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内镜方式治疗对结肠息肉患者的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分析
2022-01-07植中敬
植中敬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肇庆 526020
结肠息肉属于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良性病症,临床表现为大便性状、习惯异常、血便等,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结肠息肉多发于乙状结肠、直肠部位,为结肠黏膜面上隆起的赘生物总称,属于肛肠科常见疾病,具有恶化癌变风险[1]。临床上对于结肠息肉的治疗多采用内镜手术切除治疗,因此临床治疗结肠息肉多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结肠镜是临床手术常用的内镜,但结肠镜下诊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手术时间较长、术中病灶定位不清、术后并发症多等[2]。术后迟发性出血为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常见的并发症[3]。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在0.94%,手术早期出血不同导致迟发性出血较难辨别,极易导致出现出血性休克等严重术后并发症。为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在内镜治疗方案上,可选择无痛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以此准确判断病灶位置、大小,在腹腔镜调整下充分暴露息肉,从而提高病灶切除效果,减轻手术创伤[4-5]。为评估不同内镜方式治疗效果,以该院2017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200例结肠息肉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48~63岁,平均(56.34±3.29)岁;伴有便血72例、腹泻66例、黏液便43例;结肠息肉部位:乙状结肠42例、直肠31例、降结肠7例、升结肠8例、横结肠7例、结肠肝曲5例;基础疾病:高血压58例、高血脂38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28例。观察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46~65岁,平均(56.40±3.31)岁;伴有便血69例、腹泻64例、黏液便46例;结肠息肉部位:乙状结肠44例、直肠27例、降结肠7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9例、结肠肝曲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55例、高血脂41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3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X线钡餐灌肠检查、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了解手术治疗方案,签署同意书;意识清醒,配合术后诊断与治疗;息肉直径>1 cm。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碍;存在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或合并较严重器质性疾病,影响手术进行;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参加研究患者无手术禁忌证。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患者普通肠镜处置,具体如下:在患者术前让患者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并且饮用4 L左右的温水,帮助混合清空肠道。以奥林巴斯肠镜为主,为患者实施治疗。治疗过程中,在患者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50 mL,同时以0.2%的靛胭脂2.5 mL+肾上腺素2.5 mL混合液进行注射。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帮助患者确定结肠息肉位置,然后给予患者结肠息肉切除处置,逐步剥离结肠息肉。做好切除后的止血处置,给予手术止血操作,待手术操作完成后,进行术后缝合。术后置管引流,在术后1~3 d内服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6]。
观察组给予患者无痛结肠镜治疗,具体如下:术前准备工作开展中,给予患者肠道准备工作。实施术前禁食8 h,术前30 min,让患者口服葡萄糖盐水300~800 mL[7-9]。做好术前排便,清空肠道,必要时可以采取灌肠处置。手术之前需要给予患者无痛麻醉处置,以阿托品0.02~0.03 mg/kg肌肉注射,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吸氧处置,做好呼吸道通气辅助,帮助患者降低呼吸抑制。待患者进入到麻醉状态后,开始为其实施手术切除,整个过程中,以结肠镜下息肉电凝切除术为主,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选择不同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当切除息肉后,进行止血处置,做好止血操作,做好术后预后处置,落实置管引流,并且给予患者止痛麻醉维持。术后24 h禁食,在禁食结束后给予患者半流质饮食,做好术后康复指导[10-11]。内镜下止血结束后叮嘱患者绝对休息,按照医嘱进行常规补液,静脉止血,抗炎治疗,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患者排便次数、性状、颜色情况,根据血常规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出血。杜绝术后剧烈运动,待患者术后1周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下地扶床行走训练,以此帮助患者改善术后预后情况,提高其术后预后指导能力[1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正常恢复时长和病灶遗留、肠壁穿孔、做完手术迟发性出血、感染发生情况。
参考患者手术治疗后疗效差异进行评价。治愈:经手术后患者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肠道内息肉全部消失,患者腹胀、呕吐、腹痛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内镜检验结果显示息肉体积明显缩小,缩小体积>70%并且患者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内镜检查显示息肉体积明显缩小,缩小范围在30%~70%之间,患者腹胀、腹痛、呕吐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经手术后镜检结果显示息肉体积未改变,患者仍然存在腹痛、腹胀、呕吐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倒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小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s)
?
2.2 两组患者病灶残留、肠壁穿孔、迟发性出血、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病灶残留、肠壁穿孔、迟发性出血、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灶残留、肠壁穿孔、迟发性出血、感染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原因分析
观察组中,4例迟发性出血患者,基础疾病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4例,息肉部位为直肠4例。参照组中,12例迟发性出血患者,基础疾病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10例,息肉部位为直肠8例。
两组迟发性出血患者中,基础疾病为高血压、高血脂的占87.50%,息肉部位为直肠的占75.00%。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0%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 讨论
结肠息肉通常为肠壁细胞过度增长导致的局部性隆起,息肉向肠腔内突出,临床症状无特殊性,主要为呕吐、腹痛、腹胀、便血、大便异常等。结肠息肉经相关文献报道显示有较高的发病率,息肉不及时处理容易发生癌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会因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成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结肠息肉早期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多在内镜下诊疗[13-14]。结肠镜对体积较大的息肉常出现手术切除不彻底、息肉残留,且结肠镜下病灶部位的确定、位于黏膜深部的息肉需要耗费较长时间翻动肠管,易引发术后多种并发症。采用无痛结肠镜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且可以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无痛结肠镜快速帮助患者切除肠息肉,降低了患者创伤,也有效地缩短了患者手术时间,所以能够得到患者认可[15]。同时实施无痛结肠镜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少。
术后迟发性出血作为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操作相关,观察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患者,其中基础疾病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占87.50%、息肉部位为直肠的占75.00%。提示基础疾病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部位为直肠,内镜诊疗为结肠镜单镜治疗可作为术后迟发性出血原因。迟发性出血不仅发生在住院患者中,也会发生在院外患者,可通过患者是否出现便血、黑便进行判断。对于高龄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会因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的会威胁患者生命[16]。对于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术前术后血压控制不佳的容易在手术部位发生迟发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息肉直径越大则血液供给越丰富,在手术中如发生操作不当会引发出血。右半结肠息肉通常会有较大直径的血管,另外右半结肠黏膜的血管较薄,血管腔较大,压迫作用明显小于左半结肠,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正确认识迟发性出血的高危对其开展相应的预防措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迟发性出血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息肉的形态、部位、大小等于迟发性出血有直接关系。息肉越大则基底部更宽阔,在手术后黏膜的损伤也越大[17],术后容易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风险。直肠和左半结肠出血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横结肠,其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肠腔不是相对固定的有关,在蠕动过程中会产生摩擦创伤,导致迟发性出血。也有报道研究显示,高血压也是迟发性出血的高危因素,但在该次研究结果中未观察到相关性,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或统计时对高血压分类导致变量有关。
结肠息肉内镜手术迟发性出血止血方法有电凝止血、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钛夹夹闭等。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但远期效果不佳,迟发性出血在创面上多残留有钛夹,临床操作难度较大,钛夹的热传导作用容易造成肠黏膜损伤,严重的会发生穿孔情况,可采用二次止血方式进行钛夹夹闭。迟发性出血创面可增加钛夹的难度,创面组织的糜烂、水肿、质脆等均会影响钛夹的牢固性。单纯钛夹的止血效果不佳。另外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内镜下止血手段,组织胶喷洒可有效预防内镜结肠息肉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传统治疗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硬化剂也可作为内镜下止血的方法。硬化剂是通过化学刺激造成局部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内皮剥脱、血栓、胶原纤维皱缩发生血管闭塞。通过使用钛夹联合硬化剂止血方法可有效治疗结肠息肉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 (67.45±10.28)mi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2.32±6.23)h短于参照组(75.30±10.32)min、(28.05±6.20)h,术中出血量(30.23±8.20)mL低于参照组(36.50±8.75)mL,观察组病灶残留2.00%、肠壁穿孔3.00%、迟发性出血4.00%、感染5.00%发生率低于参照组9.00%、10.00%、12.00%、13.00%(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0%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3.0%(P<0.05),这与朱洪春等人[18]的研究结果相似,在其研究中,主要针对40例结肠息肉患者进行研讨,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率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及时止血率为100%,有效止血率为95%,彻底止血率为90%;对照组患者及时止血率为85%,有效止血率为70%,彻底止血率为65%;观察组大便潜血转阴时间(2.23±0.15)d,肠鸣音复常时间(5.43±1.06)d,住院时间(8.72±0.11)d;对照组大便潜血转阴时间(4.59±0.35)d,肠鸣音复常时间(7.75±0.13)d,住院时间(9.65±1.13)d;两组患者大便潜血转阴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治疗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不同内镜方式治疗结肠息肉在临床疗效上具有差异性,无痛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术中创伤,降低迟发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在息肉切除过程中如发觉切口较深,需要用止血夹对创面进行止血操作,以防止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如发生迟发性出血,但因术前已对肠道进行清洁,肠道内较干净,不会发生严重的腹腔感染,可用止血夹进行治疗,可达到治愈的目的,若腹腔内感染较严重,可通过腹腔置管引流方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