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2022-01-05乔美琴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22期
关键词:病理学良性恶性

乔美琴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乳腺癌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性疾病,其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表现出乳房肿块、疼痛、乳头血性溢液等症状,且在临床确诊时患者病情多已发展至晚期,因此临床对于乳腺癌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临床诊断乳腺癌主要采用病理学检查,其可对病变组织观察、分析,进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病情进展情况,且确诊率较高,但其在应用中对受检者的机体损伤较大[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也逐渐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其中MRI动态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注射对比剂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分析乳腺癌组织血管情况,进而得出诊断结果,但其在应用中易受病灶良、恶性影响而导致误诊[2]。多b值DWI主要是通过不同b值对病灶组织进行DWI的一种检查方法,其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很好地反映肿瘤的细胞数量和含水量等特征,临床常被用于诊断肺肿块良恶性、盆腔病变等疾病[3]。本研究旨在探讨MRI态增强扫描与多b值DWI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以便寻找出更有效的诊断方案,使得病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MRI动态增强扫描、多b值DWI及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36例)与恶性病变组(44例)。良性病变组中患者年龄29~64岁,平均(41.94±5.75)岁;肿块直径3~10 mm,平均(5.26±1.25) mm;体质量指数(BMI)20~25 kg/m2,平均(22.36±1.32) kg/m2。恶性病变组中患者年龄30~64岁,平均(41.58±5.45)岁;肿块直径4~10 mm,平均(5.35±1.34) mm; BMI 19~25 kg/m2,平均(22.45±1.12) kg/m2。两组患者年龄、肿块直径、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乳腺疾病防治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者;乳腺均可触及肿块者;伴有乳房肿块、疼痛、乳头血性溢液等症状者;首次发病,无癌症病史者等。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存在本研究检查禁忌证者;有其他乳腺疾病者等。本研究已通过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多b值DWI及病理学检查。MRI动态增强扫描:使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LLC,型号:Discovery MR 750),首先,患者将双侧乳房置于线圈洞穴内,并自然悬垂,然后予以常规平扫,T1WI轴位扫描参数:重复时间(TR)8.6 ms、视野(FOV)380×380、恢复时间(TE)4.7 ms、扫描时间91 s;T2WI压脂矢状位扫描参数:TE 68 ms、层间距 1 mm、FOV 200×200、TR 3 400 ms、层厚4 mm、扫描时间78 s。于常规扫描结束后,予以患者动态增强扫描,首先进行0.1 g/kg体质量核磁共振对比剂(GD-DTPA)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为2.5 mL/s。先扫蒙片,待注入对比剂20 s后,对患者进行再次扫描,扫描参数:FOV 370×370、TE 1.4 ms、TR 4.5 ms,共连续扫描6次,并获取成像及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TIC)。多b值DWI检查:观察患者病灶信号表现,避开坏死、出血等区域,选择病变最大截面积层的3个不同位置,并对病灶实体部分进行测量,而后取平均值,层厚 4 mm、TR 5 000 ms、层间距 2 mm、FOV 215×429、TE 90 ms为扫描参数,b 值取 500、800、1 000 s/mm2,并获取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其中b=500 s/mm2时,ADC 阈值为 1.32×10-3mm2/s;b=800 s/mm2时,ADC 阈值为 1.26×10-3mm2/s;b=1 000 s/mm2时,ADC 阈值为1.19×10-3mm2/s,若ADC值≤ ADC阈值时,判定为恶性病变,ADC值>ADC阈值时,判定为良性病变。所有图像均由两名及以上经验丰富的临床诊断医师进行观察、分析,以得出最终诊断结果。病理学检查:取患者乳腺病灶处组织作为样本,并将其外送至检验科进行病理学诊断,且所有患者均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1.3 观察指标 ①TIC类型(增强后呈持续性强化为Ⅰ型;早期强化明显,中晚期强化程度<10% 为Ⅱ型;早期强化明显,中晚期强化减退,且减退>10%为Ⅲ型)。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并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类型TIC中的分布情况。②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对80例乳腺病变患者采用不同b值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阳性率=(真阳性+假阳性)例数/总例数×100%。③ 不同检查方法诊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多b值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 例 (%)]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IC类型 经病理学检查,80例乳腺病变患者其中良性病变36例,恶性病变44例。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中,良性病变组中的Ⅰ型患者占比显著高于恶性病变,Ⅲ型患者占比显著低于恶性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良性、恶性病变的Ⅱ型患者占比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TIC类型比较[ 例(%)]

2.2 检出结果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阳性检出率为61.25(49/80),DWI检测中,当b值为500、800、1 000 s/mm2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8.75%(47/80)、61.25%(49/80)、63.75%(51/8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 0.104;χ2MRI动态增强-b值=500 s/mmMRI动态增强 -b值=800 s/mm2= 0.000;χ2MRI动态增强 -b值 = 1 000 s/mm2= 0.107;χ2b 值 = 500 s/mm2-b值 = 800 s/mm2= 0.104;χ2b值 = 500 s/mm2 -b值 = 1 000 s/mm2 = 0.421;χ2b值=800 s/mm2 -b 值 = 1 000 s/mm2= 0.107,均P> 0.05),见表 2。

表2 不同检查方法诊断乳腺癌的检出结果(例)

2.3 诊断价值 DWI检测中,当b值 = 800 s/mm2时,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MRI动态增强扫描,当b值 = 500 s/mm2时,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显著高于MRI动态增强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3。

表3 不同检查方法诊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3 讨论

乳腺癌主要是由性激素、遗传、环境等致病因素导致患者机体乳腺上皮或导管上皮组织发生异常增生的一种疾病,且具有病情进展性快、发病隐匿等特点。因乳腺癌早期患者多表现为无明显症状,或为乳房无痛性肿块,故容易被忽视,故当临床确诊时大多数患者病情已发展至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且多可能发生转移、浸润,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临床对乳腺癌进行早期诊断在患者后期治疗中可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病理学检查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查乳腺病变组织,进而可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便患者后期选择、实施对症的控制措施,但其在应用中具有创伤性、耗时长等缺点[5]。

MRI动态增强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因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存在丰富的血供,当扫描信号强化时,病灶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成像可表现出差异,进而有效分辨病灶组织的形态学特点及其周围情况,以有利于诊断,但其在临床应用中,检查良性、恶性病灶时可发生重叠,使得TIC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导致确诊率降低[6]。多b值DWI主要是通过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情况,进而可对人体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各组织之间交换水分情况予以敏感地反映,且不同的b值可反映鉴别不同的病灶组织形态和病理特征,其中b值越小,越偏重T2加权;b值越大,越偏重扩散像,因此选择合适的b值可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确诊率[7]。本研究结果显示,良性病变的Ⅰ型患者占比显著高于恶性病变,Ⅲ型患者占比显著低于恶性病变,表明良性病变表现为Ⅰ型曲线,Ⅱ型曲线在良恶性病变中均可出现,Ⅲ型曲线多提示恶性病变的可能;可能是由于在动态强化特征上,TIC类型可以反映乳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肿瘤生长需要血管来提供营养物质,因此恶性病变组以Ⅲ型为主,良性病变以Ⅰ型曲线为主[8]。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种检查方式下,乳腺癌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多b值DWI在乳腺癌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

多b值DWI主要是通过根据活体组织水分子运动的剧烈情况,予以判定细胞膜结构、细胞繁殖速度等情况,进而有利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对病灶进行观察,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提高诊断效能[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与MRI动态增强扫描相比,80例乳腺病变患者当b值 =800 s/mm2时进行DWI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均显著升高,且当b值 = 500 s/mm2时进行DWI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升高,表明与MRI动态增强扫描相比,多b值DWI在乳腺癌诊断中可有效提高整体的诊断价值,且以b值 = 800 s/mm2时的诊断效能尤为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为,b值越小,DWI越容易受到灌注效应的影响;而b值较大,则会造成组织信噪比和病灶对比噪声比逐渐减低,图像质量降低[11],因此也不能选择较大的b值,故b值 = 800 s/mm2诊断时效果更好。

综上,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多b值DWI在乳腺癌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而与MRI动态增强相比,多b值DWI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可有效提高整体诊断价值,且当b值 = 800 s/mm2时,DWI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尤为显著。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单中心研究等不足,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临床可采取多中心、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本研究结果的准确度。

猜你喜欢

病理学良性恶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回声与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