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与建设特点及建设策略
2022-01-08高梓洋党元君
高梓洋,党元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森林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是推进城乡生态建设的一种成功的创新实践。2004年,我国森林城市建设起步,十六年的森林城市建设实践,不断推进“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努力做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促进了森林面积的增加和森林质量的提升,增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194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分布在26个省(自治区),有5个县级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我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已经呈现出从城市向城镇和乡村延伸、全域覆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县级城市开始加入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行列中来,逐步成为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平台。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是落实“森林走进”最基础的阵地,本文通过归纳山西省四个县级森林城市建设的特点,探讨县级森林城市建设的路径,提升城市品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1 山西省森林城市建设概况
山西省是一个资源大省,也是一个生态弱省,城乡生态化建设对于提高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山西省林地面积765.55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88%,森林面积321万hm2,森林覆盖率20.50%,森林资源稀少,是全国森林资源较少的省份之一,且草地沙化、碱化、退化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留下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累累伤痕。山西作为能源资源大省,环境和生态压力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01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意见》,提出“拓展生态发展空间,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为全省综改试验区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支撑和基础保障。2019年为了推动山西省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山西省通过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增加城市森林绿地面积、培植以森林为依托的绿色产业、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的底色,是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转型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山西省有晋城市、长治市2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运城市、太原市于2020年通过“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审。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有沁水县、河津市、阳城县、夏县4个县市通过“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审,全省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提升潜力巨大(表1)。
表1 沁水县、河津市、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概况表
2 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的特点
2.1 目标明确
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最新发布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 37342—2019)中要求的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和组织管理等指标,对县级森林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进行现状与国家标准之间差距的分析梳理,有效提升创森期间应达指标,此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市通过对比33项指标(表2),在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上确定薄弱环节,一般为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树冠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村庄绿化、水岸绿化、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城区公园绿地服务、绿道网络和生态科普教育等指标未达标,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中,为主要建设目标。
表2 沁水县、河津市、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现状
2.2 统筹协调
森林城市的建设是包括城区绿地系统、城郊生态绿地、乡村绿化美化、通道绿化、生态科教场所建设等多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相互协调,统筹建设。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森林城市建设通过对城市生态化的系统调查,摸清“家底”,结合待建设的指标,统筹规划,做好森林城市建设,推动城区、乡镇、村庄、居住区的绿化美化,进一步挖掘以提升潜力,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和生态福利空间。
2.3 工程主导
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要通过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城区绿化工程、乡镇绿化工程、水系绿化工程等具体工程对不达标或急需提升的方面进行建设。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四大类、多种生态工程对森林城市薄弱环节进行提升,形成功能完备的森林网络体系。县级森林城市的规划紧扣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题,重点围绕城市绿化工程、造林工程、乡村绿化工程、道路绿化工程、水系绿化工程,构建片、带、线、点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网络,形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2.4 文化衬托
生态文化,是城市生长特有的气质形象,是经过历史锤炼下的独特积淀。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市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中,整合特有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生态文化,将文化贯穿于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弘扬地域文化,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展现县城的城市形象(表3)。
表3 沁水县、河津市、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主题特色
3 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特点
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发布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总结了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市在完成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森”建设工程的特点,满足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县级城市生态品质。
3.1 造林绿化精细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开展造林绿化工作,重点针对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等一些生态死角进行精细化造林,通过造林绿化加强区域范围内的生态治理修复力度,使县城由“造林增绿”逐渐向“营林增质”转变。
3.2 中心城区自然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以营造自然化或近自然的城区绿地系统为目标,通过中心城区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加城区绿地面积,改善城区绿地景观风貌。
3.3 乡镇村庄生态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以生态化营林造景为宗旨,结合园林村建设、美丽乡村工程,打造基于自然的乡镇森林生态系统。一是对各乡镇的休闲公园、乡村的休闲绿地,进行生态化景观完善和质量提升,构建“一乡一特色,一镇一精品”的乡镇景观格局和“一村一主题,一宅一景观”的乡村景观风貌;二是在开展乡村绿化(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推动集中开展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宣传活动,推进生态文化的发展,提高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3.4 资源保护精准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一是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未成林管护、中幼林抚育等工程,对林地进行森林质量的提升工作;二是制定森林防火规划、森林监控防火通道建设规划、编制阔叶树防火隔离带及景观林带建设方案等专项文件,推动灾害防控及资源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提高生态环境和城市森林的整体质量。
3.5 休闲场所主题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一是通过各类主题节点的建设(森林特色小镇、康养基地、特色乡村)、主题游线的串联以及主题旅游大区的划分,重点打造突出生态休闲资源核心特色的主题游线和主题片区,实现生态休闲资源全域主题化;二是结合全域旅游规划等文件,建设完善以环城绿道、中国农业公园绿道、观光绿道等生态绿道为串联,以中心城区、休闲旅游带、生态旅游区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场所主题网络体系。
3.6 廊道建设网络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一是针对水岸绿化进行提升和景观改造等工程,通过路网、水网等生态廊道将阳城县各自然保护地以及生态休闲场所有效连通,形成全域系统化的廊道空间网络;二是结合田园休闲生态圈、绿色产业生态圈、城市绿道休憩生态圈等环城休闲带建设,将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元素融入其中,构建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两环一带”的廊道空间骨架。
3.7 林业产业系统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各项林业产业的建设,一是新建干果经济林,如核桃、文冠果、花椒、山茱萸等;二是打造特色经济林,如皂角、油用牡丹;三是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四是开展林下种植相关项目(表4)。
表4 夏县林业产业建设规划表
3.8 科普教育特色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一是建设和完善相关设施和载体,形成自然生态展示、人文历史传承、红色记忆主题、湿地古迹相映、林业科普教育、综合展示互动、文化休闲体验、农林产业示范等不同主题功能的参与体验式生态科教场所,与周边资源整合形成宣教主题片区,充分发挥各类场所科普教育的功能。二是开展特色文化节事、历史文化村展示等不同的生态文化活动,体现特色,依托生态标识等宣教设施、绿道游路等宣教廊道、各色主题宣教区域,建设点、线、面相结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科普教育体系。
3.9 宣传互动体验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一是保障每年举办县级宣传活动5次以上,如举办节庆活动、义务植树、传统媒体、网络平台、书刊报告、调查问卷等,增强“创森”宣传活动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二是在免费开放公园等公共景区、游憩地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感。
3.10 组织管理规范化
在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中,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期内,在建设备案、规划编制中保障2年以上的报备和规划建设年限;在档案文件以及汇报材料等方面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结合各个乡镇和村庄不同主题的特色文化节事等,开展“创森”示范活动,形成独特品牌和绿色名片。
4 未来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策略
4.1 加强城区绿地建设,提升森林质量
多角度提升山西省县市城区森林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全面分析城区绿地的需求。一是采取点、线、面、环、带等多种方式,通过山间点绿、河道染绿、通道铺绿、拆墙透绿、角落见绿、立体挂绿等使县城增绿;二是形成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绿色廊道为骨架,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单位小区绿化为依托,以河坝、铁路两侧绿化为屏障,以公园广场绿化为亮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三是积极采用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和屋顶、墙体、桥体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城区绿量;四是增加立体绿化比例,包括阳台、平台、屋顶、墙面的垂直绿化等,鼓励建设林荫停车场,提高居住区的绿视率。
4.2 构建环城生态屏障,打造多彩景观
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荒山增绿厚植生态底色,通过在宜林荒山荒地大规模造林,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使市域增绿,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景观林业的特色,重点构建环城生态景观林,实现增绿增色增景一体化,使山西由自然林业向景观林业转变,由绿色向彩色转变。实现山西“群山生翠,满目葱茏,针阔混交,乔灌搭配,四季有景,水碧山青,万木峥嵘”的美丽景象。
4.3 注重乡村绿化建设,增加乡愁记忆
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按照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要求,建设一条进村景观路,保留一处公共休闲绿地,保护一片民俗风水林,配置一块排污净水湿地,实现村庄绿化靓化。一是深入推进生态村庄和园林村庄建设,通过种植优良乡土树种或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培育管理方便的乔木型的干果、水果树种,形成干果、水果特色村,打造农田观光景观;二是采用观花彩叶植物,通过不同层次的开花植物和常绿乔木搭配,营造生态宜居的旅游乡村,实现“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地成景、村边公园镶嵌、庭院花果飘香”的农村新景观。
4.4 发展惠民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一体化”发展思路,发展干鲜果经济林、林木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四大林业产业,实现乡村富裕。
4.5 加快生态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体验
山西省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对现有绿道的提档升级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将绿道系统从城区向全县扩展,提升绿道系统的总体质量,构筑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绿道格局。使分散碎化的生态斑块和资源相互联接,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创造积极而丰富的活动空间,带动绿道沿线经济发展。
4.6 注重科普教育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一是完善基地的解说系统,符合森林旅游和环境科教的双重需求;二是设置以科普教育、自然体验为主题的步道系统,配备多样化的自然体验设施或场地,如标本馆、观鸟亭、植物认知园、科普园等,并依托生态科普教育场所开展专项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群众互动等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
5 结语
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是弘扬生态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居民优美生活环境的绿色屏障,通过依托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和城区绿化、村镇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化格局,使城乡成为提供宜居、娱乐、休憩、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县级森林城市是森林城市建设最基础部分,做好县级森林城市的建设,才能使“创森”更为落地。山西省森林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通过分析河津市、沁水县、夏县、阳城县等县级森林城市的建设现状、特点、等方面内容,总结在县级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对未来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功能,塑造健康城市、旅游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