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22-01-01西南科技大学刘海月

区域治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涵民族政治

西南科技大学 刘海月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节日文化对人们人格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关怀人的精神成长的教育,要发挥其有效作用,就要借助一定形式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思想输送,贴近人民生活、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载体。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我国节日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国节日文化的特殊性,探索发挥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从而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蕴含政治色彩,传递家国理念

我国的节日既包括自古至今长期流传演变的庆祝、祭祀或纪念某个时节和历史人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也包括某一革命事件或群体纪念日,其中既有党和国家的节日,也有国际性节日,如建党节、妇女节等。人们利用节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加强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增强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而后汇聚成强烈的爱国情感。由此可见,政治色彩和家国理念的表达是节日必不可少的内涵。以国庆节为例,国庆期间,党和政府举行庆祝大会、组织阅兵仪式、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借此实施政治动员,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实力。国庆节日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有助于加强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二)落脚人与自然,倡导和谐共生

各个节日虽然起源不同,但都体现了当下的变化,其内涵也都顺应自然而不断发展,中秋祭月感怀、重阳登高望远,均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春节除了祈盼家和团圆外,也会进行庆祝和祭祀活动,春节之后,草木复苏,万象更新,自然万物以春节为节点,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对春节的庆祝和祭祀,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再例如,端午处于仲夏时节,这期间蚊虫较多,病菌滋生,容易产生各类皮肤病,古人认为是邪祟造成,因此也把端午叫做“恶月恶日”,认为要悬挂菖蒲、用艾叶洗澡、喝雄黄酒等,达到祛病防疫、驱邪避毒的目的,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顺应。

(三)弘扬美好品质,体现人文关怀

节日也被用来传达对特定人群和特定事件的纪念、祝福和感谢,以及对扶助弱小的宣扬,以此赞美其所代表的美好精神品质,引领人们塑造正确价值观。例如,春节祭祖表达对先祖的尊敬与纪念,并以此激励后人牢记家训、不辱家风。又比如,屈原的传说出现后,端午节遵循自然时序的内涵中增加了对先贤的纪念和对爱国之情的弘扬,后者甚至成为这一节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以外,现代社会的许多节日也体现了这些内涵:妇女节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对女性权益的呼唤;青年节表达了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和五四精神的赞美;教师节肯定了教师为教育行业所做的贡献,传扬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儿童节号召社会关心关怀儿童,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等,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些节日的诞生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节日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政治功能

节日与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息息相关,利用节日进行渗透教育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节日的诞生、发展和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之下进行的,因此,节日反映的一定是符合社会潮流、合乎本阶级利益的内容。统治阶级利用各种节日活动渗透政治教育,例如,端午节原意为祈福纳祥、驱邪攘灾,后来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端午节传达的爱国意蕴愈加浓厚,变成了统治阶级加强人民爱国观念的思想武器。同时,一个节日的设立或者流行也体现出国家发展的意志或者方向。例如2018年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向社会表明三农工作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前进方向,也在时代主题中展现出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决心和力量。

(二)调节功能

节日能够调节人与各方的关系。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表现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和岁时节令,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们在清明节春游踏青,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时人们登高览胜,赏菊饮酒,表达尊崇自然、思亲敬老之意,以畅秋志;“月到中秋偏皎洁”,中秋节时,人们赏月祭月,祈求团圆,体现崇拜天象、追求圆满的情感。可见节日的诞生是顺应自然的结果。同时,节日将人们从繁杂的工作中抽离,在欢快轻松的节日气氛中得到压力的缓解,实现自我情绪价值的调节,而利用节日探亲访友也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三)凝聚功能

节日是凝聚民族感情的重要典礼和仪式活动,节日文化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记忆的认同,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孕育了中国节日,使节日文化代代相传。春节时,人们祭祀守岁、辞旧迎新;端午时,人们龙舟竞渡、歌颂爱国;中秋时,人们饮酒赏月、合家团聚……这些都深刻体现着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亲情家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而建党节、青年节、国庆节这些纪念节日也无不强化着高度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人们看到老一辈共产党员为社会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可以说,节日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有力载体。饺子、龙舟、月饼也不再是简单的节日符号,而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象征,增强人们对节日乃至国家的认知,深化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四)导向功能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节日文化也因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意蕴方面的价值,引领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节日传递的核心思想、民族情感、文化表现和活动方式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行为,不同节日对人们的引导不同,但都让人们在潜意识中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无论是重视亲情孝道、爱党爱国,还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节日都用其充满温情与坚贞的内涵以不同的方式融进人们的生活,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观念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人们时刻牢记与遵守,如果违背其文化内涵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无形中对人产生教育作用。

三、利用节日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节日内涵,紧跟时代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们对于节日的看法和接受途径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难以注重节日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要发挥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注重对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将其文化内涵与时代潮流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融合,使之符合社会主旋律的要求,也符合大众审美及美好生活的需求。要让更多的文化学者、民俗专家等专业人士参与到节日文化内涵的研究中,对节日的起源、发展、内涵进行详细阐释和科普,让人们形成对节日文化价值理念的科学认知,认识节日文化所承载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主动参与节日文化的传播。

(二)创新节日形式,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以及发挥节日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以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引发人们对节日的兴趣。创新节日形式和内容,可以将节日宣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增加传播渠道和方式,利用信息时代人们热衷碎片化阅读的特点,针对重要节日的文化内涵、价值表达、民风民俗等,加强移动端报道力度,构建便于受众交流观点的互动平台,制作节日周边、场景动画等,提高媒体对节日文化传播的效能,拉近节日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倾听受众的声音和需求,以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和易于浏览、传播的形式,向大众展现节日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增进人们对节日文化的了解,让大众真切感受到我国节日文化的绚丽多彩,提高广大受众的浏览兴趣,激发其分享热情。

(三)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同主体必须通力合作,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加大对节日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在实践中贯彻节日教育,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使群众对节日文化有更系统的认识,以建立完整的价值体系。同时可以将节日宣传和环境建设相结合,把节日内涵融入社会环境,文化建筑、街道宣传栏等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还可以借助展览、演出等形式,通过多种途径为群众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节日的魅力。

四、结语

中国的节日文化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是具有熏陶、感召、引导等功能的教育载体,因此要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将之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新其传播、开展形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节日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节日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理念,引导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

猜你喜欢

内涵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活出精致内涵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挖掘习题的内涵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