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材观的转变
2022-01-03蒋美雪 王清
蒋美雪 王清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对比传统的教材观,教材从原来的纸质呈现走向了网络获取,网络时代的教材呈现形态多样化、内容更新便捷化,互联网化三大新特性。这些新特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态多样化的教材促使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教材内容更新的便捷促使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转变,互联网化的教材促使了学生交流,便于自主学习。教材由一维平面向多维立体转变。
关键词:教材观;立体化教材;用教材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往往使用“某某观”来形容对该事物本身的认识与看法,比如人们常说的“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如何看待人生,那么“教材观”也是我们对教材的看法或者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会有不同的教材观。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下,教材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从纸质书籍以外的方式来认识教材并使用教材。
一.教材从纸质呈现走向网络获取
教材作为传播人类文明、传递科技文化、承载教育信息的特殊出版物,其发展直接受到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教材的呈现方法取决于信息传播的方式。在远古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结绳记事,通过在龟甲兽骨上刻字来传播信息。那时候教育还没有被明确地定义,更别提教材了。在古代和近代,人们从在竹简上手抄到在纸张上进行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书籍开始被传抄被发行。[1]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到了现代,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地改变面貌,逐渐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进入“电子、光和影”的时代。电脑激光排版印刷使文字排版技术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再加上电子排版技术,装帧装订技术和绿色印刷方式的发展,对教材的生产和应用都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影响体现在多方面。由于教材成本不断下降,复制速度提升,出版数量增大,传播范围扩大,受教育地门槛逐渐降低,使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教材能够呈现更复杂的版面内容,努力适应着学生的需求,并且提升了教材的生产效率。纸质教材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与成长,它在漫长的时期内对人类人才的培养和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纸质教材使用方便,打开便可阅读,动笔就可以在纸上标注记录,有利于使用者专心阅读不受干扰。
然而,在数字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纸质教材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难以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容量相对有限、版本不够丰富、改版周期过长、呈现缺乏层次、信息类型单调、不便资源整合、耗费纸张资源等方面。一方面,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教育技术逐渐深入应用到学校和教师里,出版机构在发行教材时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提供数字配套资源,比如最开始配备磁带光盘,提供点读笔和点读机,设置资源链接,提供电子书,建设资源网站,开发应用软件等。也有一些出版机构致力于研究开发立体化教材,甚至AR可视化教材,力图让教材的发展跟上网络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步伐,让学生多方面获取学习需要的资源,也让老师的教学更有特色。让教材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纸质书籍呈现,而是更多地通過网络获取。在教材从纸质教材呈现到纸质书籍与网络获取相结合的过程中,教材也逐渐体现出它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特性。
二.“互联网+”时代下教材的新特性
(一)形态多样化
多数人在读书期间使用的教材只有一本独立的书,语言类学科可能会配备光盘或者磁带提供语音学习,内容简单,形式也很单一,只适合于在课堂或者固定的学习场所学习使用。互联网的发展和学习者的新需求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也推动了教材这一教学的重要载体的形态与功能的转型升级。新形态教材,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二维码或增值服务码等形式,将纸质教材在线课程网站和教学资源库等线下线上教学资源有机衔接起来,形成的一种立体化新型教材。它既要有纸质版本供课堂使用,也有电子版提供给习惯使用电子产品的年轻学生,还要有视频课程型教材以及音频朗读型教材提供给学习者观看或者倾听。这样形态多样性的教材可以提供给更多类型的使用者,喜欢文字的且方便阅读的学习者可以使用纸质书籍,听觉型或者有阅读障碍的学习者可以使用视频课程或者音频朗读型教材。[2]形态多样化的教材也很方便远程教学的实施。
(二)内容更新便捷化
在前文中提到传统纸质教材存在改版周期过长的局限。一般一套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除非是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或者教材出现了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否则出版社对教材进行质量提升的改版意愿并不强烈。因为教材改版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很大,当前教材改版周期较长,改版的慢速与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极不相称。“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发展速度很快,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日益增加,人们对于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也在变高,原有的书本上陈旧的知识和缺乏新鲜感的表达让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发展脱节,也让教师的教学发展受限。但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新形态教材可以通过网络链接或者在线的资源平台随时更新课程内容、教学辅助资料、相关知识的延伸拓展练习,这样的更新方式及时有效,方便快捷。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又能确保与学习有关的新政策、新理论、新知识可以在第一时间传达到老师和学生的手中,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互联网化
在只能使用纸质教材的时代,学生学习的互联性很差,如果遇到了问题只能方面与同学商讨,向老师请教。同学知道的可能有限,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只能将问题本身向学生解释,难以扩充更多,问题的价值很难发挥到最大。“互联网+”时代下新形态教材体现出了互联网化的特性。很多使用的教材下往往具有相关配套的网站或者APP,在提供电子学习资料和教辅,及时更新和扩展教学内容,方便了教材内容的保存,促进了不同地区教材的共享。现有的很多APP也满足了学习这的社交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互动区域与同学讨论分享,在答疑区向老师提问,老师看到后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互动平台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讨论自我探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管什么形式的教材,都在尽可能地以某种方式与互联网相联系。
二.教材新特性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一)形态多样化促使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当代时代下学习者对于教材的有了更高的需求,传统教材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在不同时段的学习。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强调,“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堂)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并对“互联网+”背景下教材的开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2002年我国首次提起建设立体化教材的想法,迄今为止,学界一直在围绕着立体化教材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发现立体化教材已经成为教材发展的新方向,并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不断更新自身的形态,提升质量。立体化教材与传统教材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立体化教材吸收了互联网数字化、多媒体化的优势,在呈现方式和表現形式上丰富多元。内容的形式上除了传统教材里的文字、表格和插图外这些静态信息在,还加入了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形式的信息。在教材产品的形态上,除了有传统的纸质形式之外,还有数字课本、电子教材、微课、题库、虚拟仿真平台、学术论坛等形式,体现出教材的全媒体多样化形态。“互联网+”支持下的“立体化教材”,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资源构建的一个教学资源集约化平台,它能有效地突破传统教材表现形式单一、知识结构滞后等瓶颈,是未来高校教材改革的趋势。[4]
(二)内容更新便捷促使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陈柏华将教师的教材观概括为三个类型:相对封闭型,将教材奉为“圣经”,对教材没有任何质疑,并几乎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认为教学和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而服务;中间型,对教材具有依赖性,但会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教学各方面进行调整,但始终不离开教材这个“宗”,兼具保守性和开放性;相对开放型,教师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方向,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重视内容的生成性,学习是为了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5]持有不同教材观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的方式也不一样。在一直使用传统教材的期间,老师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够丰富,老师上课时多数只能依靠手中的教科书和教辅,加之应试教育对教材范围内考试成绩的高要求,很多老师把教材视为课堂上唯一的教学工具,认为教材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因为课堂教学成了“教教材”,教材里呈现什么就教授给学生什么,教材里说的知识一定是正确的。缺少质疑的精神和探究,当老师上课单纯地传授教材知识时,课堂很难不变的枯燥无味,学生很少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学习也变成了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和学生获取各种教学学习资源和信息的渠道增加,教材不再是教师手中的权威,老师也不完全是学生心中的唯一权威。立体化教材里的教学内容及时地更新,老师和学生可能是在同一个时间接收到新的信息,这时他们处于共同学习的状态。老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渐渐地老师在教学中开始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课堂教学不再紧紧围绕着教材,而是教师心中明确好教学涉及到的重要原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是教师基于对课程的把握或课程标准的指导与教材形成交流,“用”好教材,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和教材的引导下实现课程目标。[6]这样的课堂活动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共同理解原有理论知识与其更新的知识,达到教学相长。
(三)教材互联网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互联网化的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电子教案和课件、微课、题库和学术论坛。电子课件不止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也是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工具。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对课堂内容和重点进行了梳理和提炼,教师提前录制好在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学习后有疑问可以在课堂中向老师提出,使课堂由传统的教授式转变为“课前学习,课中释疑”相结合的自主式。题库是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及其内在联系,将不同的试题分门别类地汇总起来,为特定学科知识和技能测试提供备选试题的一种系统资源。传统教材中学生获取题目联系只能购买某本习题集,但哪怕习题集再充分也有它的有限性,不能囊括到所有的题目。立体化教材的题库数量庞大,质量优质,指向也很明确,大量的高质量习题提供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术论坛是发帖、回帖讨论的平台,学习者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获取信息、与他人聊天讨论等。[7]这样的学术论坛区分不同的专业学科,学生、老师、行业内的专业人员均可参与,在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成为学科智慧的宝库。
互联网化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创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遇到问题后再也不是只有向老师求助这一个渠道。这样灵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教材依然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传统教材依然有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的需求,教材的形式、内容、功能和人们对待教材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教材早已超越了原来单一的样态和简单的内容,它具有了更多样的形态,内容更加地丰富多彩,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还可以与他人交流。教育学者和出版机构也在致力于数字教材、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开发,这促使了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转变,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未来的教材将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期待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龙浩,霍娜,殷智浩.新形态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与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206.
[2]胡卫红,刘成荫.“互联网+”时代教材融合发展与运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编辑,2019(08):57-61.
[3][4]刘慧霞,丁红,赵玫.“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04):119-120.
[5]陈柏华.教师教材观的三种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10):74-78.
[6]高瑞荣.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争议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6(07):10-13.
[7]李科生,蒋志辉.“互联网+”支持下的“立体化教材”开发探讨[J].出版科学,2018,26(0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