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综合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及盆底功能恢复影响
2022-01-07陈晖
陈晖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妇产科,福建厦门 361022
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产妇群体的常见疾病,尤其是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更高,其是一组常因盆底支持组织的缺陷、损伤而导致的盆底疾病,常引起盆底功能的障碍肌肉的松弛,临床症状包括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壁的脱垂、性功能障碍和慢性盆腔痛等。盆底功能障碍会对产妇的产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使其出现排尿异常,不仅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也使产妇在分娩后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除妊娠分娩外,多种因素均会导致盆底损伤,如肥胖、肠炎等[2]。对于女性来讲,在其产后非常关注自身的身材恢复状况,但是却并没有认识到妊娠、分娩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盆底肌功能,进而导致生活质量降低[3]。盆底康复过程较为漫长,若产妇自身的自律性较差,则难以坚持完成[4]。该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该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100例,探讨盆底康复综合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及盆底功能恢复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妇产科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10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9.57±3.50)岁;孕周38~41周,平均(39.30±0.41)周;初产妇、经产妇各30例、20例。观察组年龄20~38岁,平均(30.52±3.30)岁;孕周38~41周,平均(39.27±0.39)周;初产妇、经产妇各29例、2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单胎妊娠;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未发生妊娠合并症;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患者;盆腔手术史患者;不同意参与该次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①分娩后观察2 h送入病房,注意保暖,产后24 h内观察注意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出血多者按摩子宫压出积血,或注射催产素等,如发现会阴部疼痛剧烈,有排便感、下垂感要及时报告医生;产后4~6 h鼓励产妇排尿,如排尿困难可诱导排尿,无效时导尿;注意阴道恶露量、形状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擦洗2次/d;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d,3 d后改为1次/d;产后勤换内衣,防止受凉,病室内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指导产妇哺乳。②饮食护理:指导产妇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和多汤的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麦芽类食物。③运动护理:根据患者产后情况,指导其下床活动,活动量根据产妇自身情况制订。④其他:指导产妇产后腹部护理,使用收腹带等工具的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盆底肌锻炼,包括:①强化宣教:为产妇发放宣传手册,告知产妇盆底肌锻炼的重要性,增强其依从性。同时告知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在接受康复训练后,能够得到良好的恢复,所以无需过度紧张,要以积极态度来坚持接受训练。②康复护理:进行盆底肌训练前全面评估产妇肛提肌的强度及收缩等情况,制订出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方法:训练前协助产妇取卧位,护理人员戴上一次性手指套,蘸少量液态石蜡,插入患者肛门内,指导进行缩肛动作,每次收缩阴道、肛门和会阴持续时间≥3 s后放松,间隔3 s后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15~30 min左右,每天开展2次训练,共开展3个月。盆底肌训练过程中训练的强度和时间遵循适时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同时指导产妇每日对排尿速度进行控制。③心理护理:评估产妇的心理状况,对进行盆底肌锻炼的产妇给予正面的心理指导,告知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害、预防措施及锻炼的注意事项,同时对于产妇关心的问题给予解答,让产妇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选择抑郁自评量表(SDS)来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分值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选择焦虑自评量表(SAS)来对患者焦虑程度进行评估,分值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5];②对比两组康复治疗依从性,应用自制量表评估,共100分,>80分为依从;<60分为不依从;61~79分为部分依从[6];③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盆底肌肌力水平,分为Ⅰ~V级,Ⅰ级最差,V级最佳[7];④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⑤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应用评估量表(SF-36),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s),分]
?
2.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康复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肌力水平比较
两组护理前肌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肌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肌力水平比较[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尿失禁5例,盆腔器官脱垂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观察组发生尿失禁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
2.5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SF-36评分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各种原因导致盆腔支持结构薄弱而造成盆腔脏器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其中分娩生产是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女性盆底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盆底肌固定着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参与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等多项生理活动。盆底功能障碍会使产妇的产后恢复受到影响,并加重其心理负担,引发负性情绪。怀孕和生产可导致盆底肌肉及神经遭到损伤,就会导致盆底支持薄弱,进而引起盆底器官脱垂、下尿路功能障碍、阴道松弛等盆底功能障碍症状,这主要是妊娠和分娩属于特殊的生理过程,妊娠分娩的过程中,盆底肌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妊娠期随着胎儿的长大和羊水量的增多,子宫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至妊娠足月时,子宫重量增加近20倍,同时胎头会直接压迫、牵拉盆底肌肉和神经[8]。阴道分娩时产妇盆底肌肉和神经受到极度牵拉,尤其是耻骨尾骨肌的中间部分,在分娩过程中其伸展率可达3.26%[9]。肌肉组织极度伸展,甚至发生断裂,造成损伤。若孕期或分娩时出现特殊情况,如胎儿过大、双胎妊娠、羊水过多、产程过长、难产、多次分娩等,则会进一步加重女性的盆底肌肉受损的程度。产后若未及时修复受损的盆底肌肉,易引发多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资料表明,我国婚育女性群体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5%[10]。另外剖宫产后也可能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妊娠中后期盆底受到子宫的严重压迫所致,产后难以恢复正常结构与功能[11]。有研究发现,盆底肌肉训练属于首选的盆腔器官脱垂治疗方案,能使产妇的疾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促使盆底肌力水平提高[12]。但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要产妇能够遵照医嘱,坚持且规范的进行训练,若无法按照规范动作坚持训练,则可能使训练效果降低,甚至无法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而当产妇感受不到效果时,又会对治疗方式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其治疗信心进一步降低,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弱,由此陷入恶性循环[13]。
盆底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妊娠和分娩过程损伤的神经和肌肉得到恢复,从而改善远期盆底状况,其可降低因为解剖结构的改变和年龄增长,而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机会。研究发现孕期盆底康复训练可以降低初产妇产后3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产后康复治疗能够明显降低产后6~12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盆底康复训练一般适用于产后超过42 d、子宫恢复良好、无感染的女性,开展盆底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段为产后42 d至半年,通过及时进行盆底肌肉的检测明确损伤程度,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出现的症状,根据盆底肌损伤情况(肌肉纤维受损的程度和类别)应用综合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识别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循序渐进、适时适量、持之以恒锻炼。对于产妇来讲,康复难度会在时间逐渐延长的过程中而相应增加,除此之外还会明显增加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如性功能障碍、尿失禁及子宫脱垂等程度会不断加重,因此产妇分娩后需积极接受盆底康复训练[14]。
在分娩后42 d,可通过盆底功能检查对有无盆底功能障碍进行了解,如果产妇在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则应及时开展有效和连续的盆底康复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治疗频率一般为3~5次/周,而且在治疗前应对产妇进行科学评估,治疗期间应定期开展节段性评估工作,保证治疗的针对性[15]。该次研究均为产妇制订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根据产妇自身状况进行训练,护理人员指导进行缩肛动作,连续做15~30 min左右,每天开展2次训练,持续开展3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AS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45.63±7.71)分vs(52.36±6.87)分,(47.14±5.82)分vs(54.95±6.32)分](P<0.05),与既往研究报道的结果中综合护理干预后产妇的SAS评分为(43.58±5.52)分,SDS评分为(45.80±5.7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2.78±6.86)分与(51.80±6.41)分基本相符[16]。同时观察组康复治疗依从性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护理后肌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角色、心理健康、情绪角色、机体疼痛和总体健康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提高了产妇的依从性,使产妇能够按照康复方案进行康复,积极遵照医嘱进行训练。分析原因,健康教育可提升产妇疾病认知,增强其康复训练重视度,从而使其肌力提高而增强其盆底肌功能,从而可减少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壁的脱垂、性功能障碍和慢性盆腔痛等盆底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因此可使产妇由于未知而产生的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减轻其负性情绪[17];且综合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实施可使护理人员掌握产妇内心真实想法,缓解其紧张情绪,使产妇能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开展可提升盆底肌康复训练的效果,增强盆底肌肌力,使产妇感受到盆底肌康复训练取得的效果,由此增强其康复训练中的自我效能,能够积极开展康复训练,有效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的出现[18]。
综上所述,盆底康复综合护理可有效缓解阴道分娩产妇产后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与盆底表面肌力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