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维度”
2022-01-01孙卫华
孙卫华
(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北京 1001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诸多重要场合,围绕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问题,从多个层面对“讲好中国故事”做了重要论述,并身体力行的做“讲好中国故事”的表率。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需要。讲故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和载体,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中国,有一条好的中国道路,这既是重大的战略要求,又是重大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讲好中国故事”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立德树人,培育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两个奇迹”论断,即“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重大判断,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底气。从世界范围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扩大中国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民族愿景转化为世界表达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弘扬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增强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维度”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高校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力求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未来维度、中国维度、世界维度,构建“五维一体”的框架。
(1)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1921年,从嘉兴南湖的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便开启了世纪航程,初心和使命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当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从哪里找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党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讲好党史故事,有助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焦裕禄的故事、龚全珍的故事、“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等,都生动的写入《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使我们能感悟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党的过去中承载,在党的历史中铭刻。今天,我们讲好党史故事,就是要让中国共产党人“知所从来,明所去处”,以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践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2)现实维度—“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关键的在讲“好的”中国故事,在这个层面上说,是涉及“讲什么”的问题。故事不是凭空编出来、造出来的,它来源于活生生的事实,是对实践的总结与凝练。新中国70多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改革故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是思政课教学坚持问题导向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因此思政课要聚焦学生关注和疑惑的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有穿透层层表象、准确洞察问题的能力、解答学生思想的困惑,挖掘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心骨。
(3)未来维度—“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实事求是的重大判断。我国已成世界制造大国,高铁、航天、通讯、天文观测等有些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4)中国维度—“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故事资源浩如烟海,从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故事,到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救亡图存的革命故事,以及解放思想、砥砺前行的改革故事,都蕴含着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展现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有效回应别有用心者对中国的抹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盛,关键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一言以蔽之:“中国之治”,在于“中国之制”,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例如可以结合疫情防控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现出来的使命与担当,凝练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之制”在于我们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尊重和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获得人民认同拥护,并具有生命力的动力源泉。
(5)世界维度—“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1492年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雄厚经济和军事实力,构建起其主导的国际体系,特别是20世纪以来,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冷战后“一超多强”等三次国际格局的大重组。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的讲话中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来说,表现为世界经济重心在发生变化,原来经济中心在大西洋两岸,现在向太平洋两岸开始转移;世界政治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力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传统的G7统领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G20发挥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催生了很多新产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很有可能影响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我国已经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朋友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积极倡议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比如“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建设、国际金融架构改革等表明了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的意愿与能力。
当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挖掘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升教学效果,让大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进而内化为内心坚定的信仰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