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提升研究
2022-01-06李佳斌张萌安哲锋
李佳斌 张萌 安哲锋
摘 要:时代发展、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个体发展需求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提升规划了路线图、布置了任务书、明确了时间表。新时代“十大”育人体系对辅导员能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育人是能力的目标,能力是育人的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着力构建“内生动力与外部保障”“理论基础和实践锻炼”两个同心圆,不断促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育人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144-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deman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have planned a road map, assigned a task book and clarified a timetab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new era. The "Top Ten"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rai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ability. Education is the goal of ability and ability is the guarantee of education. Standing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in history, we will strive to build two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and external guarantee"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era; counselor; education ability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随着新时代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高校思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其“队伍建设体系”中明确提出要“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1],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兼具“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双重角色的思政骨干力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时俱进,将日常工作与育人体系对标对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育人能力。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一)时代发展为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规划了
路线图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愈发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正迎来又一个春天。国家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并在2017年完成修订,对辅导员的职责内容、配备情况、发展培训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解读;2020年4月《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对辅导员队伍构成、选配要求、晋升渠道等提出了新举措。相比国内诸多背景带来的机遇,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也对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正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为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提升规划了路线图,让高校辅导员心中有光、心中有戒。
(二)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为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
能力布置了任务书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发生了较大改变。从年龄层次来看,高校大学生已经从之前的“80后”“90后”逐渐变为以“00后”为主体,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近三次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发现,“00后”发展呈现出以下状态:学习负担重、动机务实、期望理性;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复杂化;对数码产品喜爱有加,具有多重消费观念;闲暇时间充裕,喜欢阅读和浏览互联网,运动量普遍不足;上网频率和时间大幅增加,网络社交流行;亲子关系的亲和度增强,支撑性提高,依赖性上升;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重视,但师生亲密度下降,超过两成青少年缺乏校园安全感。从学生类别来看,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二学位”“贯通培养”“双培生”“外培生”等各类学生群居校园。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要努力当好“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学生。
(三)个体发展需求为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明
确了时间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因此,这里所说的个人不仅指有生命的个人,还有有着一定的社会分工,从事相关生产活动,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并以主观能动性来改变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个人。而个体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发展需求也随着遗传、年龄、阅历、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而不断变化。比如新入职的辅导员,在年龄上与学生相近,个体发展上更需要尽快转换角色,加强适应能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他们的阅历更加丰富、心理更加成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也更加强大,在个体的发展上趋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的内涵
(一)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的基本概念
育人能力是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称。从广义上讲,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提升是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个体知识技能、育人手段、思维方式、心理情感等全方位的提高。从狭义上讲,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主要体现在其职业能力方面。2017年教育部修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分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个方面的工作内容[3]。
(二)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的内在关联
“十大”育人体系包括課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聚焦到高校辅导员的身上,由于辅导员身份特殊,兼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其内容可以说都与辅导员休戚相关。育人是能力的目标,能力是育人的保障,遵从目标导向的原则,探究“十大”育人体系与辅导员“九大”职业能力的内在关联。一是课程育人对应思想理论教育和学风建设。“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建设的新目标,辅导员不仅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义务,还有站在三尺讲台,用党的理论知识讲述思政类课程的权利;二是科研育人对应理论研究。科研不仅是专业教师的工作,也是辅导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自身也需要将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可参考的科研成果,在科研选题、立项、中期、结题的各个环节均要遵从学术道德,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个人发展;三是实践育人对应学风建设。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四是文化育人对应价值引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广泛的自信,辅导员要在实际工作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五是网络育人对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辅导员要擅长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政工作,占领网络舆论“阵地”,讲好思政育人故事;六是心理育人对应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国家对心理工作人员配备、体系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利用5·25健康节等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七是管理育人对应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管理包括制度、人员、经费、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也应做好安全教育,制定相关措施,明确处事流程;八是服务育人对应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要充分满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合理需求,辅导员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九是资助育人对应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资助工作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奖勤助贷等日常工作的主要环节,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关爱困难群体、助力学生发展;十是组织育人对应党团和班级建设。党政军民学,辅导员要在党团建设、主题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背景差异较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社会学家布朗德士(Brandeis)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进行以职能为特质的上岗培训,包括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不是简单的从业者的谋生工具[4]。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日渐扩大,按照1:200的配比要求,对于辅导员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辅导员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其专业背景也一直比较丰富,有的辅导员属于“科班”出身,上学期间所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有的辅导员则是属于“半路出家”或是“临时起意”,所学是理工、艺术、语言等非思政类的相关学科。这就使得辅导员在专业背景、学科特点、学历起点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二)育人能力发展横向不平衡,纵向不充分
在育人视阈下,辅导员的“九大”职能本身是相互独立而又辩证统一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似乎不容易做到。一是横向不平衡,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是身兼多职,不仅是学生日常事务的“总管家”,还是党团班建设的“大班长”,面临着奖勤助贷、心理危机、宿舍矛盾、学业困难、就业发展等各种问题,经常让辅导员疲于奔波,顾头不顾尾,各项工作缺少章法,难以平衡;二是纵向不充分,横向是广度,纵向是深度,辅导员在工作中容易陷入贪大求全的思维定式,而忽视了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缺少精耕细作,难以成为“专家化”的辅导员。
(三)发展路径不明确,人员流动大
每个人都需要成长发展,每个职业也需要合理规划。很多辅导员在入职后缺少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路径不明确,在教师角色上,很多高校没有落实辅导员的职称待遇,或者没有让辅导员依托相应学科落实其教师身份。而在行政干部的发展路线上,在其逐渐成长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又容易“优出”,被学校其他部门“看上”,进而“挖”走。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辅导员供给侧失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的提升。
(四)持续发展性欠缺,创新引领性不足
在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持续更新迭代,知识能力也在不断丰富更新。面对如此百年未有之大变革,辅导员的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入职后辅导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在“吃老本”,即使参加相应培训,延续性也难以保证,导致能力“供血不足”,持续发展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学生的话语体系、社交方式、性格特点、家庭环境都在不断变化,辅导员经常出现“跟着跑”或者“并排跑”,缺少“带着跑”,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缺乏创新性引领能力。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提升路径
(一)内生动力和外部保障同心圆
1. 内生动力
首先,提升辅导员的自我认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核心力量,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传道者自己先要明道、信道,只有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才能保证其长久发展。
其次,保持辅导员对工作的热爱。辅导员可以说是大学校园里和学生“最亲近”的人,从入学时辅导员接站、收取材料、发放物资,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负责每一名所辖学生的奖勤助贷、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党团班建设、就业指导等各种事务,辅导员是“三全育人”最有力的践行者。因此,让辅导员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永葆敬业爱生热忱,是其综合能力提升的不竭动力。
最后,增强辅导员自我职业规划。辅导员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需求、能力水平、环境机遇等为自己设定不同层次、不同时间段的目标愿景,让自己始终“在路上”,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2. 外部保障
一是增强角色定位,提供政策支持。学校要切实重视辅导员定位,将其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行列,做好顶层设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运行、科研攻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制度,使其从招聘要求、培训安排、人员构成、薪资待遇等各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辅导员真正做到有条件、有平台、有保障、有空间。
二是完善培训机制,增强业务能力。不论从辅导员多学科的背景、个人发展诉求等主观角度出发,还是国家事业发展、学生群体变化等客观因素决定,辅导员培训都必须长期保持并不断发展。一方面,学校应当为辅导员提供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等各类培训机会,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优质学习资源,保证辅导员培训时长,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培训不能只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可以建立前期统计、中期学习、后期总结、阶段考核等立体化培训模式,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是加强宣传表彰,树立先进典型。近年来,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后改为素质能力大赛)、最美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十佳辅导员、优秀辅导员等各类辅导员专属评奖层出不穷,在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其他评奖中,也出现了辅导员的身影。经过长期努力,辅导员已经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宣传表彰日益增多,不过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努力。第一,再重视,辅导员的各类比赛不仅是个人崭露头角的舞台,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甚至是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重视辅导员建设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第二,再到位,辅导员辛辛苦苦得到了荣誉,学校的宣传一定要跟上,创先争优、树立典型,让其他辅导员和教职员工见贤思齐;第三,再持续,在树立典型后,不能只让其成为书桌上的“摆设”,而是要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辅导员。
四是健全评价体系,严管厚爱结合。评价体系不仅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度量尺”,也是指引其发展的“定盘星”。健全辅导员评价体系,是新时代辅导员综合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第一,将教育部43号令中的辅导员等级、师生配比、工作内容、培训要求等列为硬指标,保证队伍建设“不缺位”;第二,设定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的辅导员给予物质、精神等多方面奖励,对消极懈怠,甚至违反师德师风的辅导员给予警告或清退;第三,将评价结果与辅导员职级晋升、岗位调整等未来发展性问题相挂钩,以评促建。
有了内在动力和外部保障的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应当注重自身“内功”的修炼和“外功”的实践。两个同心圆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并行不悖,相互支持。
(二)理论基础和实践锻炼同心圆
1. 理论基础
首先,搭建辅导员综合理论学科平台。辅导员“九大”职能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这也是辅导员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要想更好地开展思想工作,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就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学习,用输入倒逼输出。一方面,通过学生工作例会、主题教育、辅导员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中理论学习,同时,利用学习强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碎片化、日常化学习,建立有规律、有计划、可操作的辅导员理论学习制度。另一方面,虽然辅导员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特点,但是学校可以依托现有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等搭建辅导员理论平台,聘请学院教授作为指导教师,组建科研小组,让辅导员围绕具体工作内容开展研究,凝练成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能力。
其次,扎根课堂一线、提高教学水平。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义,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阵地。辅导员要主动利用工作特点和兴趣爱好,开设形势政策、心理适应、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课程,真正扎根教学一线,走进课堂、站上讲台,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开展真真切切的课程思政,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教师身份,只有强基固本才能广厦万间。
2. 实践锻炼
首先,深度参与学生活动实践。在活动实践中,辅导员不能只停留在发号施令层面,辅导员既要当“指挥员”也要做“战斗员”,亲身参与到活动实践中,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如科技竞赛、暑期社会实践、“双百行动”、实地参观等日常活动,率先垂范,当好表率,问计于学生、问计于实践,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其次,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工作高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不仅可以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软件,而且愿意在各类媒体平台上表达心声。因此,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用信息技术让工作活起来,了解“网络用语”,关注“热搜热词”,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地方,如抖音、b站、知乎等,潜移默化地开展工作,撒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把盐。
最后,多途径拓宽辅导员事业发展。辅导员队伍既要突出稳定性,又要保持流動性。一方面,可以依托全国辅导员研修基地等设立相关学科博士点,鼓励辅导员持续提升学历,增强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国内高校交流活动已开展二十余期,可以让辅导员到全国各地挂职锻炼,交流学习,引育并举,互相促进。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地区、高校也可以畅通辅导员交流渠道,让辅导员到校内其他职能部门、校外各委办局、区县、街道等地挂职锻炼,开拓视野,让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变得想学、能学、会学,敢为、有为、善为,不断提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4]Carr-Saunders,A.M.,Wilson,P.A.The Pro-fess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