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内外侧联合入路下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2-01-08詹俊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断端对位线片

马 炳,詹俊峰,李 磊

踝部骨折中超过1/3涉及后踝[1],对于后踝骨折块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25%或骨块移位超过2 mm的患者,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治疗[2]。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常合并距骨脱位,远期功能预后较差[3]。对于此类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手术入路包括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及后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方式包括螺钉固定、支撑钢板固定、钢板螺钉结合固定。2017年12月~2019年11月, 我们在后内外侧联合入路下采用双支撑钢板、单支撑钢板和空心钉内固定3种方式共治疗45 例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患者,本研究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纳入标准:① 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侧位X线片上可见距骨脱位或半脱位;② 轴位CT检查显示后踝骨折块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25%,骨折线累及内踝部,属于Haraguchi Ⅱ型。排除标准:① 陈旧骨折,开放骨折,病理性骨折,踝部畸形;② 中途退出研究或随访时间<12个月。本研究共纳入45例,按内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 双支撑钢板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8~61(42.71±14.0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摔伤4例,扭伤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7 d。② 单支撑钢板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1~64(47.12±11.1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摔伤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7 d。③ 空心钉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2~62(45.60±12.8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摔伤4例,扭伤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7 d。3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同一护理组进行术后护理。本研究经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术前准备后踝骨折患者患肢一般肿胀严重,局部可见张力性水疱及血性水疱,入院后给予跟骨牵引、消肿止痛及对症治疗,若存在踝关节脱位,即刻行手法复位后再行跟骨牵引。术前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行踝关节CT+三维重建,完善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手术风险,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治疗,待患肢肿胀明显消退出现皮肤皱褶后再行手术。

1.3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下肢绑止血带并维持压力在40 kPa。先取胫骨远端后外侧入路,于外踝后外侧做长6~8 cm的纵向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深筋膜,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然后将腓骨长短肌与拇长屈肌钝性分离,显露后踝外侧柱骨折端。① 双支撑钢板组:直视下探查胫骨远端后外侧骨折块移位及压缩情况,行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取胫骨远端后内侧入路,于内踝后侧做长4~6 cm的纵向切口,保证双切口皮缘距离≥7 cm,如患肢较小,切口间距无法达到7 cm,应先保证外侧切口,于外侧切口相距7 cm处取后内侧切口或内侧切口。将胫后肌及趾长屈肌拉向后侧暴露复位后内侧柱,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机透视确认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选用双支撑钢板先固定后外侧柱再固定后内侧柱。对于合并腓骨及内踝骨折者,必要时延长手术切口行复位内固定。② 单支撑钢板组:直视下探查胫骨远端后外侧骨折块移位及压缩情况,行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将支撑钢板尽量置于胫骨远端中心以支撑内外侧柱,如有必要可做内侧切口辅以螺钉固定。③ 空心钉组:C臂机透视下复位胫骨远端后侧骨块,经皮由后向前行空心钉固定或由前向后行空心钉内固定。3组均经C臂机透视确认内固定位置准确后,冲洗切口,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

1.4 术后处理3组患者均抬高患肢,予以预防感染、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术后48 h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 2 周切口愈合后拆线。① 双支撑钢板组:麻醉清醒后即刻行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缓缓勾起和下压脚尖至最大限度并各维持10 s,5~10 min为1组,每天5~8组;尽量收缩股四头肌并维持10 s,每次5~10 min,每天5~8次。术后2~14 d继续行踝泵运动同时行加强股四头肌锻炼: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伸,缓慢抬起患肢30°维持15 s后缓慢放下为1次,每组20次,3~4组/d。术后2~6 周扶双拐下地无负重功能锻炼。6周后若存在下胫腓固定螺钉可予以去除,扶单拐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定期摄X线片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待骨折线消失或骨折断端有连续骨痂长入可开始完全负重功能锻炼。② 单支撑钢板组: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及负重标准同双支撑钢板组。③ 空心钉组:常规使用石膏或外固定支具辅助固定,麻醉清醒后即刻行股四头肌肉收缩锻炼,术后2~14 d行直腿抬高训练,术后4周拆除石膏或支具后行踝泵运动,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及负重标准同双支撑钢板组。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①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 骨折复位质量:优——骨折端对位对线好,关节面平整,无距骨脱位或半脱位,达解剖复位;良——侧位X线片上显示断端移位<2 mm,无距骨脱位或半脱位,达功能复位;可——侧位X线片上显示断端移位2~5 mm,无距骨脱位或半脱位;差——侧位X线片上显示断端移位>5 mm。③ 疗效评价:骨痂形成时间,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

2.1 3组手术情况比较见表1。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① 骨痂形成时间、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单支撑钢板组和双支撑钢板组均明显优于空心钉组(P<0.05);双支撑钢板组均明显优于单支撑钢板组(P<0.05)。② 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并发症发生情况:空心钉组1例出现胫神经刺激,予以口服甲钴胺后症状缓解;单支撑钢板组1例出现屈肌腱挛缩,术后取出内固定同时进行松解术治疗,症状缓解;双支撑钢板组1例出现切口感染,给予延长使用抗生素时间,感染得到控制。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3组典型病例见图1~6。

表1 3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图1 患者,女,62岁,左侧后踝骨折,采用后内外侧联合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胫腓骨远端骨折,后踝移位后形成双扩影,距骨脱位;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钢板内固定在位,踝关节半脱位及距骨半脱位消失,石膏固定在位;C.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模糊;D.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消失

图2 患者,女,35岁,右侧后踝骨折,采用后内外侧联合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腓骨远端骨折,后踝移位后形成双扩影,距骨脱位;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钢板内固定在位,踝关节半脱位及距骨半脱位消失;C.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模糊;D.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消失 图3 患者,女,54岁,右侧后踝骨折,采用后内外侧联合入路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腓骨远端骨折,后踝移位后形成双扩影,距骨脱位;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钢板内固定在位,踝关节半脱位及距骨半脱位消失;C.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模糊;D.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消失 图4 患者,女,51岁,左侧后踝骨折,采用后内外侧联合入路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胫腓骨远端骨折,后踝移位后形成双扩影,距骨脱位;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钢板内固定在位,踝关节半脱位及距骨半脱位消失;C.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模糊;D.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消失 图5 患者,男,64岁,右侧后踝骨折,采用后内外侧联合入路单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腓骨远端骨折,后踝移位后形成双扩影,距骨脱位;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钢板内固定在位,踝关节半脱位及距骨半脱位消失;C.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模糊;D.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消失

图6 患者,女,40岁,左侧后踝骨折,采用后内外侧联合入路单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左胫腓骨远端骨折,后踝移位后形成双扩影,距骨脱位;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钢板内固定在位,踝关节半脱位及距骨半脱位消失;C.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模糊;D.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钢板内固定在位,无踝关节及距骨半脱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好,骨折线消失

3 讨论

3.1 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特点后踝部骨折中Haraguchi分型运用广泛[4]:Ⅰ型——后踝部骨折块为单一靠近腓骨后外侧骨块,较为常见;Ⅱ型——后踝部骨折线累及内踝部,多为后外及后内两个骨折块,治疗较复杂;Ⅲ型——后踝部边缘型骨折。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是由踝关节同时受到旋转暴力及纵向暴力引起,多见于高能损伤的年轻人及低能量损伤的老年人[5],常合并距骨脱位及关节面塌陷,远期疗效较差[6],具体原因如下:① 术者仅依据X线片分析骨折形态,无法识别后踝部塌陷骨折块,对整体骨折认识不足;② 骨折线累及内踝,属不稳定骨折;③ 术者无法对后内侧骨折块直接固定,患者无法早期功能锻炼;④ 此类骨折通常受到较大的纵向暴力,存在塌陷骨块、复位不良。因此,对于后踝骨折需行CT检查, 了解骨块大小、数目、移位方向,明确分型,以便选择最佳入路行复位固定。

3.2 手术入路及固定顺序的选择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常累及内外侧柱,位置较深,不易暴露,闭合很难解剖复位,而且单侧切口也无法完全暴露内外侧柱。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后内外侧联合入路,以外侧为主,内侧为辅,具有后踝暴露充分、可直接固定的优点,双切口间距最小为7 cm,避免了皮瓣坏死。若患肢较小,间距无法达到7 cm,应优先保证后外侧切口,不可过分追求小切口,若切口较小,当暴露骨折断端时则需过分牵拉皮瓣,更易造成皮瓣坏死。另外,骨折的固定顺序尚有争议,笔者建议先固定后踝再固定外踝,因为即使后踝复位不良,也可利用腓骨骨折间隙进行复位,具有操作空间大的优势,更利于准确放置内固定物。

3.3 3种内固定方式的比较内固定的选择目前尚存争议。研究[7-8]显示,后踝骨折应优选螺钉固定,因为螺钉创伤小且便于取出。另有学者通过生物力学研究[9]发现,与螺钉固定相比,后侧支撑钢板可提供更强的支撑力。O′Connor et al[10]进行前瞻性研究表明,后侧支撑钢板较螺钉固定临床疗效更好。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常合并距骨脱位,存在纵向剪切力,单纯螺钉无法固定牢固,单一T形钢板很难同时固定到后踝部的内外侧柱。因此,我们建议使用腓骨重建钢板或小T形钢板(如桡骨远端背侧T形钢板)等双支撑钢板固定,其优势如下:① 钢板较薄,对软组织侵扰小;② 双钢板可同时牢固固定后踝内外侧柱骨块,达到绝对稳定,患者早期可行功能锻炼;③ 塑形方便,置于胫骨远端更服帖,避免了磨损屈肌腱。本研究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双支撑钢板组均明显优于单支撑钢板组及空心钉组(P<0.05)。

3.4 双支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注意事项① 保证双切口间距≥7 cm,避免切口皮瓣坏死,术中注意保护屈肌腱的腱鞘,避免引起屈肌腱挛缩;② 避免使用大且厚的桡骨远端掌侧 T形钢板,注意误将钢板放置至踝沟[11],否则将导致屈肌腱磨损甚至断裂,同时也易引起胫后肌激惹;③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避免发生感染。

综上所述,后内外侧联合入路下采用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具有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与单支撑钢板及空心钉内固定相比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不足: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较短,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及更长时间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结论。

猜你喜欢

断端对位线片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鼻泪管填塞联合黏弹剂注入在复杂泪小管断端定位中的应用
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再骨折1例
基于环线通信的列车对位单元的应用设计研究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
门式轮胎起重机取电小车对位系统的研究
不同骨折端加压技术的加压行为和效果
今天的婴童业就是我十年前见到的中国家电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