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标准抗心力衰竭方案对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心率、呼吸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
2022-01-07巫文武刘贝贝
巫文武,刘贝贝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肌损伤导致心室结构、心室功能异常改变,心脏排血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生理代谢的心血管疾病[1]。全世界心力衰竭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常伴发心率异常、肺功能异常、呼吸抑制等,导致病人临床预后较差[3],故除抗心力衰竭治疗外,改善心率异常、肺功能异常、呼吸抑制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及医疗器械技术的发展,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治疗中机械通气应用率不断增加,无创正压通气在开展通气治疗同时可避免因气管插管导致的交叉感染,同时减轻对机体损伤[4]。无创正压通气常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5-6],但应用于心力衰竭辅助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标准抗心力衰竭方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病人96例。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7],既往基础心脏病史和/或心力衰竭史,突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无肺部湿啰音、外周水肿、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等体征,伴有N末端脑钠肽前体异常升高(>200 pg/mL),且心脏彩超提示结构改变;病人及家属对临床研究方案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消化系统疾病、对研究药物过敏、肝肾功能异常、严重肺部感染、恶性肿瘤等;合并糖尿病、心脏瓣膜病;精神障碍等。采用巢式病例分组法分组,以确诊急性左心衰竭为研究起点,将接受标准抗心力衰竭方案治疗的病人纳入标准组,标准组每入组1例病人,选择近期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脂率等)匹配的且接受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标准抗心力衰竭方案治疗的1例病人纳入联合组。在研究时间内,标准组和联合组均纳入48例,标准组和联合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标准组和联合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标准组均给予常规急诊抗心力衰竭基本治疗,降血压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基本治疗包括防脱水、防感染、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根据《脑血管防治指南》[8]进行血压控制,维持收缩压120~140 mmHg(1 mmHg=0.133 kPa),若收缩压>140 mmHg,给予降压药物;若收缩压<140 mmHg,暂时不给予降压药物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合成制剂(北京诺华制药生产,国药准字:J20171054,规格:每片100 mg)100~200 mg。待病情缓解送心内科住院治疗。联合组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正压通气参数设置参照病人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结果进行调节,设置吸气压和呼气压分别为10~18 cmH2O(1 cmH2O=0.098 kPa)和4~6 cmH2O,通气时间≤4 h,每日2次,待病人病情改善后适当降低正压通气参数。
1.3 观察指标 ①心率指标包括心率及心率变异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行心电图检查(采用日本株式会社1207型心电监护仪检测),比较两组心率,并对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计算正常窦性心搏期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均方根。②血气分析指标包括血氧分压(PaO2)、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PaO2/FiO2)比值,血气分析仪购自华西科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孙小军等[9]研究制定,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心功能分级为正常初期(Ⅰ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心功能分级为中期(Ⅱ级);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恶化或死亡,心功能分级为Ⅳ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1.67%)高于标准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0,P=0.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搏期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均方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搏期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均方根)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s) 单位:ms
2.3 两组呼吸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呼吸及血气指标(PaO2、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呼吸下降,血气指标(PaO2、PaO2/FiO2)均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标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标准组和联合组呼吸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s)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标准组有1例血压轻度下降、3例窦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联合组有2例窦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标准组和联合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1,P=0.399)。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发展到晚期的综合征,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即使在最佳治疗窗口期得到及时救治,病人致死率仍为10%[10]。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激素及细胞因子变异等在心力衰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心力衰竭疾病恶化的主要因素[11-12]。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可一定程度改善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症状,但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人易出现耐药性,最终发展为顽固性心力衰竭[13]。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正性肌力药(静脉输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米力农注射液等)、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14]。然而由于心力衰竭病人长期肺淤血引起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导致呼吸困难、心率异常、血气异常等临床症状[15]。因此,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抗心力衰竭同时应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循环,减少呼吸抑制。
呼吸衰竭是急症重症心力衰竭病人致死的常见原因,临床治疗必须为病人提供氧气,确保呼吸衰竭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避免窒息、死亡情况发生[16]。既往临床多采用低流量吸氧方式治疗,虽可改善病人呼吸衰竭、缺氧等临床症状,但需要气管切开,插管过程复杂,易发生感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17]。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新型的机械通气方式,逐渐应用于肺通气功能的治疗。急症重症病人可自主呼吸时,选择无创正压通气方式,其应用优势在于通过高低正压为重症病人提供辅助呼吸,恢复病人自主呼吸,增加机体氧输送量,实现气体交换,保持胸腔内器官压力、容积正常[18]。目前,临床治疗呼吸衰竭普遍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方式,但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标准抗心力衰竭方案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1.67%)高于标准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项研究显示,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11-12,19-20],但未阐述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标准组和联合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搏期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均方根)、呼吸均下降,血气分析指标(PaO2、PaO2/FiO2)均提高,且与标准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更优(P<0.05)。
综上所述,与单纯标准抗心力衰竭方案相比,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标准抗心力衰竭方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较佳,可改善病人心率、呼吸及血气分析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