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民抗”的生动画卷
——《半个十月——富曼河记》的史料价值

2022-01-04沈秋农

江苏地方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老百姓抗日日记

◎沈秋农

(江苏常熟 215500)

193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重建,同年8月初,有县委组织领导的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第一大队(简称“民抗”)成立,这是苏南东路地区最早建立的县委一级党组织和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在苏南各地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中共江苏省委对此十分重视,通过外县工作委员会有组织地将上海的党员、失业工人、店员和失学学生、进步文化人士分批输送到常熟“民抗”部队,壮大抗日武装,扩大抗日宣传。与鲁迅先生通过文墨交好的青年木刻家曹白就是在1938年9月来到“民抗”诞生地梅李的。曹白是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他到常熟的目的是学习创建“民抗”部队的经验,然后把火种播撒到其他地方。曹白回忆,他先后四次去常熟,前三次,每次时间长则三个月,短则一个多月。因为他是文化人,所以第二次第三次来常熟,是受东路特委书记林枫的委派,来了解“民抗”部队是如何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可见,从“民 抗”部队诞生,常熟县委在注重军事训练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部队的文化教育,因为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就是战斗力的提升。

曹白像(摄于20世纪30年代)

24岁的曹白是位木刻家,但也喜好文学,因此当他来到“民抗”政训科后,就十分留意部队的生存状态和指战员的精神风貌,而他记日记的习惯,则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素材。曹白在常熟写得最早的作品之一是《半个十月——富曼河记》,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读到的反映“民抗”早期斗争活动的唯一一篇纪实作品。富曼河是曹白给梅李驸马泾的代称。发表时作者加了个小序说:“这是从十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我在富曼河的部队里的半个月日记。除很少的不能发表的部分外,这半个月中可以发表的部分,全在这里了。”至于为什么记日记,序文中也有了交代,“我只‘想在战争平定之际,仍旧能够存在和呼吸’的时候,拿起来看看,使自己的子孙知道,我曾经有过这么一段生活”,所记的“是富曼河上的脉搏和呼吸,与战争的全体相关的。至于所记的时间,并不一定:有的在早晨,有的在白天,有的在晚上。看到就想,想到就写。所写的材料,也不一律:有自己的私事,有部队的公事,有私事之中兼有公事的;便成了这样芜杂的东西。”

从“十六夜”这第一篇日记就可看出作者和“民抗”的领导者都是爱读书的人,因为“M(作者未婚妻)还托人带来了钢笔、《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第十八卷”,还有“民抗”政治部主任杨浩庐要读的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所著反映苏联红军斗争生活的小说《毁灭》。日记中还有这么句话“《潜行草》和《富曼河的黄昏》,大概已经可以寄给ov(胡风)兄了吧?”可以看出,曹白是个笔耕勤快之人,他自9月到常熟,一个来月就已写出两篇作品,这是在紧张忙碌的斗争环境中完成的。其中的《潜行草》说明曹白是9月12日离开上海,乘江南轮到常熟的,随身带了一藤包“民抗”医务所急需的常用药品:碘酒、黄药膏、棉花、纱布、橡皮膏、阿司匹林。

10月17、18日的日记记录了“民抗”打击向老百姓挜卖私盐的“有吃队”(注:老百姓又称“游劫队”“野游击队”)的故事。“这‘卖盐’,说起来,恐怕全中国只有沦陷之后的富曼河才有。那方法,就是将自己不花一个本钱的食盐,‘硬卖’给老百姓:即老百姓一定要买它。如不,那就‘来了’,将一蒲包一蒲包的堆在你的大门口。过了几天,便掮着枪来算你们的账。不给钱么?枪是现成的——就是这样的‘有吃队’!所以老百姓一见他们,如遇恶鬼,只能任他们无法无天,恣意捣乱。”现在,“民抗”不仅抓捕了5个“有吃队”的流氓,还将其中民愤极大的作了坚决镇压,老百姓“高兴得跳起来,连连地说:‘你们才是保护我们老百姓的!你们才是保护我们老百姓的!’——一杯热茶塞到我的嘴边来,端茶的是一个老婆婆,她太兴奋了……我们都笑了。今天的‘稻草铺’铺得最最厚,软软的。温暖啊。”日记讲清了当时有土匪、无赖组成的“有吃队”通过挜卖私盐,欺压百姓的恶行,而“民抗”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果断打击,给土匪以震慑,农民又如何夸赞“民抗”的故事,“软软的”稻草铺生动反映了军民之间的朴素而真挚的感情。

19日的日记分写成3篇:“晨”“日”“深夜”。其中“晨”的日记中写道:“买了五毛钱蟹,请队员同志们。这里九霸还有蕃瓜子买。这是又香又脆的好瓜子。我们常常一升一升地量来炒。但不论多少,只消打一个哈欠的功夫,就‘一扫而光’了。我们这里只许抢吃自己买来的蕃瓜子,而不许瞎拿老百姓的一粒蚕豆的。”这里记了两件小事,“买了五毛钱蟹,请队员同志们”,体现了官兵关系的亲密。“只许抢吃自己买来的蕃瓜子,而不许瞎拿老百姓的一粒蚕豆的”,则体现了“民抗”部队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时时事事表现出人民军队爱人民的鲜明特质。

金秋十月,是农民满怀希望和忙于劳作的日子。“民抗”和乡村里的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自然就投入到收割的忙碌之中。21至24日的日记记录了“民抗”帮助农民收割稻子的故事:“稻已很熟,农民开始了忙碌:收获啊,收获啊。有几家,连‘细娘’(注:指未出嫁的姑娘)也下田了,她们的头上都包着一块头巾,大抵白色,闪烁在金色的稻穗的平原中,令人想起法国画家米勒(Millet)的杰作《拾穗》来。只是背景的天似乎还要蓝一些,穗也应该多而粗罢了。”作者描绘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稻作之乡的风情画呀,乡愁盈溢,爱意流淌。这是21日所记。

“发动队员同志去割稻,老百姓都欢喜得张开嘴巴了。我们第四小队即在九霸割。两小时内割掉三亩……割完了稻,但见河边的乌桕,对我们笑得脸都腓腓红,红如芍药了。”这是22日所记。

“老c(‘民抗’参谋长薛惠民)的病一好就去参加割稻。今日可是他又躺下,发着很高的热度,又病了。”我“昨天割伤的手指,今天有了脓,很糟,我也让它去,看它会烂到怎样的程度?为了工作,我只得仍然带着小队下田去。可是大腿和屁股的确酸痛得要命。农民说,像我们这样不做惯的人,是至少要酸痛三天的。老L(东路特委书记林枫)叫我告假,弄病了不好。但我不。”因为割稻的劳累,周祥二“向每人诉苦:他的屁股痛得至于不能大便了……但我固执地说:‘可是明天还要去割的呢。要割到老百姓的田里看不见一棵!看不见一棵!’”这是23日所记。

“一夜睡过,浑身酸痛。疲乏,喘息,无力,几乎连路也走不动。全部队酸痛,喘息,无力,几乎连路也走不动——因为割了稻。尼囡的好婆笑皱着脸说:‘伤心作孽啊——谁叫你们去割的呢?你们是只会背枪的。”这是24日早晨所记。

这几天日记的主要内容都与帮助老乡割稻有关,除体现军民鱼水情外,还真实反映了部队指战员的精神风貌。细读全文,还可发现日记中有不少对细节的生动记述,更增加了人物性格的鲜明性和各种场景的乡土味,从而使故事更富感染力。

24日“夜”的日记对一次会议做了记述:“晚上召集村代表大会,为了‘完粮’‘减租’的事,老何叫我也参加。我拖着摇动和酸痛的身体去了。到时,人已拥满,张家坝、陶塘、张家宅基、李家角、下泾、樱河……全都有代表。男的,女的,孩子,老太婆,细娘,热热的挤满了一屋子……老何坐着,昂起了头,用他的凹陷眼睛向四周一扫,全屋子都没有声音了,接着说明了今天开会的意思:把钱粮完给抗日的游击队,不要拿去给汉奸。租却要还,不还租,叫地主去吃西北风?——这样的年岁,减是可以的。经过讨论,减租,没有疑问,全都同意了。粮呢?自然完给抗日的游击队,‘一句话!’但粮的问题以后再商量,先得成立‘减租公议会’,好使地主心服。因为这牵涉到如何‘合理’的政策。”

这篇日记真实记录了早在1938年10月,常熟“民抗”就已考虑“完粮”和“减租”事宜。虽然如何“减租”尚无定论,但已考虑到农民向地主还租的必要,这体现了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贯彻实施。通过还租,既可保证地主的生活来源,弱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可达到团结中小地主共同抗日的目的,而粉碎日伪统治者以帮助地主收租为诱饵,拉拢地主,为其利用的企图。虽然真正实施“减租”政策是抗日自卫会成立以后的事,但提出与酝酿在“民抗”成立初期就已有了。无疑,这是研究抗战时期统一战线和经济政策的重要史料。

在《半个十月》日记中还两次提到“民抗”是如何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和教育引导其他打着抗日旗号的游击队的事情。

20日“上午八时,和老Y(杨浩庐)两个上庙村参加另一个游击部队的‘班长训练班开学典礼’。这部队的队长是吴文信。据说,他先前是一个强盗,非但不识半个瞎字,并且粗恶的傲慢,部队里面也的确充满了流氓的气息:浮躁、狂暴、阴险。但他的部下有几个人,是深明大义的,这‘班长训练班’就是出于他们的计划。”31日“我们上午才知道,我和老Y那次到庙村去参加‘班长训练班’的开学典礼,几乎‘呜呼哀哉’了。据吴文信的部下来秘密地告诉我,我和老Y临走的时刻,吴文信在部队里咆哮着:‘是这样的王八蛋!干了他!’——骂我们。但后来又总算被他的部下劝阻了,使我和老Y终于留了命。”“我们有什么地方对不起吴文信的呢?有之,那末就是我们帮老百姓说了话。”虽然烽火岁月下的统战工作常与风险相伴,尤其是在“民抗”部队还不甚强大的时候,但决不轻言放弃是共产党员的本性。

当时与“民抗”部队在一起战斗的东路特委书记老L(林枫)即使卧病不起,也仍在“起草《统一战线的纲领》”,当时的领导作风和斗争精神也由此可见一斑。

31日“夜”的日记记载说:“Bs(上海杨树浦)又来了八位新同志,一个女的,叫HU(韩雨青),她在去年‘八一三’之后,曾同我一块儿工作过。人极沉静,是一个纱厂的工人。”这说明中共江苏省委对“民抗”部队和常熟抗日斗争的重视与支持,向常熟抗日游击区输送党员干部和有生力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以贯之的方针。两年后,常熟成为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1939年8月出版的由胡风主编的《七月》第4集封面

从通常意义上说,日记带有一定的隐秘色彩,一般不会轻易示人。但曹白的这篇《半个十月——富曼河记》不但发表于由胡风主编的《七月》1939年第4集,还收入了他的专著《呼吸》,因为这“日记”不仅有着存史功能,还担负着对外宣传的使命,宣传党领导下的常熟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建立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性及开展了哪些工作,上级党组织和负责同志深入一线的领导作风和工作精神,从而使读者对“民抗”部队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由此及彼,更使人感悟到开展平原水乡敌后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日记”也记载了“民抗”指战员的斗争生活及和老百姓亲如家人的生动故事,军民之间、官兵之间的言行举止,都是那么质朴鲜活,从中足以让人倾听到一向被人称道为温良恭俭让的常熟人民的抗战呐喊。曹白是日记的主人,自然是所记故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日记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的珍贵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每篇日记都倾注了曹白的真实感情,从中可读到他的思想、可感受到他的文字魅力,因此,这篇“日记”不但是研究常熟“民抗”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了解曹白作为一个抗日文化战士的斗争经历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老百姓抗日日记
抗日小英雄杨杨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微笑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英烈马威龙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