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镁质磷矿尾矿浮选试验研究①
2022-01-06贺爱平李国栋葛英勇
张 晋,贺爱平,李国栋,葛英勇
(1.湖北冶金地质研究所(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湖北 宜昌443000;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宜昌市重点实验室,湖北 宜昌443000;3.湖北省矿物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443000;4.武汉理工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我国磷矿多为中低品位胶磷矿,不能直接用于磷化工生产,需要经过选矿(主要是浮选或重选)处理,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磷矿尾矿[1-5]。湖北省是磷矿资源大省,每年排放磷尾矿近400万吨,堆存量已达3 000万吨以上。
我国磷尾矿主要处理方式是建库堆存,综合利用率只有10%左右[5]。尾矿中含有未被完全提取的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稀有稀散元素和大量可被利用的硅铝钙镁等矿物材料;同时磷尾矿长期堆存,占用大量土地,造成扬尘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且尾矿库有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尾矿库修建和运行管理成本不菲,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因此,研究磷尾矿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具有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本文以实现磷尾矿综合利用为目的,通过浮选手段将磷尾矿分成3种组分分别加以综合利用。
1 试验部分
1.1 原矿性质
试验样品采自湖北宜昌某化工厂浮选车间生产线的尾矿。该选厂采用一粗两精反浮选脱镁工艺,所得尾矿为典型的钙镁质磷尾矿。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尾矿白云石含量超过70%,粒度0.01~0.1 mm,呈半自形粒状、不规则粒状,互相嵌生,或与方解石、胶磷矿连生;胶磷矿含量约10%,隐晶质集合成不规则凝块状;方解石含量约7%,呈不规则粒状,互相嵌生或与白云石相间嵌生。磷尾矿粒度-74 μm粒级占比80%,但总体上粒度偏细,-15 μm粒级占比超过40%,给浮选分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该尾矿(以下简称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粒度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质量分数)/%
表2 原矿粒度分析结果
1.2 试验设备及药剂
试验设备包括XRF型单槽浮选机(3.0 L、1.5 L、0.5 L)、电热鼓风干燥箱(CS101⁃2型)、真空抽滤机(XTLZ⁃Φ260/200型)等。
试验所用药剂包括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氧化聚乙烯,工业品,配制成0.5‰溶液使用)、硫酸(分析纯,配制成20%溶液使用)、镁捕收剂MG⁃7[6-8](工业品,由武汉理工大学提供,浓度1.0%)、碳酸钠(分析纯,配制成20%溶液使用)、磷捕收剂MG⁃2(工业品,由武汉理工大学提供,浓度1.0%)等。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1 试验方法
本文针对磷尾矿进行综合利用研究,其核心(高附加值利用)体现在以钙镁质组分制备耐火材料,故以镁精矿参数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该磷化工企业采用反浮选脱镁工艺,生产线上取出的尾矿浆用于本次试验的原矿,其中残留有大量浮选药剂。探索试验结果表明,若采用先选镁再选磷流程,镁精矿中磷品位过高,不利于后期综合利用工艺的进行。根据浮少抑多原理,本文采用先选磷后选镁的试验原则流程,见图1。
2.2 浮选浓度试验
由于该尾矿粒度较细,且含有大量石膏等次生矿泥,为了获得较好的浮选效果,考虑在较低矿浆浓度下进行浮选。碳酸钠用量8 000 g/t、磷捕收剂MG⁃2用量300 g/t、硫酸用量15 000 g/t、镁捕收剂MG⁃7用量300 g/t,按图1所示流程进行了矿浆浓度试验,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矿浆浓度升高,镁精矿中Mg品位明显下降,对应的回收率提升缓慢。这是因为在稀浆条件下,药剂充分分散[9],且超细粒级矿泥的絮凝团聚现象减少,可以明显改善浮选条件。但浮选浓度过低时,选矿效率低下,最终选择浮选矿浆浓度14.3%。
图2 矿浆浓度试验结果
2.3 絮凝剂试验
针对尾矿成分复杂以及超细粒级含量过多的问题,拟使用絮凝剂对钙镁质组分进行选择性絮凝,以提高镁精矿中MgO质量。查阅相关文献可知,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氧化聚乙烯对镁质组分的絮凝效果较好[10]。确定浮选矿浆浓度14.3%、絮凝剂用量均为100 g/t,按图1所示流程进行了3种絮凝剂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见表3。通过各指标对比可知,氧化聚乙烯选择性絮凝效果较好,此时镁精矿中P、Si等杂质元素含量较低。
表3 絮凝剂种类试验结果
2.4 磷组分浮选试验
耐火材料用钙镁质原料对杂质元素含量要求较高:MgO含量不低于20%,CaO含量不低于25%,SiO2含量不超过1.5%,Al2O3+Fe2O3+SiO2+Mn3O4含量不超过3.0%,P2O5含量不超过1.5%。为进一步提高钙镁质组分质量,进行了条件优化试验。
2.4.1 碳酸钠用量试验
确定浮选矿浆浓度14.3%,磷捕收剂MG⁃2用量300 g/t、硫酸用量15 000 g/t、镁捕收剂MG⁃7用量300 g/t,按图1所示流程,考察了碳酸钠用量对镁精矿品质的影响,结果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碳酸钠用量增加,镁精矿中镁品位逐渐上升,回收率先升后降。碳酸钠有调整pH值以及抑制碳酸盐矿物的作用,碳酸钠用量8 000 g/t时,矿浆pH值约9.5,此时所得镁精矿品质较好,MgO品位19.57%、回收率45.31%。
图3 碳酸钠用量试验结果
2.4.2 磷捕收剂MG⁃2用量试验
碳酸钠用量8 000 g/t,其他条件不变,考察了磷捕收剂MG⁃2用量对镁精矿中MgO指标的影响,捕收剂分次加入,两次加药的比例为2∶1,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磷捕收剂用量过低时,矿物中磷组分浮选不充分,滞留在浮选槽中,造成了镁精矿中磷含量过高,降低了钙镁组分品质;磷捕收剂用量过多时,钙镁组分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活化,随浮选泡沫被带出,造成了钙镁组分回收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试验采用稀浆浮选流程,捕收剂用量过低时,会造成药剂总体浓度过低[9],进而影响浮选效果。当磷捕收剂用量300 g/t(第一次加药200 g/t、第二次加药100 g/t)时效果较好,此时镁精矿中MgO品位19.59%、回收率46.13%。
图4 磷捕收剂MG⁃2用量试验结果
2.5 镁钙组分浮选试验
硫酸是磷矿选矿中常用的调整剂,它既能抑制磷尾矿中的磷组分,也能抑制原尾矿中的次生矿泥(石膏等硫酸盐矿物)。本文使用硫酸作为抑制剂。
2.5.1 硫酸用量试验
浮选浓度14.3%、碳酸钠用量8 000 g/t(pH=9.5)、磷捕收剂MG⁃2用量300 g/t、絮凝剂聚氧化乙烯用量100 g/t、镁捕收剂MG⁃7用量240 g/t(分两次加药)条件下,考察了硫酸(随捕收剂分两次加入)用量对钙镁组分回收指标的影响,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硫酸用量增加,镁精矿中MgO品位不断上升,回收率先升后降。这是因为硫酸用量过低时,不能有效抑制矿浆体系中的磷组分;硫酸用量过高时会与体系中的白云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浮选效果。硫酸用量21 000 g/t时,矿浆pH值约4.5,此时镁精矿中MgO品位19.69%、回收率47.12%,浮选效果较好。
图5 硫酸用量试验结果
2.5.2 镁捕收剂MG⁃7用量试验
硫酸用量21 000 g/t,其他条件不变,考察了镁捕收剂MG⁃7用量对钙镁组分回收指标的影响,结果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镁捕收剂MG⁃7用量增加,镁精矿中回收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品位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这是因为捕收剂用量过低时,达不到最佳的药剂浓度,降低了捕收效果,不能有效地将含镁矿物带出;用量过高时,会带出其他杂质矿物,进而影响精矿质量。当MG⁃7用量300 g/t时镁精矿指标较好,此时MgO品位19.86%、回收率47.63%。
图6 镁捕收剂MG⁃7用量试验
2.6 精选及闭路试验
为进一步提高精矿质量,在磷浮选和镁浮选中分别增加一精一扫试验,具体试验流程如图7所示,结果如表4所示。
图7 闭路试验流程
表4 闭路试验结果
经一粗一精一扫浮磷、一粗一精一扫浮镁,将原尾矿分成了磷组分、钙镁组分、硅组分3个部分,其中磷组分P2O5品位20.12%、MgO含量5.43%,可用于生产磷镁复合肥;钙镁组分MgO品位20.46%、CaO品位30.73%、SiO2含量1.38%、P2O5含量1.21%,Al2O3+Fe2O3+SiO2+Mn3O4含量2.52%,达到了耐火材料用白云石的相关标准[11],这也是本研究的核心方向;硅组分SiO2品位5.37%,用于制备免烧结尾矿砖。实现了磷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也有利于磷化工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 结 语
1)湖北某化工厂磷矿浮选尾矿中P2O5品位4.18%,MgO、SiO2和CaO含量分别为17.48%、3.13%和32.56%,是典型的钙镁质磷尾矿。
2)采用先浮磷后浮镁工艺流程,其中磷浮选和镁浮选均采用一粗一精一扫流程,将原尾矿分成磷组分、钙镁组分、硅组分3个部分,各组分分别以不同方式加以利用,实现了磷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也有利于磷化工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