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识教育对研究生综合素养的育化作用

2022-01-06向涛杨吉云廖晓峰

高教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综合素养人工智能

向涛 杨吉云 廖晓峰

摘  要: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在进行专业知识能力体系打造的同时,也亟需在综合素养上获得与时俱进的育化。文章尝试提取了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所面临的来自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三类挑战,并以迎接挑战为切入点,尝试用通识教育开出处方,阐述通识教育可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素养的育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学科;综合素养;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001-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ociety. In the new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for talents becomes more complex. The postgraduates of computer science need not only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but als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tract three types of challenges coming from the outside field of computer science towards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uggests that th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with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cultivate the computer science postgraduate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o a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new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uter science; comprehensive quality; liberal arts education

一、來自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应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诸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演变。在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面临来自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特有挑战。从专业知识技术的发展角度来看,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所涵盖的学科众多,基于人工智能所形成的知识融合与技术演化也极为复杂。除了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以外,计算机学科的专业人才、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直接从业者,该如何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不断变化的综合要求,成为当前人工智能新时代下卓越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尝试从当前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所面临的来自专业知识技术领域之外的诸多挑战中提取了三个非常直观的现状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通识教育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综合素养育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进一步阐述通识教育可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优化通识教育资源,改进通识教育的开展方式,以此提升通识教育对综合素养的育化效能。

(一)人工智能带来多元价值,形成道德困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在强大的智能科技应用的支撑下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便利性,“智慧生活”“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逐渐深入的交互性,以及其日益发展显现的智能独立性等特点,也给人类社会的伦理标准和道德评价带来了挑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解释,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1]。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的伦理道德问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日益显现。比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在保全路人或保全驾乘人员的两难中如何作出取舍?人机问责如何界定?再比如,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护理及陪伴服务的人工智能产品,是否可以替代子女的亲情陪伴?孤独老人在情感及心理上对人工智能产品形成深度依赖,这种情况又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产品该如何设定权限边界和功能范围?此类问题,不一而足。很显然,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或者某一群计算机及人工智能从业者所能够进行轻松判断和处理的,这是全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但是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设计却将由专业的从业人员来完成。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产生新型伦理共同体,其中离不开一种普遍化的机制,这就是道德适应[2]。在研发人工智能产品时,在设计人工智能的服务领域及交互程度时,在与人工智能的博弈过程中,计算机及人工智能从业者必须具备与其所处时代相契合的伦理道德水准及必要的法律知识。在人工智能新时代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日渐提上日程,而这些来自计算机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挑战,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计算机学科研究生专业知识技术的范畴。在人工智能时代,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技术上,在伦理、道德、法律知识、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意识等品质素养方面也需要进行综合育化,高水平的品质素养将为专业能力的发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是高端人才整体能力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工智能改变就业环境,增加竞争压力

人工智能的广阔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全方位的改变。职业来自社会分工,强大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使出现新的社会分工,继而带来职业的变化。在人工智能时代,旧事物的消亡与新事物的诞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迅速,职业变迁加速出现。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大量的科技性失业,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达与便利也同样给灵活就业、弹性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以工作形式为例,人工智能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海量的资源触手可及,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劳动者个人往往不再需要如传统模式般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理位置、依靠固定的团队协作去获得生产资料开展生产和工作,而是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对生产资料的获取和加工处理,高效地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实现劳动价值的输出。在这个时代,诸多平台和资源在技术推动下日趋形成泛在的社会化共享,并且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个人与工作组织和职业平台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个人对工作组织的依赖性渐弱,个人更多依赖于自身的能力在职业领域发挥自主性,传统的雇佣关系将开始逐渐解除,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层级关系也被打破,出现了合作关系[3]。这些变化,一方面对管理形成新的要求,组织和平台需要具备更为开放的接纳力以及更具协作性的整合力;另一方面,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同样带来了挑战,个人需要具备更强的自律性、更为灵活的环境适应力,以及与时俱进的学习力与更新力。在就业领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需要转变思维,跳出传统的管理理念与就业观念,积极储备多元能力,創造并且适应新型的管理模式和就业形式。

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业态不停出现,新型的管理模式层出不穷,社会就业形式依然在以无法预测、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演变。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着重点在其专业领域内专业知识能力的打造。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计算机学科研究生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就业领域实现专业能力在不同应用中的迁移和提升,这个过程需要他们以丰富的综合素养去面对各种未知的新情况,以兼容并包的思维去看待各种新问题,以及创造性地为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就业竞争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上,更凸显在综合适应力上。这对目前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而言,是摆在求职就业之路上的直接挑战。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很多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拥有高精尖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求具备解决新问题的开创性、即时应变的灵活性以及跨领域合作的通达性。与时偕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领域更为凸显。

(三)人工智能改变生活状态,加剧心理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事物涌现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作为知识分子的研究生群体对新生事物的感触非常灵敏,但在这个过程中,价值更趋多元化,也更易形成研究生群体对价值取向的彷徨和对自我认知的纠结。绝大部分的研究生刚好处于婚恋交往与就业选择的适龄阶段,学业、婚恋、就业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家庭建设与社会工作在满怀憧憬的同时却也充满了不确定感。

从研究生群体的日常来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互联网及电子产品逐渐取代了诸多以人为对象主体的社交活动。研究生学习时期正是知识体系更趋完善且最需要通过实践打磨能力的人生阶段,很多计算机学科的研究生在学习上与计算机相伴,在生活上也对计算机互联网环境形成深度依赖,依靠信息网络和电子产品长期“宅”在宿舍和实验室。已经接受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多年的计算机学科研究生们拥有专业的反应力、敏锐的思考力,而与外界的交流方式却主要集中在了网络这一条通道上,影响了与外界的正常接触。诚然,卓越的技术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即时通信带来高效的互联互通,但是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建立联系的实时社交方式大大压缩了个人独处的精神空间,信息产品在扩大社交范围、延长社交时间的同时捆绑了生活节奏,打破了正常作息。很多计算机学科研究生长期生活作息不规律,疲于应对各种压力。在发达且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年轻活跃的思维却更容易形成对多元价值的困惑、对信仰的冷淡、对信息的麻木、对网络的依赖……种种这些状况叠加在学业进展压力、就业竞争压力、婚恋家庭规划压力等各种压力之上,形成种种不良情绪,进一步产生和加剧了焦虑、躁郁等心理问题。

二、通识教育融合人工智能优势助力迎接挑战

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技术培养,在方式上侧重于多学科融合的、对受教育者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濡养育化。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并能灵活地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其最终目标是努力培养完整的人[4]。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尖塑造阶段,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为其最主要的培养内容。但我们可以从前面所述的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来自专业知识技术之外的挑战看到,对于高端专业人才来说,与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同等重要的,是具备应对各种变化的通用能力以及拥有对自身能力积极内省并自主提高完善的综合素养。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让人进行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5]。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可以融合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优化教学资源,更新和改进教学方式,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进行综合素养的育化,以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文理兼修共促,增强专业人才应对职业变迁的通达能力,以及对社会的灵活适应性。

(一)从学科交叉来看

学科的设置虽然有范围,但不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它们的规律是相通的,知识是无界的。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很多经验甚至是常识逐渐被推翻、被颠覆,很多知识被冲刷、被更新。在某些领域,原有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不再适用,人们在思考和解决新问题时往往需要突破现有的藩篱寻找新的方法,在探索和开拓新的领域时有可能将现有的学科范畴进一步前推、加深、扩大,打破现有的学科设置的边界,促发学科自身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发展与融合。

当前研究生课程的设定标准主要是基于满足当前及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社会需要。专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专业知识技能。而专业知识技能需要与思辨、创新、适应等综合素养共同发生作用,才能契合社会所需,发挥符合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适应性功效。目前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以专业类课程为主,辅之以与专业技术紧密相连的课程和案例学习,专业程度极高,而公共必修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在总体课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对于计算机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而言,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与技术更新快、变化大,而且知识涵盖面极广,所以他们需要掌握的技术能力类型繁多,如自动化控制、信息安全、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最优化理论、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神经网络等等。在立足专业的同时,他们还需要厚实的人文社科知识与综合运化能力做支撑,如哲学、政治经济学、逻辑学、博弈学、法学、语言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组织行为学等等。而且最关键的是,研究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各学科知识的叠加累积,而是需要把知识融合内化,转化为潜在素养和能力输出,才更有价值。在这个转化和输出的过程中,专业能力养成与通识素养塑造二者协同作用,缺一不可。通识教育的熏陶育化,可以帮助学生将专业技能和通用知识进行融合,搭建人才综合能力框架。

(二)从价值引导来看

我们将目光投射到未来,伴随着技术的迭代,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层面,还是在精神文明层面,人工智能对人类世界的影响可能都超出当代的想象。技术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产生联动效应,带来社会功能的升级转型。新文化、新思潮迭出,对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塑造富有社会使命感的价值观、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和科学开阔的世界观,对研究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群体受教育水平高、专业训练程度深,他们肩负着祖国最前沿和最核心的科技攻坚使命,是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从职业规划来看,大部分的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将致力于与他们自身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及人工智能领域,而这一领域所涉及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是計算机与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的首要问题,是专业领域内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与品行素养的重中之重。从生活规划来看,与同龄人相较而言,研究生群体经历了更长时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他们在步入社会工作与生活的新征程时,承担着更高期望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责任,也有着更高起点的更多选择。但更多的选择,往往意味着更复杂的得失权衡,当自我认知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很容易产生对自我定位以及自身周围人、事、物的过度解读和偏颇思量,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通识教育提倡文理兼修,其所提供的人文精神营养涵盖对自我的认知、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对精神世界的理解。通识教育所提供的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研究生群体把多年所学、社会经验与人生智慧进行融合内化,培养优良的学术品德,锻造坚毅的科研精神,打造正直的职业操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能量的生活信念。通识教育为培养才智具足、心智健全的高端计算机学科人才提供精神层面的素养锻造,保障积极正能量的价值引导。

(三)从开展形式来看

我们从学科设置和价值引导两方面都可以看出,开展通识教育,客观上需要大量广阔宽泛的学科资源作为储备,主观上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需求,而自主学习是个性化程度非常高的一种学习形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识教育需要灵活的课程开展形式以实现对学生进行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和输入,比如艺术类课程需要欣赏体验,哲学类课程需要交流讨论,自然科学类课程需要实验推导。人工智能因其独到的技术优势可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壁垒,通识教育可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优良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促成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实现更好的综合素养育化效能。

人工智能得到广泛运用,并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时代的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也与从前大为不同,学校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学习资源的储备和提供以及学生的生活设施与个人学习装备,都与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应用密切关联。人工智能的泛在性、移动性、互联性、智能性等种种特点,决定了人工智能可以成为通识教育的好帮手。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可以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在教与学的互动方面,传统的通识课程往往是通过课堂单向的讲授来进行,互动的形式也非常有限,一般以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在人工智能环境中,教学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范围局限,延伸至课后,在内容上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海量资源进行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定制,而且在形式上,可以实现更多场景更多机会的教学双向互动。在课程效果评估上,人工智能的应用产品可以协助教师做到对每位学生在每一课程上的即时检测、实时反馈、客观评估,并精准分析后续所需,对通识课程的教学资源做优化配置使用。此外,人工智能可以感知教学情境。人工智能的交互功能与情境感知功能可以帮助师生洞悉教与学的过程细节,帮助师生认知自我风格、长处、短板、爱好、倾向等特点,这对教与学的双方都是极好的协助与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运用使得学习空间突破了时空限制,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无缝连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逐步融合,发展出智能学习空间,能够实现学生自主、灵活、个性化的学习[6]。通过融合人工智能而搭建的通识教育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对教学资源进行智能分配、对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需求进行匹配推荐,既能增进教学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进行符合个人自身所需的个性化学习,教学相长,实现更高效的综合素养育化。

三、结束语

人类对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生产力水平在发展,时代也在演变。人工智能日益普及,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人类在受益于人工智能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各种新问题。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新时代新环境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日新月异,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基于此,增强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的通识教育极为必要并且紧迫。

立足当下,在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新时代下的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中,我们可以尝试以通识教育为途径,并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普及应用,优化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与开展形式。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的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计算机学科研究生与时俱进的泛在学习能力,在以专业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构架中,辅之以哲学、伦理、道德等综合素养的熏陶,为人才的道德水准和心理健康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对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进行涵盖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达塑造,培育兼容并蓄的思维,发展专业能力的延展性和自我综合能力的可塑性,以迎接当下及未来世界知识技术的变化挑战,实现计算机学科高端人才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匹配与对接。本文的研究,旨在改善和提升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综合素养的育化效能,为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作出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李建华.从适应性看道德的变化[J].江海学刊,2020(4):48-52.

[3]陈春花.激活个体:互联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李勇.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及社会功能浅探[J].文教资料,2018(30):95-96.

[5]陈平远.通识教育与马列经典的契合下党校研究生的培养范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22-26.

[6]余胜泉.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3.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综合素养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下一幕,人工智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