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2-01-08苗丹江薇胡亚琴王晓燕唐莉莉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19期
关键词:心源性阻滞剂房颤

苗丹 江薇 胡亚琴 王晓燕 唐莉莉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影像医学科导管室 200433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率失常,也是心脏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对于冠心病而言,虽然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2〕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3〕等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但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受损,因而其术后通常伴有心功能恶化、恶性心律失常及房颤等并发症〔4〕。相关研究指出〔5〕,CABG后心房颤的发生率约为15%~40%,其严重影响患者血液动力稳定性,增加血栓的发生概率,延长患者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从而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另有研究指出〔6〕,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房颤的患者在恢复期仍会出现房颤,导致患者心功能持续下降,增加栓塞的发生风险,且部分患者会逐渐发展为慢性、持续性房颤。因此,早期识别房颤的诱发因素,尽早给予相应护理对策,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6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PCI术后诱发房颤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及降低其房颤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在该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③既往无房颤病史;④沟通意识良好,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并发有肝、肺及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②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脏瓣膜病史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患者;③伴有NYHA分级2级以上心衰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内容自行设计基本资料问卷调查表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及临床指标进行收集,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冠心病类型、血管病变数、既往病史、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7〕、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等;临床指标包括:左房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及心电图(P波离散度)等。

1.2.2分析方法 将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房颤组,未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非房颤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基本资料及临床指标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资料收集及质量控制

开始研究前对研究对象进行统一培训,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规范性。获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并详细告知研究目的,对填写过程中所提出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匿名填写完成后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收回有效率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独立样本χ2检验。对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房颤发生情况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60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有8例患者术后发生房颤,占比13.3%;未发生谵妄的患者共有52例,占比86.7%。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单因素分析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冠心病类型、术前心力衰竭、术前心源性休克、高血压疾病、术前心功能状况、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及P波离散度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表1 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单因素分析

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多因素分析

将术后房颤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将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赋值情况见表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类型、心源性休克及β-受体阻滞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影响因素赋值

表3 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通常表现为不规则且很快的心率,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引发血栓栓塞、心脏衰竭及脑卒中等并发症〔8-9〕。相关研究指出〔10〕,PCI术后发生房颤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脑卒中等疾病的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未发生房颤患者,临床中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该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有8例患者术后发生房颤,占比13.3%;未发生谵妄的患者共有52例,占比86.7%。此外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类型、心源性休克及β-受体阻滞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对以上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老年患者行PCI术后发生急性心衰竭及房颤等并发症的概率明显增高〔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高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概率明显越高(P<0.05)。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生理功能的退化,其对药物及手术耐受力也随之降低,同时,其由于血管壁硬化,存在心脏血氧供给不足及心功能减弱等症状〔12〕,更易诱发房颤;此外老年人通常并发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这些慢性疾病会进一步诱发房颤。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在50万以上〔13〕。本研究结果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概率明显越高(P<0.05)。急性心肌梗死会激活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增强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从而增强L型钙通道中钙离子的转运功能〔14〕;此外,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快速而不规则的心率会加重冠脉血流障碍,导致患者心功能严重受损〔15〕,从而诱发房颤。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从而引起严重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组综合征〔16〕。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概率明显越高(P<0.05)。心源性休克通常伴有更严重的心肌缺血症状,导致心房缺血,从而诱发房颤;此外,心源性休克也是STAMI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临床表现。

β-受体阻滞剂是冠心病患者初始及长期应用的常用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17〕。本研究结果显示: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概率明显越高(P<0.05)。β-受体阻滞剂能阻断患者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患者心肌耗氧量,同时能改善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增加冠脉及其侧支的血供与灌注;β-受体阻滞剂还可缩小梗死范围,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关研究指出〔28〕,血流动力学超负荷、心房重构及新房纤维化等是房颤的主要发生原因。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及P波离散度等临床指标也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相关因素。提示通过相关生化指标可一定程度上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房颤的发生,黄业清〔19〕等人将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运行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发现,其在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有助于早期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的改善。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尽早采取有效护理对策降低房颤的发生概率,如:①优化手术流程,强化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性打击;②术前密切监测患者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心率等生命体征,尽早给予有效护理改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③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缓解病情及改善心功能,并强调遵医嘱长期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对于因禁忌证不能应用药物的患者,术后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后,尽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④强化对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治疗,重点关注高龄及女性患者,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及护理方案;⑤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相关生命体征情况,尤其是术前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术后应予以重点关注,密切注意其心率情况,出现异常及时进行上报并采取相应处理;⑥患者出院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强调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重要性,并通过微信、电话等手段定期进行随访,掌握其二级预防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心源性阻滞剂房颤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老年房颤患者,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