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俗学视域下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研究——以兵团第十二师为例
2022-01-01兵团党委党校王雯君
兵团党委党校 王雯君
一、民俗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也是民众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综合性、普及性、传承性的各类文化活动”[2]。
民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就包含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史。从实践意义上看,民俗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历代人创造的群众文化活动,由于群众文化活动大都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所以在研究群众文化时,需要注重对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研究。
(一)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内在和外在联系
从广义上说,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都属于民间文化范畴。如在活动主体上,都是人民群众在业余时间,以自身为主角,以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有民间音乐、舞蹈、体育、戏曲以及口头文学等,都是彼此相通、息息相关的,有的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在实用功能上,民俗文化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内容和形式而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体现娱乐性的功能。民俗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通过文艺形式传达给人们,从而产生传授知识的功能。有些民俗文化中还包含政治倾向、思想倾向的内涵,如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既颂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又提倡齐心协力、奋发前进的精神,从而产生了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它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寓教于乐”起着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这些和群众文化所要求的娱乐休息、宣传教育、传承文化、为社会实用等功能也是基本相似的。
(二)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互有着深刻的影响
有些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则是随着民俗文化一起产生,又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而提高、变异、丰富的。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流动性,从民间流向上层,从国外流入国内,有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时尚的趋势。民俗文化对群众文化活动,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有些群众文化活动是民俗文化的萌芽,民俗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从少到多,从简单到丰富,也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影响,起着巩固民俗文化的作用。
二、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不足,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探寻群众文化发展规律涉及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既是群众文化创作的生活源头,又是群众文化为群众所喜爱的必要因素。目前,兵团十二师整体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模式都较为固定,各个地方每年都有自己的常规模式,例如,组织文艺晚会、曲艺进团场等,未能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群众文化素材和形式。甚至有些团场对于群众文化的理解只停留于开展一次集体性的活动,把群众文化当成是开展一次单纯的娱乐活动,并没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大众传播的普及而进步,人们的休闲生活在向城市化转变,群众文化工作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导致目前普遍缺乏对群众文化的深入分析与了解,各团场群众文化也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设施不全,主体地位不明显
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依靠师财政投入,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建设要求还有差距,基础设施供应的落后也会导致与本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适应。另一方面,群众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但是基层团场群众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均由执行部门进行,未体现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要由基层群众发起、由基层群众组织的根本目的。目前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没有体现出不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不管群众喜欢与否,也无论群众对文化是否需要,群众只是接受者,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导致基层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创造性发挥不出来,也无法调动起参与热情,从而无法实现基层文化的繁荣。
(三)基层群众文化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群众文化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十二师的人才培训系统都偏向于为基层培养政工干部、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人员。比如,从事传媒工作的都偏向于制作新闻,也就是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因岗位编制影响,多数团场目前还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文艺创作、表演、管理等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团场几乎没有对口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才,重大节日搞文艺活动,都要到本单位以外聘用人员。团场改革后,骨干宣传员队伍重组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造成人员匮乏、队伍不稳定,人员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从事宣传、广播电视工作的人员少,所涉及的工作涵盖面广,对群众文化的开展和研究显得力不从心。
三、基层群众文化发展路径
(一)积极寻找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结合点,增强群众文化魅力
发展各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大力推进兵地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需要积极引导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将其进行整合,丰富形式内容,拓展活动内涵,充分利用自然、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有利于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传统民俗与传统文化结合,夯实群众文化根基
群众文化伴随着传统节日的传承而发展,传统节日是群众文化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容,这也是传统节日的群众文化特征。应充分挖掘、阐释、宣传、展示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为重点,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项目、节庆仪式,传统节日中伴随的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能让我们触摸到前人的文化足迹,传承民俗文化基因,在提倡非遗保护和文化大繁荣的当下,师团可持续举办“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强大教育功能。同时,民俗不断滋润群众文艺的发展,在群众文艺创作中融入民俗文化,让民俗在群众文艺作品中发挥作用,如加强兵团题材民间文艺精品创作,整理并出版以展现兵团自然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兵团民间故事集成、民间音乐作品、兵团题材影视作品、本土原创诗歌作品等,让内容健康向上、拥有趣味性、益智性文学文艺在群众中扩大覆盖面,使文艺贴近和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从而提高群众文化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2.城市民俗与大众传媒结合,引领群众文化风尚
民俗是历史沉淀的时尚,时尚同样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民俗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为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条件,群众文化也应随民俗变化而发展而变化。群众文化活动应紧跟时代的变化产生新民俗、新风尚,做到与时俱进。现如今多种电子媒体的发展迅速,使时空缩小,使民俗赋予新内涵,以新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传播,这使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改变,群众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抓住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网络与群众文化的结合点。在自媒体时代,通过网络,群众被聚集在一起,可以宅在家就能进行线上群众文化活动,利用手机微信、微博、网络直播参与,在网络上,群众自制的各种音乐、美术作品、戏剧戏曲、文学作品、美食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网络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生活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群众文化完全可以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各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师团可利用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开设群众文化专栏,以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活动直播等数字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群众文化内涵
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民俗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可以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所借鉴。将思想道德建设有机融合进民俗活动,在人生教育过程、社会活动中注重从民俗文化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等有效资源,可使民俗更好地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民俗文化的集体性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聚成公民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的重要教育资源,在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群众文化内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兵团群众文化活动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促进全师群众文明素质全面提高。如,可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团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深化主题文化社区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推广传承展示活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学习宣传活动,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群体,在全社会营造“学英模、树正气、促和谐、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规范深化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开展“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者协会,充分发挥各级志愿服务者协会的作用,营造“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浓厚氛围。使群众文化同民俗文化一样起到维系道德秩序、凝聚人心的功能,成为维系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群众文化机构多元化
文化阵地建设方面需加强师团文化馆(文化中心)、社区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组织师文化中心“免费开放”宣传,完善各项制度,组织开展百姓大舞台、器乐等艺术培训,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严格落实各项文化惠民措施。持续推进主题文化社区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加大连队(社区)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力度,落实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措施。积极推进师团广播电视台高清制播能力建设及新型电视业务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师团广播电视台机构编制、节目内容、技术系统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记者站、电视站业务水平,切实创新做优网上群众文化栏目品牌。
另一方面,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中也需要探索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在完全由政府部门承担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兴办到向集体、个体、民营单位或者部门共同参与完成,可以跨行业、跨单位、跨地域进行组织和联系,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积极探索社会化建设管理模式,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也可大力培育群众自主运作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培育群众文化创新型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因此需要引进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并将其作为文化骨干来培养。一是开展师、团两级组织基层文学作品创作研习、曲艺楹联创作、舞蹈骨干培训、书法美术摄影等培训班。二是积极搭建平台,培育和造就相对稳定、结构优化、素质较高、有一定特长的业余文艺人才队伍,组织文艺采风创作,培养基层文艺骨干。三是完善新闻宣传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基层通讯员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支稳定的涵盖各团场、企事业单位的签约通讯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