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一草一木与唐诗宋词间的作文课
2022-01-03王文华
王文华
摘要:语文课标第二学段指出:“习作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日常的语文习作教学需要提倡学生观察自然、社会,给学生搭建一个走进自然提高习作兴趣的支架是一种需求,在观察所得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關键词:习作课 一草一木 唐诗宋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第二学段是小学生作文的起点,习作兴趣的培养一直是我努力探究的,经过一学年的时间,仍有不少学生面对作文命题冥思苦想许久,脑子内依然一片空白。纵使自己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让全体学生热爱作文,反思这种现象,这固然与学生的生活面窄,生活阅历少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不注意观察,让许多宝贵的作文素材白白地流失了。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每学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而且背诵的篇目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加大。但是,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为什么没有将背诵的诗文发挥出来为自己的作文涂抹色彩?
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不难分析出以下原因:
一是学生只是一味的漫浪诵读,多感官并没有调动起来,所以学生对唐诗宋词有的只是一种符号记忆而不是理解运用。
二是学生没有触景生情的媒介物。与作者产生共情的困难在于媒介物的参与,如果学生能在一草一木中连续细致的观察,通过草木为媒介链接自己的思维,从而达成词句与实物对接,诗意与心灵共融,学生与作者共情的学习目标。
三是学生缺少方位与空间的体验。四年级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地方,有的学生能准确写出地点位置以及推荐的理由,能运用移步换景法写出两到三处景点;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人是否处在了环境中,是否对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四是对诗词中的草木存在陌生感。优秀的诗词作者能将社会现状与自然中的草木进行情感的交融,便有了托物言志等诸多的写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缺少了对自然的观察,他们或许不认识这些草木,甚至只知道名字却不知草木自身的品质。
传统的习作课我们不能否定他的实效性,因为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有了自己成熟的习作教法,而且能写出好文章的学生比比皆是。但是,小学生初学作文的灵感和兴趣来源于生活和自然,是对生活的观察,是对一草一木的亲近。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在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间学生可以写什么?唐诗宋词怎么写到自己的作文里?
一、在一草一木间学写四季轮回
部编版语文在编写上开篇单元内容必定与季节相关,不仅有精美文章更有与季节相关的诗词。语文要素的落地也是通过习作来达成。而四季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陌生,相关的习作也能应对。如何将诗词写进自己有关季节的作文中,还是需要借助一草一木的力量来延伸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运用。从微风拂面百花盛开能想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从满树苍碧的黄栌树历经夏日的曝晒和锻造,为的是在秋日的寒霜里一展“霜叶红于二月花”,黄栌树下的金菊虽已凋零枯萎,却留有往日含苞怒放时的花香,不觉赞叹它“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词写进作文功夫在诗外,对自然的留观,对诗词的运用,还需从一草一木开始。周而复始,学生积累记忆中的诗词在习作中得到了灵活运用,语文素养也逐步得到提高。
二、在一草一木间学写感恩生命
“感恩.生命”类的作文逐步闯进了小学生的视野,如何改变写出来的内容太过实在。如果借助一草一木该如何写父爱与母爱?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萱草和椿萱入手,“椿萱并茂”入手,母亲是萱草,父亲则是椿树,椿树为萱草遮风挡雨,萱草报以花香。椿树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父亲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再加以生活的实例为填充,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更有内涵,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感恩引用了其中。
三、在一草一木间学写家国情怀
我任教的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为“家国情怀”,学生在课文中感知了名人事迹,理解了什么是家国情怀。拓展练写以“疫情”为主题的小作文,学生在习作中都抓住了英雄人物的事迹,唯独缺少对一草一木的描写,殊不知草木也有家国情怀,在此引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加以渲染,便能懂得草木用内在的品质护佑着一方水土。学生平时观察到的金银花、桔梗、忍冬...这一方百草园,正治愈着人们的伤病,而这样写出来的内容会更加充实。
四、在一草一木间学习引用和承化
引用诗词可以让作文语言富有书香气息,学生徜徉在草木间的乐园里,能够将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联想到古诗词中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花园里花瓣席地,怎能不会联想到这样一句诗。学生脱离生活获得的诗词,随后在自然的一草一木中重返充实,逐步学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引用诗词。
承化诗词是自己对诗词的再创与运用,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在遣词用字上已经达到了顶峰,我们很难去突破。习作中,在不改变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借助一草一木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承化诗词的内涵,从而为自己的习作添彩。
千年前的孔圣人带着弟子三千围坐在泗水岸边,听涛涛流水,观气象万千,圣人的道授何尝不是来源于对一草一木的观察,并将其内在的品质传递给自己的弟子。而如今,小学生亲近自然徜徉其中是寻回该有的灵气,在一草一木间感知中国诗词文化的底蕴深厚与源远流长,诗词在一草一木间就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在少年纯真的心田里,在心灵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管建刚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03-01
《文心》 叶圣陶 / 夏丏尊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