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与非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岗位胜任力调查分析
2022-01-08王怡鑫
谢 楠 易 芳 余 飞 王怡鑫
四川省肿瘤医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我国现行临床医学博士培养体系大体分为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教育(以下简称“临八博士”)与非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教育(以下简称“非临八博士”),而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精英教育,但因总体教育时间相对较短,且各校培养模式与质量不同,八年制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1],此类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是否能达到“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初衷,甚至能否达到国家要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要求值得深思。查阅文献发现,目前针对临八博士的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较少,现有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临八博士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等某一方面能力进行探讨,而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是一个系统的评价,包含多个维度[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同时带教、指导或培养过临八博士和非临八博士的高年资医师(具有高级职称或受聘5年以上中级职称的医师)进行调查,探究不同培养模式下的医学博士在入职初期的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方面有何不同,以期对用人单位新入院的临八博士提出针对性的培训及发展建议,同时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培养目标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利用中国抗癌协会、医联体医院等学术网络,在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利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大型三甲医院同时带教、指导或培养过八年制和非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的高年资医师,共计91名,有效应答80人,应答率87.91%。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参考李顿晴等[3]提出的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设计此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②两类博士岗位胜任能力7个一级指标的比较: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带教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医学知识与继续教育能力、医师核心价值观与医师职业素养能力;③两类博士在岗位胜任力二级指标的具体优劣势。
1.2.2 问卷信效度检验 在问卷设计完成后,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定法对问卷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进行评价[4],评分标准为“非常合适”计4分,“很合适”计3分,“不合适”计2分,“非常不合适”计1分。I-CVI 计算方式为:所有专家均评分为3或4的专家人数除以参评专家总数;S-CVI为量表所有条目的I-CVI的均数。通过统计分析得出11名专家I-CVI在0.730~1.000之间,S-CVI为0.913,问卷效度好。对问卷单选条目进行重测信度评价,计算前后两次调查得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重测信度系数为0.881,问卷信度好。
1.2.3 问卷调查 2020年3月至5月,借助“问卷星”平台,向前述研究对象发送问卷链接,问卷为匿名填写,由专人对问卷进行审核,剔除对存在逻辑问题的问卷,回收率达100%。
1.3 统计方法
问卷结果导入Excel,采用频数、百分比对各类指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P<0. 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共有80名高年资医师参与调查,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6.3%,其余为中级职称人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占56.3%。本次被调查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上,共有74人,占所有人员的92.5%。另外,被调查人员中,有60%是科室负责人(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n=80,n(%)
2.2 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能力
一级指标方面,63.8%的高年资医师认为临八博士在进入科室初期的“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能力”低于非临八博士。进一步采用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不同学历的医师对两类博士的评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博士学历的医师更倾向于临八博士“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能力”低于非临八博士。
二级指标方面,调查对象认为临八博士劣势集中在“进行一般急、重、危患者的现场抢救”和“运用临床思维作出医疗决策,能采用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分别占56.3%和41.3%。同时,43.8%的对象认为临八博士优势在于能“向上级医生规范地口头报告临床遇到的问题并能分析解释”(见表2、表3)。
表2 高年资医师对八年制与非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在进入科室初期时的岗位胜任力一级指标比较 [n=80,n(%)]
表3 高年资医师对八年制与非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岗位胜任力二级指标的优劣势比较 [n=80,n(%)]
2.3 医学知识与继续教育能力
56.3%的高年资医师认为临八博士的“医学知识与继续教育能力”高于非临八博士,采用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不同学历的医师对两类博士的评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博士学历的高年资医师更倾向于临八博士“医学知识与继续教育能力”高于非临八博士,其优势主要集中在“掌握生物医学基础知识方面”(见表2、表3)。
2.4 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分别有50.0%和52.5%的调查对象认为两类博士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差不多”,无明显优劣势。然而,也有37.5%的高年资医师认为临八博士的“人际沟通能力”低于非临八博士,劣势主要集中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包括安抚患者愤怒情绪、预防和化解医患矛盾、向患者传达坏消息等(见表2、表3)。
2.5 医师核心价值观与医师职业素养能力
47.5%的高年资医师认为两类博士的医师核心价值观与医师职业素养能力“差不多”,进一步采用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不同职称和不同身份的医师对两类博士的评价有统计学差异。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一致,分别有47.5%和52.5%的医师均认为临八博士在该能力方面无优势和劣势(见表2、表3)。
2.6 教学及科研能力
45%的医师认为两类博士的教学能力“差不多”,但也有35%的医师认为临八博士教学能力低于非临八博士,劣势主要集中在“临床基本操作技术”方面。采用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不同身份的医师对两类博士的“教学能力”评价有统计学差异。
“科研能力”的评价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级指标评价中,有63.8%的人认为临八博士在“综述学术文献,传播和应用知识”方面优于非临八博士。采用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不同身份的医师对两类博士的“科研能力”评价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3.1 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成为临八博士“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
本次调查显示,两类博士最突出的差异表现在“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临八博士的“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低于非临八博士。主要是因为临床能力不能单靠书本知识,而需要通过诊疗大量的疾病和患者积累临床实践经验,以提升临床能力[5]。而临八博士学制短,接触临床时间较非临八博士少,自然导致其临床能力低于非临八博士。通过汪恒等[6]对临八博士的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结果发现,由于医学生在系统课学习阶段主要利用标准化病例学习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而实际病例往往比标准病例更复杂,且医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由于临八博士的实习时间有限,导致其不能在有限的实习时间中高效地获取临床经验。其次,临八博士的导师也有可能是影响其临床能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多数院校让八年制学生在1年的临床全科轮转实习末选择导师及确定亚专业方向,但由于学生之间的竞争、师生间的相互了解、考察等因素,导师选择几乎会提前大半年完成,而此时八年制学生对各亚专业的认知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仅凭 “院士”“长江学者”等称号就选择了导师,而这些博导却不一定是以临床工作为主的博导,甚至有部分是纯科研的博导。在确定导师后的第7、第8学年,因教学计划不同,有的导师重视科研训练,有的导师重视临床训练,最终影响了临八博士临床能力的总体水平[7]。
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者中正高级职称医师和非正高级职称医师在“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方面评价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正高级职称人员多数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具体带教时间较少,而实际的带教工作大多由非正高级职称人员完成,与两类博士实际的接触时间造成了评价差异[8-9]。被调查者中博士和非博士医师的评价可能因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医师更了解博士的培养机制,结合临八博士的实际工作表现,从而造成评价差异。总之,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临床能力是培养的核心环节[10],因此两类博士在这方面能力的差异更值得引起注意。
3.2 自身优势与学习平台使得临八博士有较好的“医学知识与继续教育能力”
就“医学知识与继续教育能力”而言,临八博士高于非临八博士。结合二级指标来看,优势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基础知识”“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认知自己不足且不断改进”三个方面,显示了临八博士较为突出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教育素质[11]。目前我国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高校共18所[12],绝大部分为“双一流”高校,学习平台、教学师资等资源总体水平高于其余未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的医学院校,同时临八博士能够进入上述18所高校学习,自身也是高考中的佼佼者,学习能力及教育背景总体水平也较高。因此,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两类博士这方面能力的差异。
3.3 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也导致临八博士“人际沟通能力”欠缺
虽然本次调查显示两类博士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差不多(选项占比最多),但仍有较大比例人员认为临八博士的“人际沟通能力”低于非临八博士,这也与临八博士接触临床的时间短有较大关系。首先,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人际(医患)沟通课程通常是由医学伦理教研室或技能沟通培训教研室完成,这类课程授课的教师往往不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都和真实的沟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也缺乏系统规划[13]。加之临八博士刚进入临床,经验及专业知识不足,在问诊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无效问诊过多,交代病情、解释治疗方案欠全面的情况,也会导致患者对其信任度下降[14]。上述多种因素自然导致临八博士沟通能力的欠缺。而非临八博士通过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学习,再加上至少5年(硕博连读)的医学经历,有的人甚至是工作多年以后再返校攻读博士,接触临床的机会以及面对的患者自然比临八博士多,沟通经验及技巧也相应获取更多。目前,医患关系仍未见明显缓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在临床工作因此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低,对课程内容提不起兴趣,也导致了这方面能力的缺失[15]。
3.4 部分临八博士工作满意度较低,其心理状况值得关注
在“核心价值观与医师职业能力素养方面”,不管是一级指标还是二级指标均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明显差距。但有研究指出,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由于是从本科教育直接攻读博士,最初的学医选择受到了家庭、同学、老师、亲友、甚至高考分数等多方面影响,目前部分临八博士的工作满意度较低,有人甚至放弃了医疗行业[16-17]。因此在核心价值观与医师职业能力素养方面,仍然值得注意。
3.5 临八博士的科研训练目标与实际评价较一致
“教学与科研能力”分别作为一级指标评价时,未显示出明显差距或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但在二级指标评价中,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临八博士的“综述学术文献,传播和应用知识方面”能力优于非临八博士,其可能与八年制学生的科研训练目标有关,强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文献检索、批判性阅读、数据收集和处理以及循证医学技能[18]。
目前不少知名医院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仍将临八博士单列招聘,显示了对此类毕业生的重视。虽然临八博士有较好的自身素质、学习能力、教育背景等条件,但有调查显示,当前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毕业生职业发展潜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19],因此建议各用人单位在招录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此类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达到医院与人才发展的双赢结果。同时短期来看,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国家主管部门应再次明确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培养目标:既然叫“临床医学”,是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以满足毕业后临床工作的基本需求?还是由于科研训练时间不可逆,在学习阶段强调科研训练?从长远来看,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作为我国医学精英教育的重点,应逐步与国际先进的医学博士(MD)教育接轨,围绕国际先进的医师岗位胜任力维度建立教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培养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