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天振的学术“译”生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术

龚 苇

(武汉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

0 引言

谢天振学术视野宽广,治学态度严谨,为比较文学于翻译学术创新、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学刊学社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享有盛誉。查明建曾回顾谢先生“一生的努力,以学为核心,贯穿着五大领域:学术、学科、学生、学刊和学社”(查明建,2020:4)。若在翻译研究领域果真能形成中国学派的话,那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必将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史国强,2011:28)。其译介学理论影响深远,对中华文学外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从2006年开始,国内外学界对译介学的关注度快速上升,2013年后每年的学术关注度都保持在200以上,并一直呈增长态势。众多学者基于谢天振译介学开展了研究(方平,1999;高宁,2002;鲍晓英,2015;宋炳辉,2019)。然而谢天振本人的学术关注度不高,年均低于5,目前对谢天振本人的研究数量不多,相对零散,或是对其学术观研究 (廖七一,2008)、学生培养方式(查明建,2002)、访谈录(高方&谢天振,2005),或是对其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郑晔&宋炳辉,2015),未从系统上进行阶段性研究,也未做出相应评价。本文系统梳理了谢天振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成就,并对其学术“译”生进行简要评述。

1 初出茅庐,酷爱文学阅读

1944年3月谢天振出生,浙江萧山人。出生不久,由于父亲针砭时弊,遭遇缉捕,父母携长子逃往上海谋求生路,谢天振寄住姨妈家。三岁时随姨妈前往上海与父母团聚,其后在上海生活学习。

小学时期的谢天振就酷爱读书,从童话故事读到短篇小说,再到一些苏联翻译小说,为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生涯奠定了基础。从初中到高中,每逢周末谢天振必定会到上海市图书馆借阅。六年上图的读书经历进一步培养了其文学兴趣与爱好,提高了他的写作能力。高中时期其写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初见显现:他曾获全校作文比赛第一名,还成立“文学求精会”。

上外本科阶段,谢天振学习了俄语、德语、英语,毕业后又自学了日语、法语,拥有惊人的语言天赋和学习能力。大一的俄语语音学习不如预期,一度萌发退学的念头。幸而大二遇到系主任倪波教授,带领他进入俄国文学的殿堂,阅读了屠格涅夫的俄语原版作品,也感受到了译作的苍白和俄语的魅力。大三,因成绩优异获得二外选修资格,学习了德语。大四,对普希金等俄国诗人作品产生深深迷恋,但因“文革”,毕业延迟两年。由于父亲加入过国民党,保守派和造反派均不正式收入,便成了“逍遥派”。趁此机会自学英语,三个月在宿舍学完四册《许国璋英语》,三个月的英语学习铺垫了之后11年的英语教师生涯。1968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市虹口区建江中学当了11年的中学英语教师,期间自学日语和法语。1966年至1976年,为译文出版社翻译100多万字的内部资料,包括国际政治和苏联经济改革等文献,既无稿费,又无署名,不图功名利禄。

上外研究生阶段见证了谢天振比较文学学术生涯的酝酿与萌芽。1980年,在《译林》第三期上发表《漫谈比较文学》,这是继周伟明、季羡林两位先生之后国内倡导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篇文章。读研期间参加文学学术会议,如全国首届托尔斯泰学术研讨会、全国首届高尔基学术研讨会,结识了众多文学大家,奠定了比较文学研究基础。

2 早期文学兴趣,助力比较文学学术研究

1982年至1985年,谢天振在学界确立了其在比较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身份。研究生毕业留校后,追随导师廖鸿钧教授,加入上外新成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筹办《中国比较文学》(1984年正式创刊),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公开发行的比较文学专业杂志。期间参加许多比较文学方向的会议,如天津全国比较文学研讨会(中国大陆第一次全国性比较文学研讨会)、南宁比较文学讲习班暨教学讨论会、暨南大学“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第二次全国性比较文学学术会议),与众多专家学者结下深厚友谊。后来其组织才能进一步彰显,成立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组织并主持全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之后的第一次会议“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论讨论会。发表《文学的事实与“事实的文学”》《文学的“国际旅行”》《文学史上的误会》《比较文学家小传:韦勒克》等多篇文章,出版《狄更斯传》《苏联文学词典》等书籍。其著作涵盖苏联、东欧及我国港台比较文学研究,创办学刊,参加学会,在比较文学领域积极发声。

1985年至1988年,其比较文学研究融入国际视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85年3月至12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国际比较文学学术会议,对谢天振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在于通过会议与复旦大学贾植芳教授结为忘年之交,后因此结识了陈思和、王晓明等青年学者,贾植芳教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最早编委,陈王二人1988年发起并主持《上海文论》“重写文学史”专栏,促成谢天振的翻译研究转向。另一方面在于因会上题为《形象与性格——〈战争与和平〉与〈三国演义〉比较研究》的精彩发言获得翌年港中文访学机会。1986年,在香港中大比较文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十个月期间,接触大量海外的比较文学资料和相关文献,翻译了《比较文学引论》,其比较文学学术理论视野更加国际化。港中文访学结束后,其学术成果丰硕: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出版《世界文学家大辞典》《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同时每年为《中国百科年鉴》撰写《中国比较文学述评》,评述当年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现状。可见,谢天振这一阶段的学术着重点在比较文学,发文质量较高,基本都在核心期刊发文,学术研究起点高,确立了其在国内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界的地位。

3 翻译研究转向,创立译介学理论

1989年至1998年十年酝酿、探索、形成阶段:1989年11月,谢先生在《上海文论》发表《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探讨翻译文学的性质及国别归属,倡导恢复翻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是第一篇具有译介学研究意义的论文,观点新颖引发学界争论,于是决定写《译介学》专著以作系统回应。从此,谢天振开始走上翻译学、译介学研究之路。1991年10月-1992年3月,赴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比较文学系做半年高级访问学者,接触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图里、勒菲弗尔、巴斯奈特等人的翻译研究论著,成为国内最早发现当代西方译学界翻译研究发展趋势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学者,也为日后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打下基础。从初期为翻译文学正名到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谢天振的翻译研究开始着眼于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构建。

1999年至2019年二十年确立、完善和拓展阶段:1999年2月,《译介学》一书问世,谢天振将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科交叉,构建了译介学理论基本体系,译介学的创立既是个体理论事件,也是中国翻译研究学术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宋炳辉,2019:103)。随后在译介学进一步深入研究,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出版了近十部与译介学研究直接有关的论著和教材,包括《译介学》《译介学导论》《译介学概论》《翻译研究新视野》《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海上译谭》《超越文本超越翻译》《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等。谢天振教授是一位极其多产的学者,1989年至2019年知网收录的就多达143篇。2013年发文数量为15篇,这是因为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开,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备受关注,而谢天振的学术思想尤其是译介学思想对文化走出去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谢教授文章1989年至2020年期间总被引次数达到3500多次,篇均被引数超过25次,通过对被引次数前十的文章(单篇被引次数均在100以上)进行分析发现,出现较多的关键词为“翻译”“文学翻译”“文学走出去”,可见谢天振的文献具有重要价值,对翻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词频分析显示,谢天振1989年至2020年文章中出现10词以上的关键词中,“翻译史”“翻译文学”“翻译理论”出现次数最多,分别约为30次,说明这一时期谢天振的研究重心由上一阶段的比较文学慢慢转移到翻译。“译介学”“中国文学”次之,各达到20多次,表明其翻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译介学,这一理论不仅是二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最富学术活力、最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国际学术贡献的典范,同时也更新了传统翻译研究观念和研究范式,促成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翻译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查明建,2020:4)。

4 结语

从“翻译研究”到“超越翻译”,从“为弃儿寻找归宿”到翻译文学史的编写,从“创造性叛逆”学术命题的阐发到译介学理论体系的完整建构,就是学术观点升华、学术思想凝练的结晶(查明建,2020:4)。从俄苏文学情结,到比较文学研究,再到翻译学研究;从《译介学》,到《译介学导论》,再到《译介学概论》,就是他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学术轨迹。从俄苏文学到比较文学再到译介学,谢天振教授为中国的翻译学术界添加了全新的名词。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译介学术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学术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