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分析
2022-01-04陈晓陈志煌潘定斌
陈晓 陈志煌 潘定斌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作为消化内科常见病,该病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出现乏力、消化不良、肝区疼痛、肝脾肿大等症状及体征,亦可进展为慢性肝病、肝硬化,危及患者生命[1]。据统计,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为26%,已成为诱发慢性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而心脑血管疾病为导致该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高尿酸血症是以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任何原因引起的尿酸生成过多均会诱发高尿酸血症,且该病的发生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临床尚未明确高尿酸血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明确三者之间相关性,因此本文选择2017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96例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19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研究,(1)纳入标准:①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②年龄>18岁;③近期未使用影响血尿酸药物;④临床资料齐全;⑤无恶性肿瘤[2]。(2)排除标准:①慢性病毒性肝炎;②自身免疫性肝病;③自愿退出本次研究;④甲状腺功能减退;⑤外周血管疾病;⑥长期饮酒;⑦近期使用影响血管收缩药物;⑧血液系统疾病[3]。患者自愿进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中,男102例,女94例;平均年龄(62.24±5.34)岁,平均血尿酸水平(495.26±33.42)mmol/L。
1.2 方法
记录患者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压、血糖、肱动脉基础内径均值(D0)、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等基础资料。
采集空腹肘正中静脉血2 ml,经离心分离血清后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血压、血糖、ET-1、NO等。
内皮功能: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设置线性探头(频率为7~12 MHz),检查前指导患者保持空腹状态,检查前24 h禁饮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停药24 h,检查时指导其休息10 min,而后选择仰卧位,测量右侧肘上2~5 cm的肱动脉血管舒张期末径,在心电图R波时连续测量4个心动周期取D0,计算FMD、NMD[4]。
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头部偏向非检查侧,充分暴露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采用纵横2个切面对颈动脉进行扫查,获得IMT值(若IMT≥1.5 mm表示颈动脉形成斑块)[5]。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尿酸水平,比较高尿酸及正常尿酸患者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压、血糖、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指标。高尿酸血症判断标准:非同日采集空腹肘正中静脉血3 ml测量,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 >357 μmol/L[6]。(2)分析血尿酸与 NO、ET-1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earson程序分析血尿酸与NO、ET-1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
高尿酸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血糖指标与正常尿酸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 (±s)
表1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 (±s)
组别 体质量指数(kg/m2)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血糖(mmol/L)正常尿酸组(n=96) 26.82±3.11 123.12±13.63 80.84±5.41 1.01±0.51 4.69±1.52 1.18±0.42 2.95±1.25 4.68±1.31高尿酸组(n=100) 26.14±3.02 122.52±16.33 81.65±6.12 1.06±0.52 4.68±1.71 1.21±0.43 2.89±1.12 4.54±1.39 t值 1.552 9 0.278 7 0.980 2 0.679 3 0.043 2 0.493 8 0.354 2 0.725 0 P 值 0.122 1 0.780 8 0.328 2 0.497 8 0.965 6 0.622 0 0.723 6 0.469 3
2.2 两组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指标
高尿酸组NO、FMD、NMD低于正常尿酸组,ET-1高于正常尿酸组,IMT较正常尿酸组厚(P>0.05),两组D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指标 (±s)
表2 两组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指标 (±s)
组别 D0(d/mm) NO(μmol/L) FMD(%) NMD(%) ET-1(ng/L) IMT(mm)正常尿酸组(n=96) 4.08±0.25 47.58±6.84 13.84±3.31 17.85±3.11 43.95±10.11 0.89±0.11高尿酸组(n=100) 4.11±0.26 39.85±9.41 11.34±4.02 16.31±4.02 71.25±15.04 0.96±0.24 t值 0.822 8 6.555 7 4.742 2 2.991 1 14.852 2 2.606 7 P 值 0.411 6 0.000 0 0.000 0 0.003 1 0.000 0 0.009 9
2.3 血尿酸与NO、ET-1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尿酸与NO呈负相关(r=-0.561,P=0.012),与ET-1呈正相关(r=0.641,P=0.042)。
3 讨论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原因,但“二次打击”学说获得临床研究人员的认可,其中第一次打击表现危及机体能量摄取及消耗平衡紊乱,导致TG在肝脏内沉积,第二次打击为氧自由基、炎症因子所致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向脂肪性肝炎进展[7-9]。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脂肪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反应等密切相关,其不仅会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两种相互作用会加速疾病进展[10]。但近年有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机体的负担不再局限于肝脏及相关疾病,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严重影响,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为基础[11-13],为明确其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性,本文选择196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高尿酸组NO、FMD、NMD低于正常尿酸组,ET-1高于正常尿酸组,IMT较正常尿酸组厚(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尿酸与NO呈负相关,与ET-1呈正相关(P<0.05)。由此证实NO、ET-1对血尿酸水平有严重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内分泌及生理功能,通过代谢、生成、激活、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功能的调节,在心血管系统稳态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临床多应用NO、ET-1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结合本次结果发现,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NO降低,ET-1升高。尿酸升高会降低NO的生物利用度,导致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平衡被打乱,导致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剧[14]。
应用多普勒超声可根据肱动脉FMD、NMD变化评价全身性血管内皮功能,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可反映全身动脉内皮功能,而颈动脉病变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属于预测冠脉病变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随着FMD、NMD的下降提示血管病变程度加重[15]。
注意事项:目前尚未明确高尿酸血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互作用的机制,但经前瞻性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机体代谢状态恶化或加重,在合并时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因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治疗中,不仅需关注体重、血脂、血糖、血压代谢情况,还需密切关注其血尿酸水平变化,规避潜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降低心血管时间发生率。
不足之处:本研究方案设计较为简单,纳入样本数量有限,未就高尿酸和正常尿酸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性资料进行对比,也未对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进行分析,仅能证实高尿酸血症会影响NO、ET-1水平,鉴于此后期需优化研究设计方案,通过增加对比指标、扩大研究样本,为临床提供更高质量参考。
综上,高尿酸血症的出现会加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内皮功能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亦可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因此临床需及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进行管理,避免其加重病情影响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