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组优化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01-06张爱风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5期
关键词:分组成员护理人员

张爱风

山东省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济南 271126

护理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对于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整个治疗的过程(术前术中术后、出院后)都需要护理的参与,以保证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加快康复的进程。 尤其在急诊方面,护理能够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心理负担等,是不可或缺的临床内容。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不同患者的需求,护理安全也受到更多的重视,被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管理应运而生,起到改进护理措施、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水平的作用。 特别对于急诊护理而言,由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危重、时间仓促,导致护理工作时常出现纰漏,比如人员安排不合理、器械使用不恰当等,过程中患者的病死率高,医疗纠纷频发[1-2]。 因此,必须借助护理管理的方式,强化仔细检查医疗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及责任心的意识,评估众多护理内容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减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并能对不良事件及时处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3-4]。 目前,我国医院急诊科大多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存在科学性、规范化不足的缺陷,而近年来兴起的分组优化管理模式则能填补这些缺点,为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也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的压力[5]。该研究随机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6 月在该院收治的 15 名急诊科护理人员,旨在探究分组优化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5 名,其中10 名女性,5 名男性;年龄 24~45 岁,平均(30.22±2.59)岁;工龄 5 年以下 6 名,5 年~10 年 6 名,10 年以上 3 名;其中护士6 名,护师6 名,副主任护师3 名;专科学历人员2名,大专学历人员4 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9 名。将其分为3 组,由3 名副主任护师分别担当各组组长,工龄>5 年者担当副组长。

随机选取在该院收治的100 例急诊患者,男性患者72 例,女性患者 28 例,年龄 25~68 岁,平均(46.28±3.95)岁。

1.2 方法

1.2.1 组建分组优化管理模式护理小组 选取该院急诊科15 名护理人员组成分组优化管理模式护理小组,再将其细分为3 个小组(每组5 人),由熟悉急诊操作、具备急诊抢救丰富经验的副主任护师担当小组组长(工龄应≥7 年),具备5 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熟练操作急救设备的1 名护士担任副组长,其余小组成员都需具备1~3 年急诊工作经验,确保能够正常开展急诊护理工作。3 个小组制订好自己的工作、培训方案,共同协调值班时间。 每个小组每个月需定期开展2 次座谈会,以及1次急诊知识培训,帮助工龄较少的护士增加急诊知识的储备量,并由集中讨论急诊护理中出现的难题,共同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预防同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每两个月开展一次15 人大组的共同培训,进行小组间问题交流,改进并优化急诊护理工作流程。

1.2.2 提高小组成员的急诊护理能力 每次座谈会小组组长需要向组员强调急诊护理的重要性、困难性,强化小组成员的急诊责任意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 要向小组成员讲清楚急诊的各类知识,让成员对急诊护理工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做好心理准备,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过于依赖前辈。 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临床护理技能,可以邀请急诊临床医师和从事急诊工作20 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急救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方式可以为讲座、实操、病例观察等。在进行有关培训时,要根据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相关规定制订抢救室相关护理技能操作和急救理论培训内容,每位小组成员都需主动、按时参加培训与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能够参加研究, 以此来确保患者得到专业、规范的护理帮助。 此外,也许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定期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考核,小组组长应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评测, 以落实其临床应用效果。 同时,小组组长需要根据临床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流程和特点,清楚区别小组成员的岗位、职责以及护理流程,防止在实施抢救期间出现抢救无序、岗位不明确等缺点。小组成员需意识到急诊护理强调及时、有效,明确自身的岗位定位,避免在抢救过程中出现成员岗位不明确的混乱情况,让成员知晓自身的工作职责所在,从而保证护理工作开展的秩序,提高抢救的有效性。 在这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也能帮助提高护理小组成员的护理技能和协作能力,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整体质量。

1.2.3 规范急诊护理管理的实施过程 通过明确小组成员的岗位职责,可以减轻护理管理工作的难度,帮助更快、更好地协调各方,在小组成员完成岗位工作的基础上,有利于急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抢救。为了规范化实施过程,首先要明确清楚各岗位的工作要求:①急诊医生:负责抢救过程整体的安排与把控,向护理人员下达命令并要求其协作;②小组组长:抢救过程中站于床头,指挥小组成员和监督整个护理程序;③小组副组长:站于患者头侧,进行呼吸复苏工作;④小组护理人员:分别负责药物输入和静脉通道的建立、实施并观察心电监护、抢救过程完整记录。 小组成员必须严格听从小组组长的安排,迅速地开展抢救工作,对患者进行有序抢救,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质量及操作、理论考试评分。对比管理前后的急诊临床指标,临床指标: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总抢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实施 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管理前后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质量及操作、理论考试评分对比

实施管理后,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质量、操作及理论考试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管理前后护理管理质量及操作、理论考试评分对比()

表1 管理前后护理管理质量及操作、理论考试评分对比()

时间管理前(n=15)管理后(n=15)t 值P 值护理管理质量评分60.18±7.60 87.50±6.33 10.698<0.05操作考试评分68.95±5.14 92.70±5.10 12.703<0.05理论考试评分70.44±3.16 93.22±4.54 15.950<0.05

2.2 管理前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

护理管理后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 总抢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均优于护理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管理前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

表2 管理前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

时间护理前(n=100)护理后(n=100)t 值P 值静脉通道建立时间(s) 药物应用时间(s)124.33±11.85 79.32±9.71 29.380<0.05 134.08±10.65 85.49±8.17 36.200<0.05总抢救时间(min) 急诊停留时间(min)67.24±8.19 41.08±6.58 24.900<0.05 48.21±7.53 25.83±7.44 21.142<0.05

3 讨论

急诊对于护理的要求较高,因为患者多为病情危急、症状严重的患者,治疗难度大,护理工作也因此变得困难。急诊科在救治疾病时多通过分析在单位时间内抢救的成功率、作为工作质量的考核,而护理工作正是帮助提高该成功率的“有力武器”,包括静脉通路输注药物、观察心率心电图等指标、维持患者手术中的体温等,都对患者的抢救非常必要[5]。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熬夜、压力过大、暴饮暴食等都引发了许多突发的危重疾病,加重了急诊科的压力,如果保证并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也成为临床重视的研究方向[6]。 在以前,多采用临床护理管理的常规方式,比如制订常规急诊护理方案、规范急诊护理流程等,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不够严格,因此护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的不足,对于急诊护理具有消极的影响。 因此部分研究提出,可通过分组优化管理模式来改善急诊护理的工作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素养,有利于提高急诊患者的存活率[7-9]。

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是指对参加急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划分小组,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培训、座谈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工作技能,同时收集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进而提高抢救患者的及时性、有效性,保证工作的效果、效率。 划分小组的优势在于,可以由工龄更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带领较少的年轻护理人员, 更针对性地规范这些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提高其责任意识[10-11]。 小组组长还能在抢救护理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小组所选出的副组长也能在抢救护理过程中协助监督,其余护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实施护理干预内容,从而减少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操作失误等引发的不良事件,降低抢救风险。 从人员分配的优化来看,小组模式可以有效调配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并且在日常的小组培训中明确各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12-13]。 根据医院内部急诊收治患者疾病的特征和工作流程,提高小组内护理成员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明确每一个小组、每一个护理成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避免人员不清楚自身工作内容而手忙脚乱,影响抢救现场的秩序[14]。 这样有利于减少抢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无序性、延迟性[15]。 在日常的培训阶段,小组组长可以重点培养小组成员的急诊护理技能和记录写作能力。每个月可以邀请一位急诊临床医师(急诊临床工作经验≥10 年)开展急诊知识培训、急诊工作指导,主要培训和讲解护理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和紧急抢救期间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16]。 期间由小组长协助解释相关的实际操作,让小组成员能够留下深刻的影响。同时要及时结合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在培训结束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禁止其参与到急诊护理工作中,并重新进行学习直到考核合格[17-18]。从过往的研究可知,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可以缩短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操作时间,如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从而使患者短时间内获得救治,提高抢救的额效果与效率,以及患者的存活率[19]。 特别是心脑血管突发疾病,对于抢救的时效性要求极高,如果抢救不适时患者的病死率会大大增加,哪怕得到救治,术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此外,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研究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满意率、护理技术满意率和护理整体素质满意率。

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中,很重要的一个培训内容是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因为急诊护理具有节奏快、风险高的职业特色,患者多为急症、危症、重症者[20]。 在送诊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常会表现出急躁易怒、恐惧害怕的心理情绪,进而在沟通过程中易产生医疗纠纷,对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小组培训、交流学习中,必须强调要在护理过程中主动降低护理风险,保证医患双方利益。在小组成立的同时,也应由急诊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等共同参与制定的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并按时对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执行进行监督与评价,对不足之处及时批评指导。 优化护理小组在座谈会中,也需要主动沟通经验,分析总结现有的护理环境、护理流程、护理标准及现已存在及潜在的能引发投诉事件、护理缺陷、纠纷赔偿的护理风险项目,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可能带给医院、护理人员的损失。 过程中可以借助护理风险评价表进行分析评价。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能够将临床急诊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量化,以更为客观、数据化的形式向护理人员展示,让其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急诊护理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而塑造较为深刻的危机意识,增加其护理经验。 由于小组成员多为工龄较少的人员,因此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较高,如果不能及时对小组成员进行风险事件培训,那么可能会对急诊科护理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医疗事故。由此可见开展急诊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减少急诊护理纠纷、差错的发生。通过风险管理,也能帮助增强护理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时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独立思考,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预防和减弱风险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患者的急诊治疗质量,减少病死率与致残率。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中重视加强风险意识培训,有助于规划临床护理中急诊护理标准,制订规范化流程,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质量、操作及理论考试评分均更高;护理管理后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为(79.32±9.71)s、药物应用时间为(85.49±8.17)s、总抢救时间为(25.83±7.44)min、急诊停留时间为(41.08±6.58)min,其临床指标均优于护理管理前。

综上所述,为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可以采取分组优化管理模式,帮助改善临床指标,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分组成员护理人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分组搭配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怎么分组
分组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