25.
[2]马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8(1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