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临床诊断价值
2022-01-04尚丽楠
孙 檬, 杨 平, 尚丽楠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超声科, 辽宁 丹东 118000)
主动脉夹层具体指主动脉内血流通过内膜破口进入动脉壁中层进而导致主动脉中膜与内膜分离,进一步促使主动脉形成真假两腔的病理形态[1]。该病属于临床心血管常见急症,严重会危及患者健康,甚至造成死亡。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较高且进展极快,同时起病骤急且表现多样化。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好发于春冬两季,病痛隐匿且会随着夹层的延展而发生变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会累及腹主动脉分支动脉进而导致如组织坏死、组织缺血等,这些变化也极为复杂,因此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2,3]。目前,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方法多集中于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compute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以及常规超声等[4]。当前,临床主要以DSA对主动脉分支动脉的受累状况进行评估,并以其作为金标准,但由于造影剂容易产生肝肾毒性等副作用,因此不适宜作为临床的常规影像检查手段。超声超微血流成像(super mircovascular imaging,SMI)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型超声检测诊断技术,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血管腔内的血流状况,也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动脉斑块、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血管检测方面。本研究针对10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予以超声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与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并以DSA检测作为评估金标准,探析SMI技术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真假腔的鉴别诊断及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的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丹东市第一医院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依据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将其分为SMI检查组(60例)与常规超声检查组(40例),纳入标准:①经DSA检查以及主要临床表现均符合主动脉夹层诊断相关标准[5];②入组者无精神异常,能够正常与医师交流沟通;③年龄≥20岁;④均出现不同程度腹痛、胸痛或者背痛症状;⑤患者本人对该项研究知情,本人或者家属签署知情书;⑥主动脉夹层分型符合B型:采用Stanford分型,其中A型为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胸主动脉且累及升主动脉者;B型为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者。排除标准:①存在多个主动脉内膜破口者;②资料不齐备;③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恶性肿瘤等;④患者造影剂过敏或者体内有金属相关植入物等;⑤中途退出该项目研究者;⑥合并重度心脏病、呼吸衰竭等;⑦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本次研究调查;⑧近期有重大手术史者;⑨严重认知、心理以及精神相关病变。SMI检查组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8.39±9.23)岁;上腹部疼痛者10例,背部撕裂或者刀割样疼痛者41例,呼吸困难9例。常规超声检查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7.19±8.90)岁;上腹部疼痛者7例,背部撕裂或者刀割样疼痛者29例,呼吸困难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χ2=0.790,P>0.05)、年龄(t=1.003,P>0.05)以及疼痛部位(χ2=0.84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项研究分析目的、方法及结果等均符合伦理学委员会制定标准并通过执行(批号:Z20200552)。
1.2方法:SMI检查组、常规超声检查组两组所用仪器均为超声诊断仪(型号:Toshiba Aplio 500),选择探头:375bt;探头频率:1~6Hz。取患者侧卧或者平卧体位,对患者的腹腔动脉、腹主动脉、双侧肾动脉以及肠系膜上动脉等予以横向以及纵断面的常规超声以及超声超微血流成像技术检查。确定腹主动脉的真假腔并分别测定真腔与假腔的内径与再破口的具体位置,此外观察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开口的情况以及管径是否出现变化等,观察管腔内是否出现异常等。常规超声检查以及超声超微血流成像技术检查,分别鉴别腹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的方法如下:①主动脉管腔中发现内膜回声且随着心动周期发生变化;②主动脉内膜片将管腔分化为真假两腔;③真腔内径相对较细且血流信号清晰且频谱形态与正常相近,血流速度加快或者趋近正常;④假腔内径粗大且血流信号不清晰且频谱形态发生明显异常变化,可伴有管腔内血栓且血流速度较慢。
1.3观察内容:以DSA检查为真假腔鉴别诊断金标准,观察两组真假腔鉴别诊断的符合率以及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情况的诊断符合率。
2 结 果
2.1两组真假腔鉴别诊断符合率比较:以DSA检查为真假腔鉴别诊断金标准,SMI检查组真假腔的鉴别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真假腔鉴别诊断符合率比较
2.2两组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情况诊断符合率比较:以DSA检查为诊断金标准,SMI检查组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符合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情况诊断符合率
3 讨 论
临床上,主动脉夹层是指因动脉粥样硬化、细菌或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原因所致主动脉血管壁剥离、内膜撕裂以及血肿的病理状态[6]。造成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十分复杂且多样,例如机体的外伤、高血压、医源性所致损伤、遗传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马凡综合征等[7]。在主动脉夹层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较为常见,且容易出现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等并发症,相关研究中,证实主动脉夹层发生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的发生率达到30%以上,主要表现为分支动脉的供血不足、脏器缺血等,最终会引发相关脏器功能异常,严重甚至造成动脉破裂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8]。因此,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极为重要,及早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情况,做出准确诊断对于后续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脏器损伤甚至死亡奠定了基础[9]。
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真假腔的辨别诊断是基本点,也是决定后续外科手术治疗的关键,当前临床甄别中认为在主动脉病变区域影像中,面积较小的腔体为真腔,而主动脉的病变区域影像中,面积较大的则为假腔。本研究结果显示,SMI检查组在鉴别诊断真假腔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组,这个结果也表明,SMI技术的检测能够对主动脉夹层做出最佳的基础性诊断。一般而言真腔内的血流相对稳定且速度较快,而假腔内的血流相对慢且容易出现壅滞或者涡流情况,SMI技术在该方面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常规超声检测相对SMI技术容易出现信号延迟。
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是主动脉夹层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可见表现出分支动脉供血异常进而引发主要脏器功能障碍等,严重可导致动脉破损甚至死亡,因此对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予以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且能够降低患者器官缺血等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超声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即SMI的SMI检查组患者,其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组,结果再次表明SMI技术的应用优势。而常规超声检查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虽然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常规超声能够作为一种常规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手段,但是对于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的评估不够全面,这可能与腹主动脉分支动脉的血管径相对较细,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不容易清晰显示出动脉撕裂内膜的具体位置,对于受累区域更无法清晰表现,同时也很难较好区分受累动脉的真假腔[10]。而SMI则是一种全面且较为先进的检查手段,具有无创性、无肝肾毒性、无辐射以及可以重复检查使用等诸多优点,也因此更容易被大量运用于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尤其针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的诊断,SMI利用自适应算法可以更好地移除影响诊断的杂乱运动信号,具有更高的血流敏感特性,同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清晰显示出低速血流相关信号,进而准确且全面地评估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情况,更适于对动脉管腔的血流以及管腔形态学进行评估。此外,SMI技术也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主动脉撕裂内膜的运动状况,可见主动脉腔内强回声带,表现出随心动周期而运动,更好辨别主动脉腔是真腔还是假腔,可以显示出内膜撕裂破口的位置,同时更好地显示出真腔与假腔的血流情况,在真腔收缩阶段,显示出高速血流信号,信号明亮清晰,而假腔收缩期的血流较慢,信号暗淡。这也突显出SMI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分支动脉检查中的价值,而本研究结果也表明,SMI技术的检查符合率与DSA金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评估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方面,优于常规超声。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SMI检查也有一些弊端,如容易受到患者腹腔胀气、探测深浅以及动脉管壁钙化等情况的影响,因此在应用中,需要具体依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SMI技术也不利于在短时内反复进行操作。
综上所述,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受累的临床诊断中,超声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可以精准鉴别主动脉夹层患者真假腔情况及精准检测主动脉夹层患者腹主动脉分支动脉的受累状况,诊断符合率较高,也有机会成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确诊或者随诊的重要检查方法。但因本次研究项目中的样本例数较少,可能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倚,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并深入进行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