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能力探究
2022-01-05罗筱雅
罗筱雅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如今的企业经营环境与以往比较相去甚远,已经从原本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状况转变成为如今任何时刻都处在急速变化之中的动态环境。
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获利能力等造成巨大冲击,以往对企业而言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可能一无是处,甚至表现成为核心刚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更为强调自身经营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不局限于现在,面向未来,高效高速地创新来面对竞争优势不停被蚕食的现状,以应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并保持与竞争对手之间领先一步的距离,动态能力理论由此诞生,并引发了众多学者在此领域内的思索与探究。如今,动态能力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种情形,如产品开发、业务流程改善、企业管理等。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动态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由Teece等学者首次提出后,各研究者从不同层次多个视角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这一过程既是补充前人研究的漏洞,也是对所得成果的质疑,其中争论纷繁。
本文将对动态能力理论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粗略总结,梳理目前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脉络,探索动态能力对企业的正向推动作用,推动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帮助企业培养动态能力,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以应对经营中不断涌现的挑战。
(2)现实意义
动态能力被广泛认可为当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对当前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强调变化在企业经营中的普遍性,警醒企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牢固树立“敢变”意识:不怕变、变不怕,并切实地将这一观念融入于企业的日常经营与运作之中,把抓住盈利机会的可能性最大化。动态能力的实际运用对于企业的后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研究方法
基于现实及可获取使用资源情况,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系统收集、鉴别、整理与动态能力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调查报告等学术性研究成果,形成对动态能力理论现有相关研究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梳理,而后深入分析,总结出目前动态能力理论的主要研究结果,并以企业为主体探讨动态能力的正向作用。
二、动态能力研究
1.研究综述
企业并非慈善组织,经济利润指标是企业内外各方都十分关注的经济要素,是企业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是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也是经营者经营绩效的和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动态能力对于培育或者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学者多将其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相挂钩,对此展开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对盈利能力具有直接影响。刘井健(2011)研究认为,动态能力对新创企业的经营与成长阶段的绩效会产生直接的正面作用。张燕红(2018)引入高管团队作为调节变量,进而展开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动态能力的这三个维度都正向作用于企业绩效。
部分学者则认为动态能力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胡望斌等人(2009)对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动态能力间接作用于企业盈利能力。武素明等(2015)以知识作为切入点,将我国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也支撑动态能力间接影响企业绩效这一结论。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并无影响。Martin等(2000,2006)认为有除了动态能力外其他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有影响。Eisenhardt等(2000)基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进行考虑,最后得出动态能力无法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这一结论。
2.概念界定
自动态能力理论提出已过去20余年,然而,自1994年Teece和Pisano提出动态能力理论以来,在其基本概念方面仍存在诸多看法,暂未形成统一观点。笔者认为可对其进行如下划分:
(1)能力观
动态能力的提出者Teece(1997)将动态能力定义成为“企业整合、建立、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及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耐”。此种观点重视的是企业的动态性,强调企业整体对资源、能力、结果等与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做到协调应对。这类观点在动态能力概念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2)惯性观
Eisenhardt和Martin(2000)则倾向于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和战略的惯例, 伴随着市场的兴起、碰撞、分裂、演进和消亡,企业通过这种惯例实现新的资源配置”。动态能力在这种观点里是惯例化、模式化的存在,而不是突然造就的。所以对某类首次发生的事务进行处理,并非是动态能力的一种体现。但长期之下,自动态能力形成就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影响。
(3)知识观
图1 动态能力概念界定
3.影响因素
(1)敏感度
发现问题才能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企业对快速变化着的外部环境必须足够敏感,及时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与短处,密切关注企业以往在此行业相对其他竞争对手而言的竞争优势是否因这些变化而有所削弱甚至消失,评估是否会对企业自身的后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除了感知外部环境,企业还应当注意自身内部,敏锐察觉自身的不足,在企业运行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予以解决,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管理运行更为高效。有敏感度作为支撑,企业更能从容应对不期而遇的挑战。
(2)关系网络
关系网络即企业在基于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基础之上,从外部能够获得可利用资源的能力。在这一关系网络中,企业与这些可供合作的伙伴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联盟”,企业凭借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进而在外部能够获取资源与信息,并与“联盟”中的其他企业一同探索更具价值的竞争资源。依托强大的资源库,企业的动态能力不再局限于自身,限制有所削弱,未来发展更具无限可能。
(3)吸收能力
企业获取的外部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直接为自身所用,因此,如何将已有资源转换变化成为可使用资源,最终有所产出,使得企业获利,这一环节中吸收能力尤为重要。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等,生搬硬套难免造成“水土不服”的惨状。将获取的外部资源以制度化的方式融入在自身企业组织管理运行之中,强调“本土化”,使其做到消化吸收,变成真正可为企业所用的知识与信息,运用到技术、组织、管理等各方面。
董喜阳,1986年生于吉林九台。文学硕士。诗人、作家,兼事文学、美术评论。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青年作家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日报》《大家》《诗选刊》等刊物。现居长春。
4.外在表现
(1)谋生存
企业在自身所处行业中生存下去是后续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一层面,动态能力则表现为应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这就要求企业与上下游间关系紧密,沟通流畅,联动性强,并且此种联系在实际的运行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到不断优化完善。
在攻防角度对此进行定义,快速反应能力仅作为“防守”能力,不具备“进攻”的性质,即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2)求进取
应对未知变化最有力的回应是主动出击。这一层面的动态能力则可以理解为在尚未开拓的蓝海谋求企业一席之地。
红海竞争激烈,利润得到极大的削减,企业在此竞争除非获得阶段性突破,使得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否则针锋相对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如若企业在红海中已经具备显著优势,在这场追逐战中也难以实现长期维持。因此,对企业而言,蓝海的开拓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开拓蓝海创造新的价值,也意味着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跳出“舒适圈”,另行开辟与现有产品、服务不相同的获利渠道,战略的重点由打败竞争对手转变成为对创新与价值两者相结合的探索。
开拓蓝海可简单总结为:在变化中发现消费者新的需求,开创新的市场领域,制定全新的游戏规则,成为新的市场主导者。
(3)系统演化
组织学习强调从外部获取动态能力,系统演化则讲求从内出发,剖析企业内部,在企业的组织流程中获取动态能力。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一样,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不同之处就是,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外部环境是“自变量”,企业内部则是“因变量”。动态能力在企业系统中的演化即其中为有效把握商机而出现的创新性行为,相对的,组织内部的固化思维与行为惯性对动态能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动态能力的测量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大体可划分为单维度测量和多维度测量共两种。
单维度测量简单而言,就是从单个概念出发,对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行衡量。Deeds et al(1999)选用新产品开发数量这一概念衡量动态能力。Griffith&Harvey (2001)则认为合作伙伴的决策力可以影响动态能力
相较于单维度测量,多维度测量则是指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维度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测量。贺小刚等(2006)提出从组织柔性、组织变革、组织学习、市场潜力、战略隔绝五个维度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测度。Liao等(2009)将会识别型整合能力和机会利用型整合能力相结合,衡量企业动态能力水平。
四、动态能力对企业的意义
在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中,众多学者达成一致的观点为:在动态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动态能力对于企业在竞争中具有积极影响。
1.企业绩效
这种积极影响首先表现在企业的绩效方面。即指对现有产品、服务、能力改善上的持续性探索,也指抓住机会不断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新能力,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博得消费者们的信任与青睐,争取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然而对于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等内容,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
2.竞争优势
进而体现在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动态能力中的吸收力与创新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动态能力打造出的企业竞争优势犹如世界上的每一片叶子,各有不同,各具特色,打造出低成本、独特性、专业化等企业标签,更为凸显企业的竞争优势。
3.技术进步
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动态能力与企业的技术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企业只有拥有技术,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动态能力;另一方面,动态能力作为助推器推动技术的进步。新兴技术的出现一部分得益于动态能力的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用前沿科技促进企业产品创新,保持自身竞争优势,不断增加自身在所处行业的市场份额。
4.丰富业务
企业采用组织学习、培育创新等途径增强动态能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结合企业现状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预期,以原本业务为基础,开发更具人性化、更符合客户个性化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达到消费者期望,甚至引领市场需求。
五、企业动态能力的获取途径
1.组织主动学习
俗语有言“学到老活到老”,企业不想被环境所淘汰就得不断学习,调适自身能力。学习又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进而从学习类型、学习范围、学习主体等多个角度实现更为细致的划分。打造学习型企业,组织学习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不断积累,最终成为属于企业的内在,这才是其他企业难以获取的宝贵核心。在增加新知识的同时,对企业已有知识进行管理,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调配,提升其效用。知识在获取、传递、共享、发挥、更新中不断循环,而组织学习获取的知识是否适合企业,能否为企业所运用也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的。
2.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应当认识到创新对于培育、发展动态能力的正向作用,充分理解有了一定的沉淀,才能谈创新。员工作为企业的根基,首先,应建立学习机制,吸引并留住创新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关注反思式学习。同时,注重企业内部创新氛围的营造,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开拓求知,支持各类相关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注意从理论到实际运用的转换,最终达到企业员工与企业自身的自我超越目的。
3.建立开放组织
开放组织通俗理解即不单纯依靠企业自身,与外部组织开展合作,将企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吸收外部资源以实现内化为自身所用,结合内部资源开发动态能力,突破了本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局限性。同时,加强与所在行业企业的合作,在了解其情况的同时,更清楚自身定位,明晰不足及发展方向。
六、结论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动态能力的竞争使得企业特性更为鲜明。回顾本文,列举了主要的动态能力概念,进而从企业的视角探索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企业不同状态下的表现形式,以及企业如何获取动态能力。理清企业在形成自身动态能力时,应以自身实际为前提,结合企业目标,确定建设方向,以形成涵盖多层次多方面的动态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极其困难的,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与时间内从内外部入手,打造符合自身需求的动态能力才能维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