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家庭投资理财的差异研究

2022-01-08孙梦格

中国林业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农村金融

孙梦格,蒋 琳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金融是支持农村发展的主要手段,研究城乡家庭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和投资理财不仅能真实反映出城乡金融发展的水平及现状,能够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在本文中,一方面纵向研究此政策出台前后农村家庭投资理财的不同,这能够体现该战略对农村农业经济建设的有效性,也有利于优化农村居民自身的理财行为。另一方面,对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投资理财行为进行横向对比,便于找出城乡居民对于理财在意识和行为上的差异,从而为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针对城乡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农村发展落后进行研究,得出丰硕成果。高强,曾恒源(2020)在其文章中指出如今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愈加突出,分析了农村发展在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产业体系、城乡资源配置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当前战略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1];导致城乡理财差异,农村发展落后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居民的金融素养问题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陈慧敏,姚萍(2019)基于2017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普查报告,总结分析得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与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2];学者罗娟、王露露(2018)也在其文章中提到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财富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财富管理能力和金融素养也需得到提升。一个家庭如缺乏风险金融资产可能会因此丧失风险金融市场对资产结构均衡、资产保值升值的作用帮助,长期内将损失金融为家庭财富带来的福利[3];陈雨丽、罗荷花(2020)也通过调查得出家庭人均财产在数量上上升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家庭资产结构过于单一的现状,并提出金融素养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除此之外,正如王志刚、周佳丽、黄舒(2015)所得出的结论,影响城乡居民理财差异的其他因素还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农村投资理财观念缺乏等[5];因此,对于种种不平衡现象和城乡差异,学者熊正德、顾晓青、魏唯(2021)指出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金融是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普惠金融强调以合理的价格为大众群体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三农”建设的薄弱领域提供便捷持续的金融服务,这个金融理念与乡村振兴的本质相契合,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相辅相成,均能正向显著影响乡村振兴,且其广度对于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6]。以上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户理财状况的研究,在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常具体地说明和研究政策出台后农户投资理财的变化,缺乏将乡村振兴和农户理财直接相联系的角度;本文从该角度出发,更能具体详尽体现乡村振兴对农村农业经济建设的有效性、农村家庭理财行为的进步性以及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反向作用;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江苏农村入手,研究分析农户投资理财行为和理念,为我国其他农村地区以及当地农户提供参考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表1 受访居民基本情况事项选项城市农村合计份数比率份数比率份数比率性别男6663.46%3836.54%10437.55%女11767.63%5632.37%17362.45%年龄<253772.55%1427.45%5118.41%25~458862.41%5337.59%14150.90%45~605869.04%2630.96%8430.32%>6000%1%100.36%年收入<10万10061.35%6338.65%16366.06%10~20万5669.13%2530.87%8129.24%20~50万2284.61%415.39%269.39%>50万571.43%228.57%72.53%学历初中及以下3146.97%3553.03%6623.83 %高中/中专/技校4469.84%1930.16%6322.74%专科2485.71%414.29%2810.11%本科6966.99%3433.01%10337.18%硕士及以上1588.24%211.76%176.14%

2.2 研究假设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总产量在350亿千克以上,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改革纵向深入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高质量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农业发展取得巨大进展[7];乡村振兴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金融体制逐渐完善,金融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和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并作用于农户理财。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图1 对金融工具的了解程度调查

假设1:农村家庭理财意识增强,参与性提高;

图2 农村居民风险承受能力等级调查

假设2: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差异缩小。

3 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

3.1 乡村振兴对农户理财的积极作用

3.1.1 农村居民理财需求旺盛,素养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农村绝对贫困正在大规模消除,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2 189元,同比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3 834元,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 131元,同比增长6.9%。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2%,32.7%[8]。此外,农村发展在乡村教育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多所乡村小学尝试“在地化”的教育,缺少优势的乡村学校通过发挥自身特质来实践和探索乡村教育。乡村在经济方面和教育方面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户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家庭资产得到积累,这无疑给农民更大的理财自由,而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更是使得农村居民认识到理财的重要,出于积累财富、防范意外风险等多种目的,其理财方式从传统的银行存款向基金、黄金、理财产品等向多元化发展。本次受访对象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43%,而农村居民受访家庭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38%。关于对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见图1),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金融素养显著提升。此外,对受访农户理财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调查(见图2),可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家庭的承受能力为谨慎型和稳健型。

3.1.2 农村金融理财降低门槛促进农户有效投资理财

收入决定支出,造成城乡居民投资理财产生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收入差距。“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三农”问题,就一定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不可缺少。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金融进行了多次改革,使原本落后农村金融体制愈加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也从单一到多元,至今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全方面的农村金融生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促使农村金融扶贫作用日益突出,农村金融服务持续优化,金融供给效率有所进步,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扩大,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也不断提升,这给农户理财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主体不断丰富、服务水平提高,农村金融理财业务也逐渐热门。普益标准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商银行、农信社、农合行)的非保本理财存续数量为 12 510款,同比减少 1 899款,下降13.18%;存续规模估计为1.21万亿元,同比上升0.83%。个人非保本理财存续数量为 53 689款,同比减少 7 593款,下降12.39%;存续规模估计为21.61万亿元,同比上升3.55%[9]。农村金融环境的优化,无疑给农村居民投资理财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门槛,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理财收益也明显增加。随着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和金融知识的普及,种类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如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保险等逐渐进入农村居民的视野,农户们原本那些靠储蓄保值增值的保守理念已经逐渐淡化,有效的投资理财已成为许多农村家庭的选择。

3.2 乡村振兴促使城乡居民理财差距减小

3.2.1 城乡家庭理财概况

康熙帝在位时一贯为政“尚宽”,因而“不生事为贵”的思想便长期盛行官场之中,官员们习惯安逸倦怠,以致到了康熙后期政事重积废弛。而继位的雍正有较为清醒的认识,遂自即位时便一改康熙的“宽尚”政风,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力图扭转康熙末年的腐败局面。雍正推行新政的工作十分庞杂,因而更为重视人才,田文镜便是在此时开始被雍正所注意的。

图3 2011—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合理有效的理财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带动消费,激励国家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消费意识的进步对于人们的理财选择的多样化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居民理财就是在正常的物质生活需要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对剩余资产合理划分,将其中一部分用于进行一系列投资活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收获也要谨慎降低风险。据调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于2011—2019年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见图3)。

在社会经济基础逐渐夯实和投资理财知识来源丰富化的背景下,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有投资理财活动或有参与投资理财的计划;另一部分没有投资理财想法的家庭基本是农村家庭。总体来说,城乡家庭的投资理财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农村居民相较于城市居民在投资理财意识方面比较匮乏,因此对金融市场也缺乏基本的信任。再者由于教育的欠缺同时比较缺乏投资理财的资金,所以他们的支出主要集中于生活开销,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往往倾向于波动性小且收益保守的项目,甚至只愿意将钱存进银行储蓄账户,城乡居民投资理财意识强弱悬殊较大,从而导致较大的理财行为差距。

3.2.2 城乡居民理财方式的差异不断缩小

图4 限制投资理财的因素调查

在问卷中设置了“限制您进行投资理财的主要原因”的问题,得到以下结果:限制城乡居民理财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资金不足、对金融产品不了解、风险承受能力低、年龄或者学历、没有兴趣等;具体到城乡居民而言,得到如图4所示的结果。

可以看出,除了资金限制以外,对于农村和城镇居民来说,其次的限制因素均为对金融产品缺乏了解和风险承受能力较低;除此以外,也可以看到,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年龄和学历并不是靠前的限制因素,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却是较大的限制原因。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出的一系列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实施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传统的理财观念,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对于农村建设的扶持和鼓励给予了农民很强的信念支撑,农村金融环境氛围感加强。正是如此,农村居民增强了对金融对理财业务的信任感,从而在投资理财参与度方面大大提升,从一定层面上促进了城乡居民理财差距减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农村居民在理财行为和意识,具有保守和脆弱的特性。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刺激农村居民理财需求,加之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农村居民开始涉足更宽阔的投资领域,基金、股票、保险、黄金、房地产等都成为被农村居民广泛选择和接受的理财方式;金融是支持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有正向积极的影响。二者联系紧密,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4.2 建议

4.2.1 深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担负着支农扶贫的责任,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为农民解决“钱”的问题。然而目前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缺乏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和适应乡村振兴之际综合性的新需求,农村居民依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普惠金融难以实现,农村金融环境的不理想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脚步。深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降低农户理财门槛,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金融机构应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自身定位,以“三农”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农村居民投资特性,注重开发创新,为农户提供贴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村居民了解理财创造机会,为其参与理财创造便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

4.2.2 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促进经济金融双发展

要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开通要素双向流动的渠道,健全城乡融合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人口迁移制度和农村产权交易制度[10]。政府应当健全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体制,并要对低收入人口的具体特征和实际需要进行分析,在实行既定的帮扶政策的同时对这些人口进行针对性扶持[11]。政府在通过多方手段致力于使得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促进乡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完善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为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应不断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实现城乡金融资源合理有序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12]。通过加大货币政策的扶持力度,引导各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投放量[13-15];重视对农村金融人才的引进,懂农业、懂农村、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更能推进农村经济金融互惠发展[16-17]。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探究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新疆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研究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