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开启深度学习的钥匙
2022-01-05潘海军
□潘海军 王 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知识为本”的教学逐渐向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转变。相关专家提出,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深度学习的研讨中,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浅层学习”“虚假学习”“机械训练”等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很好地驱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接。问题是开启深度学习大门的钥匙,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凡物各自有根本,思索“什么是好问题”
好问题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本前提,它能引领学生学习的发生和深入。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一)好问题紧扣学科本质和核心
好问题首先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本质,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字化学习”第14课《旅游计划书》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旅游计划书。学生需要考虑交通工具、景点安排、食宿及行程计划等事项。教师设置的问题如下。
大问题:制作一份“旅游计划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如查看《交通手册》、打电话询问、上网查阅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小问题:查询“温岭到北京”的列车发车情况。
学生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处理,对一系列的操作步骤进行有序思考,并综合比较各个查询工具及旅游计划书制作工具的优缺点。在获取信息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版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做到遵守网络法规和信守网民规范等。这些举措直指学科的本质,兼顾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素养,对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好问题具有内驱性和挑战性
1.好问题应具有内驱性,能够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多媒体”第3课《精彩图片剪辑》为例,学生经常遇到手机拍照存在瑕疵的情况,如画面颠倒。“怎样将照片翻转过来”是大部分学生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相关软件中的“旋转”命令。学生在内驱力的调动下,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并掌握相应技巧。
2.好问题应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以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制作演示文稿”第9课《丰富幻灯片内容》一课为例,在拓展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拼图猜成语”的游戏,要求:(1)从“拼图”文件夹中选择四张图片;(2)将四张图片拼成一幅完整的画,并根据画的内容,在横线上写出相对应的成语。显然,这是一个学科综合性问题,它既巩固了学生的PowerPoint操作技能,又考验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考验了学生的操作耐心,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力。
(三)好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1.好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的开放性与信息量呈正相关关系,开放度越大,问题对应的信息量就越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越宽广。因此,好问题应具备开放性,能够激励学生自由想象。以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遨游网络”第1课《生活与网络》为例,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2)网络可能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3)未来的网络可能会怎样?这三个问题的开放度比较大,学生既可谈网络的正面影响,也可说网络的负面影响,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个性化的想法。特别是对于未来的网络话题,学生脑洞大开,联想到智能电灯、无人驾驶、无人快递……
2.好问题应具有延展性,保持学生的心理张力。好问题犹如一口矿井,前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会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仍以《生活与网络》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了放烟花的情境。初级任务是将烟花放上夜空,中级任务是让烟花在夜空中爆炸,高级任务则是让烟花在爆炸时变幻出绚丽多彩的图案并伴有爆炸声。这些任务与学生在编程中迸发出的新想法不谋而合,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探寻“好问题从哪里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的问题,无疑是指好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从哪里来?
(一)好问题来源于学生
1.给予机会,让好问题在不经意间提出。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仍以《精彩图片剪辑》的教学为例,图1中人物相对于写字桌有一种往下滑的不适感。学生尝试用“自定义角旋转”命令调整图片,而后图片出现了4个白边角(如图2),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如何去掉多余的4个白边角?
图1
图2
有学生顺势提出用裁剪命令,剪掉图片中的多余部分。由此,课堂的内容更为丰富,学生更有学习的成就感。
图3
2.适时引导,让好问题在有效思考后提出。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停留在浅层。教师要及时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提炼,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以一段有关“网”的小视频导入,随后问道:“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多停留在陈述各种“网”的名称的层面,如渔网、蜘蛛网等,很难看到“计算机网络与它们的区别”。对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些网有什么特点?”“比较这些网,它们有什么区别?”“机房里的计算机是怎么连成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但它到底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它能引领学生展开有效思考。而后,“计算机网络也是像蜘蛛网一样织出来的吗”“计算机网络也必须用线连接吗”等有价值的问题被源源不断地提出。
(二)好问题来源于教师
1.深度加工,好问题在重组整合中提出。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解读教材的关键是要读懂教材背后的编排意图,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它更适合学生的学习。
以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注数字与生活”第15课《编辑研究报告》一课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学会从以下角度写研究报告:报告标题、数据分析、我们的结论、对策建议,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经过思考和加工,某教师创设了“垃圾分类”的情境,该情境包含四个问题,分别指向研究报告中的“问题呈现”“问题现状”“问题原因”“对策建议”,即研究报告的四个组成部分,如图4。
图4
该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的例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在“垃圾分类”这一熟悉的背景下,学生回答问题并随机生成原始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又能跟研究报告的四大板块联系起来,使研究报告真实而有意义。
2.空杯心态,好问题在积极反思中提出。教师要常怀“空杯心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以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注数字生活”第13课《收集资料方法多》为例,本课除“用报刊杂志查找资料”是新知外,其余都是旧知。为了使教学活动更有价值,教师积极反思,设置了多个问题:实地考察与采访,采访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采访时需用到哪些设备;书刊杂志纸质资料,对比电子化的资料,哪个更方便整理和查找;引用因特网资料,如何渗透网络著作权与保护意识。最后的课堂小结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对这三种资料获取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进行梳理和总结。可见,从不用的解读视角入手,就会产生不同的收获。
三、学惭实践谩虚谈,探索“好问题如何催生深度学习”
好问题是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如何借助好问题,催生后续的深度学习,是教师必须要直面的技术问题。
(一)深度思考,让深度学习悄然发生
审视当前的课堂,学生的思考大多以即时性思考为主,缺乏思维含量。因此,教师要推动课堂向深度思考转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浙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计算机世界”第3课《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为例,课前,教师提前在学生的电脑安上装好QQ木马程序,当学生登录时,木马程序自动盗取了学生的QQ密码。当教师将盗取的QQ信息呈现出来时,学生目瞪口呆,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力。“什么是计算病毒?”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解释,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单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该做法旨在让学生充分调动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课前的亲身体验去理解“计算机病毒”这一抽象概念。
(二)深层合作,为深度学习积蓄能量
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观点。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给他们提供了完善、纠正自己观点的机会。
下面是教师在巡视各小组时,记录的一部分讨论。
A小组侧重于“计算机病毒如何获取信息”
生1:我猜老师在我们登录QQ时,偷偷记在心里。
生2:不大可能,一两个信息可能偷记,全班的信息怎么可能全部记得住。我猜老师在我们电脑上动了手脚,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B小组侧重于“计算机怎么感染上病毒”
生3:有一次听我妈说,她的U盘借给别人,拿回来后,U盘里面的文件变成了乱码,陌生人的电脑很危险。
生4:我有一次特别的经历,收到一个陌生人短信,恭喜我中了特等奖,但要求登录网站领取。你们说,这个网站会不会有病毒?
C小组侧重于“查杀病毒”
生5:过来看,我用某软件发现了计算机上有好多病毒。
生6:除了杀毒软件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
小组激烈的讨论交流再一次证明,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不仅能给教师“减负”,还能让课堂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个环节,教师还要特别留意那些只听不发言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与活动,提升班级整体水平。
(三)深度对话,让深度学习向思维深处漫溯
有人说,对话是将深度学习推向高潮的“最后一公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其他观点的认同、质疑、补充等。
组织对话时,教师要把握好问题序列。如,先交流“什么是计算机病毒”“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计算机病毒”,再讨论“木马是怎么盗取个人信息的”,接着分享“查杀病毒的常用方法”及“查杀病毒时的注意点”,然后谈谈“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最后说说“如何做好日常预防”。教师在倾听时要把握好学生的价值取向,如当个别学生表达了将制造计算机病毒的人当成偶像的错误观念时,要及时纠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病毒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危害”“故意制造、传播病毒的法律后果”等视频。
至此,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立体、全方位的。学生产生了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信息意识、探索木马盗取过程的计算思维、用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数字化学习和抵制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信息社会责任。
可以说,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好问题”是开启学生深度学习的一把金钥匙。教学中,教师要设置相关环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开口,提升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