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四读四探”教学模式浅析
2022-01-06王迎春
王迎春
摘要:为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图画美、意境美,教给学法,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笔者遵照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主体性、启发性原则,构建了“四读四探”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由“诵读探意、品读探情、深读探境、延读探格”四个环节组成。
关键词:古诗词 四读四探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是否到位、有效,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标中对于初中阶段古诗词的学习也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古诗词教学“少、、慢、费、浅”等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少、学生积累慢、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学生理解浅显。针对以上情况,根据教学实际,笔者探索出了一条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归纳出古诗词“四读四探”课堂教学模式。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诗词教学中必须做到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在初中阶段的各种测试甚至是中考中,也都将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等作为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如何呢?我作为一线多年的语文教师,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不如人意的问题。现择其重点陈诉一二。
其一,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忽视了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鉴赏,属于诗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简单的符号所替换,对其的美感体验当然也就无从说起。
其二,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学生没有感受到诗词的美。长此以往,扼杀了古诗词本身的神韵,窒息了学生感受美的渴望,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模式
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古诗词教学呢?
读!熟读研习诗句,引导学生掌握诗词显性知识。朱熹认为:“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课堂上只要给古诗词教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读,这些浅层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探!质疑探讨诗意,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隐性知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就说明了疑问的重要性。疑问源于何处?笔者认为,疑问一方面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源于教师的引导。
为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图画美、意境美,教给学法,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笔者遵照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主体性、启发性原则,构建了“四读四探”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近些年来,通过课堂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环节
古诗文“四读四探”课堂教学模式共分四个教学环节即:诵读探意—品读探情—深读探境—延读探格
诵读探意:通过激趣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自由读、分组读、赛读、范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读通诗句,读准节奏,读出韵律,从而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应根据古诗词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诵读诗句,并依据朗读古诗应达到的标准(①吐字清楚、饱满,字音正确。②词与词,句与句间隔适当,停顿合理。不唱读,不快读,掌握速度,读出韵律。③有感情的诵读)指导学生诵读。
品读探情:细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探究古诗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古诗文中的地方民俗风情;探究古诗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如在教学崔颢的《黄鹤楼》时,要组织学生细细品味“空余”、“空悠悠”表现出来的孤寂忧愁的情怀。在李白的《行路难》教学中,要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感受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从“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要精读第二诗节,紧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个主旨句,品味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深读探境:通过重点语句,重要景物,意象深入探究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切体会诗歌意境之美,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比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根据其“诗中有画”的特点,让学生把它当作一幅有声的图画来欣赏: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大处落笔,用淡墨勾勒全景: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旷静寂,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接连推出四个特写镜头:明月的清辉洒落松间,淙淙的清泉轻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陣阵浣纱女归来的欢歌笑语,莲叶的摆动下正有小渔舟缓缓穿行。其中有明月、清泉、翠竹、红莲、山石构成的色彩美,又有月色笼罩下的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的动态美;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人不见人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
总而言之,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具有言简意丰的特点,短小精炼的语句,深刻蕴藏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一直以来,古诗词的教学要“以读促悟,以探释疑”,没有朗读的古诗词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没有探究的古诗词教学无法达到审美的要求。教师教学也要避免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历经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组织资料以及分享资料的过程,使其把握诗歌的大体内容,并通过教师引导、组织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而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兰云.导学式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古诗文主题学习的应用探究 《教学研究与管理》2019年第01期
2.瞿文亮.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语文教学》2016年10月上(总第329期)
3.王静.初中语文古诗词积累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