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布洲之谜

2022-01-04周荣华俞茂林

江苏地方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沙洲东洲南通

◎周荣华 俞茂林

(江苏南通 226100)

长江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它浩浩荡荡,千里奔腾,在宽阔的入海口,水流趋缓,所携带的泥沙在海潮的顶托下沉淀淤积,逐渐形成沙洲。受长江主泓道变化的影响,有的沙洲日益壮大,有的沙洲则逐渐消失。地处江海交汇之处的南通地区,最早是由长江沙洲连片成陆的。而南通早期历史上的南布洲则是消失的沙洲之一。此洲南北朝时称胡逗洲,唐武德年间演变为海陵东二洲。唐末,因地近江南,设为狼山镇。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占据镇江,改设为东洲镇。后长江主泓道南移,静海涨出西并海陵,东洲镇政治中心西移,改设为静海都镇。整个沙洲南坍北涨,南布洲演变为布洲七场。

一、南通历史上最早的沙洲

说到南布洲,不能不从胡逗洲说起。

南通沙洲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太平寰宇记》:“胡逗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承圣元年,侯景败走,将北赴此洲,为王僧辩军人所获。” 其他史书记载基本与此一致。南朝梁承圣元年即552年,当时的胡逗洲已经是约700平方公里的大岛。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看到史书记载有其他沙洲出现。

唐海陵东二洲

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侯景之乱”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侯景是一代枭雄,擅长骑射,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551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称南梁汉帝。当时,侯景称帝不得人心,第二年就被推翻,外逃南布洲途中为王僧辩等军人擒拿。“将北赴此洲”,说明侯景事前知道有这一沙屿,并想在此短暂逗留。侯景是个羯族胡人,以杀人为乐,南梁百姓痛恨之极,故蔑称其为胡人。因在沙洲抓住了逃跑中的侯景,故当时人称此沙洲为“胡逗洲”。

王僧辩将侯景抓获后,将其双手截下交给高洋,头颅送至江陵,尸体暴露建康街头。南通当地人也耻于让臭名远扬的反贼侯景逗留,不愿因其曾逗留而名沙洲为胡逗洲,因此就说逗或为豆。胡豆即寒豆、豌豆。南通最早的名称胡逗洲又称胡豆洲,便由此而来。

二、南布洲位于狼山之南

乾隆元年《江南通志》:“扶海洲,通州地”。近代诗人范当世也在诗中吟“过我江南扶海洲”;著名实业家张謇则将自己的住宅命名“扶海垞”。20世纪60年代,陈金渊、管劲丞研究后认为扶海洲并不在通州,在通州境内的是胡逗洲。对于胡逗洲的位置,管劲丞认为“定然”在现南通市区。但是,《太平寰宇记》关于“静海县”载:“静海县,三乡,随州置,管盐场八;古横江在州北;元是海,天祐中沙涨,今有小江,东出大海。”唐天祐四年(907),涨沙,始有静海地区;随后涨接海陵,沙洲姚氏开始“更移雄镇”(见《姚锷墓志》),政治、经济中心西移,奠定后来通州的根基。因此,今南通市区并不是原胡逗洲所在。

那么胡逗洲在哪里?南宋《舆地纪胜》记载:“布洲夹,在静海县南四十里,潮势如箭激。南布洲,旧是淼然大海,其中涨沙,复为布洲场,今为金沙场。东布洲,原是海屿沙岛之地,古来涨起,号为东洲,忽有布机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陆,民户亦繁。”

可见原东布洲即东洲,又称布洲。布洲夹,是布洲中段的一条夹江。位于静海南,吴陵县东南。

胡三省的《通鉴注》明确说:“东布洲在泰州东南大江中,元是海屿沙岛之地”。据上引记载,现南通市区在唐天祐以前,为淼然大海;而狼山南部区域则沙洲连绵。显然,魏晋时记载的胡逗洲,位于静海县南,约在唐乾符年间已经演变为布洲夹、东布洲、南布洲。

南宋《舆地纪胜》“通州·人物·姚原道”条下载:“世居东布洲,即今静海也。”《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胡英发“本贯旧东布之静海县”。

宋白的《续通典》云“武德初,大江中涨二洲,因置东布洲,在通州东南”。《舆地志注》载:“海陵东境有东、南二布洲。”

由此可知,唐代天祐年间,涨出并连接海陵的沙洲,虽称为静海,实际仍然属于东布洲、东洲、布洲。当然,静海成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期。

南宋《舆地纪胜》所载的“复为布洲场”,可以这样理解:原来布洲西的煎盐场所没江,后又涨出来了,重新成为布洲的盐场。旧东洲、旧海门有一批人逐浪而居,岸坍而退,滩涨而进。笔者向青龙港老居民周卫生了解,他家世代就是逐浪而居。

那么“复为布洲场”在什么时候呢?根据宋白《续通典》记载,从南朝梁时始提及胡逗洲到唐代武德初(约618)大江中二洲,虽然时间只隔66年,原来的胡逗洲却已一分为二,称为东布洲。又据《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鉴真和尚于天宝七年(748)启程东渡日本,途经狼山,称“常州界狼山”。时间距武德初年已过去130年,狼山仍孤悬水中。到了唐乾符二年(875),浙江西道任命王郢为狼山镇遏使(《资治通鉴》卷二五二),王郢因没有军饷而作乱。此当复为布洲场时,沙洲几经沉浮,由于接近狼山,地域广大,被设为狼山镇。

至于“复为布洲场”的时间,应在875年设狼山镇前。狼山镇为东—南向长型沙洲,系两沙洲相并,后又被江水冲离,形成夹江——布洲夹。《舆地纪胜》记载的就是这一阶段的情形。布洲夹之东沙洲为东布洲;布洲夹之西沙洲,因在狼山南偏东,被称为南布洲。又因其上盐丁煮海,称布洲场。南布洲没江后,东布洲代表整个沙洲。

由此可以认为,南朝梁太清六年(552)发现的沙洲,虽称为胡逗洲,实际为东洲、南布洲,地点在狼山东南。

三、会“走”的南布洲

沙洲形成时,长江主流由狼山西侧北流入海,即长江主泓道在北边,因而沙洲得以在狼山东南发育壮大;至宋元丰年间,廖角嘴距通州尚有275里之远(刘弇《海门故城》)。

唐乾符四年(877),朝廷平定王郢之乱后,这片沙洲一时无主,各方武装来去纷沓,扰乱百姓。纷争中,一支淮南姚氏称雄,担负起保境安民之责。唐天复二年(902),淮南道节度使杨行密被封为吴王,把常州收归其管,姚氏武装向杨吴政权称臣。杨吴设东洲镇,姚存制任镇遏使,从此东洲归淮南管辖(《元丰九域志》)。

唐末,由于布洲夹的运作,大量沙土输送到东洲北沿,东洲呈南坍北涨趋势,沙洲仍呈东—南向,只不过逐渐由狼山之南变为狼山之北。

唐天祐年间,狼山之北沙洲日积月累,由海变陆,称为“静海”。并岸后,长江北向主流遂断;长江主流开始改向南布洲转移的模式。长江在今江阴与张家港交界处拐了个弯,流向东北、东南。布洲夹水势更猛,布洲场即南布洲遂没江。由于海潮的缘故,部分沙土在狼山西部堆积,发展成大沙洲,称狼山西。后来狼山西部分与北部静海相连,部分继续沉浮,至清咸丰年间,完全与江南并接,其上居民语言与海门厅基本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为沙洲县,后为张家港市。

长江有着惊人的塑造力,当年布洲夹处,如今成为江南的一块沃土;当年的布洲夹,演变为老土与新土的界河。狼山东至金沙段布洲夹为南北向,布洲夹于金沙处拐弯为东西向。当年南布洲居民,逐浪而居,随着沙洲的变迁,不断迁徙。狼山西,处在江水中,无盐可煎,适宜耕种,南布洲有的农户纷纷迁入。在今南通东南约40里处,尚适宜烧盐,南布洲盐丁聚居于此筑墩煮海,成为五代时杨吴政权的经济支柱之一,遂称金沙场,使“醝峙山岳”的东海总场黯然失色。东海总场至宋代,逐渐演变为海门盐场以及利丰监,而金沙场盐民向两边扩散到布洲七场:石港、丰利、永兴、西亭、金沙、利和、余庆。七场设利丰一监,宋初有东西两个利丰监(明〔嘉靖〕《两淮盐法志》)。

唐末以后,长江口的沙洲总体上是南坍北涨。从明〔正德〕《崇明县志》的附图上可以看出,洪武时期的崇明县城位于东沙,接近长江南岸的宝山。而据〔万历〕《新修崇明县志》,“至元十二年(1352年),知州程世昌徙州于北十五里”。元代崇明州治距南岸更近,后来或成江南之地;明代崇明县城北迁五次。而宋初的东沙,与宋海门县城“比境”(崔桐《海门县志》),显然接近长江南岸。

通过读图,我们可以理解〔康熙〕《两淮盐法志》记载海门吕四段范公堤坍入江南的真实,理解唐中后期将狼山、狼山镇、布洲划入常州管辖的原因,理解东洲地理位置变化的脉络。

考察金沙场,我们至少大致了解它的位置变化:由静海之南到狼山之东的姜灶港镇东南、从姜灶港镇东南往北到正场,再由正场到现金沙。不是南布洲会走,而是布洲盐民在不辞辛苦转徙,为淮南盐业作出巨大贡献。

四、南布洲是设为大安镇的布洲

金沙是南布洲,除了《舆地纪胜》记载或其他书籍引用外,不见于正史。《舆地纪胜》记载:“海陵之东有二洲,唐末割据,存制居之,为东洲镇遏使。制卒,子廷珪代之,为东洲静海军使。廷珪始筑城。钱镠遣水军攻破之,虏廷珪。而吴又命廷珪子彦洪为静海都镇遏使,修城池官廨,号静海都镇。今城是也。改东洲为丰乐镇,顾俊沙为崇明镇,布洲为大安镇,狼山西为狼山镇。至南唐李璟嗣位,补静海制置使。显德三年,唐静海制置使姚洪,帅兵民万人奔吴越之地。”(《资治通鉴》记为姚彦洪,而北宋《通川志》记为姚洪;考虑到同一段记载中有姚彦洪,当不是姚彦洪所误;又因《舆地纪胜》记载姚彦洪“聚族自焚”,故判断姚洪为姚廷珪另一儿子。)

姚氏政权第三代领导人姚彦洪,设置了静海都镇,完成了“东洲—东洲静海—静海”的华丽转身。静海都镇即原东洲镇,经济、政治的中心由东到西。从所设置的4个镇看,没有南布洲。

唐乾符年间设狼山镇时“海陵之东有二洲”,当指的是东布洲、南布洲。南布洲后来哪去了?不妨回顾一下东洲的历史。自东洲归杨吴政权管辖后,吴越政权心有不甘,于908年突然发兵破东洲城,淮南死一万多将士,战况激烈。淮南体大,静海已与海陵相连,于是立即派兵复取东洲。此时,姚存制五十多岁,开始实施军镇西迁工程,可他对外称病,让儿子姚廷珪代为管理,任东洲静海军使。919年三月,吴越与淮南爆发狼山海战,吴越大胜,姚廷珪在内的70个副将被俘,1000多人被杀,400艘战船被烧,而已届花甲的姚存制,因诈死而存。五代时有领养能人为养子的习惯,权臣徐温自己也领养一子。他获知战败报告后,以侄孙女嫁吴兴姚彦洪,并指定姚彦洪为廷珪养子,任静海都镇遏使。919年七月,徐温亲自带兵抵御吴越军队,攻打常州获得大胜,斩首万余人,获很多俘虏。徐温是个政治家,在取胜后以吴王名义写信给吴越,建议休兵,主动归还所有俘虏。吴越王也回信讲和,放回姚廷珪。从此两国息兵养民,静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20多年(《资治通鉴》 卷二六七)。在此期间,军镇迁移基本完成,姚彦洪在静海修城池官廨,修报恩寺(后改光孝寺)。此寺系东洲迁来,为报恩而改建。

此时,东洲经休养生息,欣欣向荣,一下子建4个镇,改名为静海都镇,相当于现在的设区市。此时的南布洲,不只是指金沙场,其在狼山之北之东的新涨沙洲(近代称通吕水脊),东西距离百余里,南北距离五十多里,其上有7个盐场。因此姚彦洪将东布洲新涨之地称为布洲,设为大安镇;因西部有静海都镇,就将大安镇治选择在布洲东头;东布洲老土仍称东洲,设丰乐镇;狼山西,设为狼山镇,此为南通历史上第二个狼山镇;顾俊沙、东沙,设为崇明镇。

南布洲消失了,摇身变为(新)布洲和狼山西。

天祚三年(937)十月,杨吴睿帝溥禅位,此时权臣徐温已故,其养子徐知诰即位称帝,改元昇元。姚存制复出,赴西京朝觐,被封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回静海登狼山刻石留念。昇元三年(939),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43年,李璟嗣位,开始清算权臣徐氏故旧,姚彦洪受影响,聚族自焚而亡,其骨灰可能安放在报恩寺光孝塔,清朝状元胡长龄曾立碑称其为支提塔。李璟设静海制置院,补任姚洪为制置使(《资治通鉴》为姚彦洪,系姚洪之误)。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内门承旨姚承钧因患病在京城私人宅第去世,享年35岁。显德三年(956)姚洪率领一万多人投奔吴越政权,南通地区姚氏统治就此打上句号。南通姚氏先后历五代,前后79年。显德五年(958),后周占领静海,设静海军,随即因与安南静海军同名而改为通州,领静海、海门2县。

南布洲消逝于历史的洪流中,今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仍保留有南布洲的古称,又闻海门原青龙港建的江滨公园有名南布洲之说,足见南布洲谜团,有着多么美好的历史内涵。

猜你喜欢

沙洲东洲南通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做蛋挞
无题(5)
闽南秘境:鱼骨沙洲
猫鼠会谈
心海浪花
东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