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永昌十五里沟岩画调查研究

2022-01-08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真言永昌藏文

葸 礼 峰

(金昌市博物馆,甘肃 金昌 737100)

十五里沟岩画地处永昌县西北与山丹县交界处,距离永昌县城41.5千米。该地区属于永昌县花草滩林场区,植被茂盛,是典型的半荒漠类草场区。附近修建了许多简陋的羊圈、水井,永昌一带的牧民在此长期牧羊。岩画位于花草滩林场区一个山沟内,具体名称为十五里沟,属于龙首山南支脉,附近最高峰十五里大坂海拔高度2975米。[1]

岩画所在地坐标位置为东经101°32′46″,北纬38°28′20″,向北15千米可到达兰新铁路,25千米到达龙首山北支脉的最高峰——成山掌,向南5千米可抵达连霍高速公路(图1)。

图1 岩画位置示意图

一、岩画基本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在四个地点8个岩面上发现了岩画,共有单体图案29幅,包括动物造型、放牧图、藏文等,全部位于山坡阳面。

(一)岩画第一地点

位于十五里沟中岔入口,地面有山水冲刷形成的沙沟。岩画在距地面3 米左右的玄武岩岩体上,只发现一幅岩画。

山羊图(2021YSY1:1),磨刻而成,体型肥硕,尾巴与身体呈一直线。只有两条腿,眼睛、嘴巴部位特征不明显。由于风雨侵蚀,画质模糊,但仍可依稀辨别(图2)。

图2 山羊

(二)岩画第二地点

距离山沟入口约2千米,由第一地点向西南方向500米可到达,岩体坐落在20米高的山丘上,岩体面朝东南,上面共发现岩画3处。

驼群图(2021YSY2:1),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只骆驼,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其中第一、三体型较大,二、四较小,驼峰高耸如剑,显然经过创作者艺术处理(图3)。整体而言,骆驼造型还是比较明显,但由于岩面含铁,红色石锈对图案造型还是有影响。

图3 驼群

梅花鹿+狼图(2021YSY2:2),图案分布在一不规则圆形玄武岩岩面上,岩石中间自然形成一裂痕,将岩石分成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分磨刻有一只梅花鹿,前双腿交叉呈奔跑状,头顶有角,可以清晰地看到鹿角。下半部分有一饿狼正在觅食,饿狼体型健硕,耳朵竖起,目露凶色,正在寻找远处落单的猎物(图4)。

图4 梅花鹿

角鹿图(2021YSY2:3),磨刻而成,由于岩石含铁,岩画呈橙红色。只有一只雄鹿(或为其它动物),作行走状,鹿的身体轮廓清晰可辨,鹿角直立,尾巴短促上翘(图5)。

图5 角鹿

(三)岩画第三地点

距第二地点只有100米距离,同样分布在一山坡上,共发现3处岩画,都在山体底部的岩石上磨刻。

藏文佛教六字真言(2021YSY3:1)。凿刻于一长1.2米、宽近2米的岩面上,岩石下部用碎石充垫。岩面上凿刻有“”字样,是藏文佛教六字真言(图6)。

图6 藏文

动物群+射猎图(2021YSY3:2),分布在一直径约1.8米的圆石上,能够辨认的共有8个动物图案,包括骆驼、饿狼、奔马等(图7)。岩画磨刻痕迹较浅,线条不明显,许多造型不能识别。

图7 动物群+射猎

大象(2021YSY3:3),光滑的玄武岩岩面上磨刻了一只疑似大象的动物,尾巴上翘,鼻子弯曲成圆形,下面露出了象牙。河西走廊不是大象的栖息地,创作者可能凭借脑海中的想象创作而成(图8)。

图8 大象

(四)岩画第四地点

第四地点发现的岩画(2021YSY4:1)堪称精品,其位于第三地点西侧50米。在30米高的山梁上耸立一巨型岩石,长约1.8 米,宽约2 米。岩石上磨刻许多动物造型,有山羊、牛、马、鹿、狼等。不同于前三地点发现的岩画,此岩面上的动物造型磨制清晰,极易辨识。岩石上部凿刻有“”一行,与第三地点岩画(2021YSY3:1)完全相同(图9)。文字采用凿刻法,凿痕较深,文字清晰可辨,其它动物造型也是通体磨刻而成,轮廓清晰、线条明朗。山下平坦处有巨石一块,其正对岩画巨石,台面较为平整,可能是古代番族烧香拜佛所用。

二、岩画的价值及年代分析

岩画处于永昌山丹交界处,属于草原区,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牧场,时至今日都有许多永昌的牧民在此放牧。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岩画只是其中一部分,许多岩画由于风蚀雨侵、石锈覆盖,画质保存较差,若隐若现,图像很难分辨,故未列入调查范围。十五里沟岩画是祁连山岩画的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构图形式、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独特风格。

(一)题材及表现方法

此次调查共发现岩画8块,其中以动物造型数量最多,主要有骆驼、鹿、羊、牛、狼等,其次是游牧狩猎场景。岩画所处的花草滩牧区,是古代驼道必经之地,汉、藏、裕固、蒙等民族轮流在此驻牧,岩画中反映的画面就是古人放牧的真实场景,动物也是河西地区常见的。岩画中的藏文佛教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传播和影响河西走廊的有力佐证。创作者选取的这些题材,如实反映了花草滩一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制作方法

十五里沟岩画绝大多数磨刻而成,只有藏文岩面采用凿刻技术。磨刻技术多采用凿点成线法。

凿点成线法,采用硬度较高,同时锋利尖锐的雕刻器刻画出图案的轮廓线,表现出物象的大致形象。这类岩画打击点浅而不均,呈麻点状分布,同时刻痕不深,画质简单,历经几百年风水日晒早已模糊不清。

此次发现的岩画采用凿刻技术的只有两处,就是第三、第四地点藏文佛教六字真言。凿刻而成的文字明显微低于岩面,露出了岩石的原色,形成了一“U”字形刻槽。轮廓修理的极为规整,形象逼真传神,清晰美观,即使在百米之地也能轻易的辨识。

(三)时代分析

永昌县分布有大量的历代岩画,比较著名的如牛娃山岩画、北山岩画、青石头沟岩画、大泉岩画、红羊圈岩画、杨家大山岩画等,时代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不等。岩画所在地处于人迹罕至的山谷地带,没有适宜耕种的土壤、水源条件,不可能是农耕民族所为,只能是牧民在此驻牧期间磨刻而成,其反映的内容也是动物、放牧等场景。

藏传佛教于西夏中期传入河西走廊,岩画中出现的藏文六字真言也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十五里沟岩画中的藏文应该出自西夏—元时期,而其它动物造型则可能时代更早。

目前在甘肃发现的佛教六字真言石碑、石刻较多,如敦煌研究院珍藏的元至正八年(1348年)六字真言碑、永昌县御山峡谷六体文石刻、安定区黑山六字真言石刻等,都是由汉、藏、梵、西夏、回鹘、八思八等文字题写。但是在岩画中发现藏文六字箴言,确属甘肃首次。据了解,国内曾在西藏狮泉河[2]、青海玉树[3]、内蒙古包头等地发现了刻有藏文六字真言的岩画。此次发现的藏文岩画,填补了甘肃岩画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三、与周边地区岩画比较

甘肃岩画位于中国北方岩画弧形带中间,境内重要的岩画聚集区有祁连山、马鬃山、黑山、龙首山、黄河沿岸等。金昌市境内的岩画可分为祁连山系和龙首山系两部分,龙首山系岩画有永昌县北山岩画、青石头沟岩画、大泉岩画、红羊圈岩画、杨家大山岩画,金川区赤金山岩画、骆驼峰岩画;而祁连山系岩画则有牛蛙山岩画,多集中在山沟内或者山坡阳面。

此次调查的十五里沟岩画属于龙首山南支脉,与北山岩画、青石头沟岩画、大泉岩画等在题材、制作方法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在题材上,永昌一带岩画多为动物造型、狩猎游牧场景,缺少嘉峪关黑山岩画中的舞蹈场景[4]和肃北大黑沟岩画[5]中的原始崇拜场景。大泉岩画中还发现象形文字造型50多个,多为“日”“月”“火”等内容,十五里沟岩画发现的藏文也是永昌境内首次。

其次,永昌境内的岩画制作方法主要为磨刻、凿刻、划刻等,这些方法也是岩画断代重要的参考依据。早期岩画多采用磨刻法,即用坚硬的石质工具在岩画上磨出图像,这种技法在马鬃山[6]、龙首山岩画中广泛存在,用这种方式磨制的图像边缘模糊,线条感差,图像粗犷豪放。采用凿刻法创作的岩画由于敲砸时用力不均,所以图像疏密不一,流线感不强。牛蛙山岩画、北山岩画、青石头沟岩画普遍采用此种技法,构图精巧,内容丰富多彩,造型简洁粗犷,体现着游牧民族独特的创作风格。

同时,十五里沟岩画与永昌其它岩画也有不同之处,如缺少人物造型、画面题材单一,风格较为素朴等,还有缺乏牛蛙山等岩画中的骑射、动物嬉戏、捕食场景[7],也不像北山、大泉岩画集中连片分布。此次调查的只是这一区域岩画中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十五里沟岩画的全部,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文物工作者能带来更多的研究信息。

猜你喜欢

真言永昌藏文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宁围:垃圾分类的“四字真言”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书画作品鉴赏
书画作品赏析
多元形式 彰显个性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国画作品赏析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藏文人名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