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高职服务型基层党员教师建设研究*
2022-01-0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禤宝宝李广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禤宝宝,李广
一、高职院校创建服务型基层的目标要求
高职院校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与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相结合,与学校深化改革发展相结合,以科学发展新目标凝集力量,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形成以服务为宗旨,学习求发展、发展促服务的基层党组织。
二、高职院校基层党员教师提升服务意识因素分析
美国社会交换理论研究学者认为,社会交换是指个体期望从其他个体处获得实质收益或者个体已经获得实质收益所激励的自愿行为。因此,社会交换过程势必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被广泛熟知的原则有交换互惠原则。交换互惠及社会交换活动不可避免地或涉及利益(薪酬)及代价(职责)。党章赋予基层党组织管理职责,社会赋予基层党员教师管理(教学)权利,载体通常为工作岗位及编制。作为得到利益的一方,基层党组织及基层党员教师需要承担与薪酬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同时应积极主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三、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员教师建设创新实践途径
(一)重视思想建设,创新服务理念
高职院校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以重视党员思想建设为根本落脚点,从过去“党员规定做什么”向“党员愿意服务什么”新观念转变,实现这一思想转变的创新具体做法为: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党员理想信念,不仅积极为党员创造学习机会、学习条件和学习平台,而且要进一步丰富、创新教育模式,可开展最佳党日活动、微党课比赛、行走的党史课、与信仰对话等活动,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求达到深化党员角色意识、使命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效果。二是增强党员服务能力,通过为广大党员提供服务教职工、服务学生的实践机会来切实提高党员服务能力。三是增强激励服务功能,进一步积极健全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增加经费支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行政划拨经费等方式积极筹集资金全力支持党建活动,做到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激发党员“与校共进”,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打造理念先进、服务能力突出的队伍,是创建服务基层党组织的重点任务。加强服务型党组织队伍建设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专兼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要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是社会事业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设计研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借此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契机,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人才队伍,让他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服务群众工作的知识、制度和方法,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服务群众工作的理念,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做好群众工作的历史重任,以专业知识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成为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工作的新生力量。二是加强专兼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适当加强党建人才的配备,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兼职,会受到本职工作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受过系统党建教育培训。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引进专门人才,以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创新型、落实型”的党务工作者队伍为总体目标,在完善现有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选人标准,拓宽选拔渠道,明确专职党务人员的工作职责,避免其他事务的干扰,专心做好党务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兼职党务工作者的党务管理能力,要抓好党性观念教育和党建业务知识教育,坚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常规和专项的党务培训,切实解决少数党务工作者党性观念不强,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全面提高党务工作者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提高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三)创新党员制度建设,树立先锋榜样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需要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更在于为党员搭建操作性强、创新性高的活动载体。推进服务型党组织的创新工作,要在现有的活动载体上不断优化载体、创新方法,可以推行“网络化管理,结对式服务”等创新经验。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基层党支部等团队上的新形式、新举措,深入开展党员进社区、“先进带后进”帮扶薄弱党组织等工作,切实做到创新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等便民方式创新组织生活载体,既做到方便党员参与服务,又能拓宽服务大众的平台。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党员的教育和交流,利用网络快速便捷等特点,使其成为服务的新平台,如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社区等加强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进行党组织活动和思想交流分享。同时,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也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信息、远程教育网和社区公告栏等阵地,加强对党员参与服务工作的宣传,大力树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典型,打造示范品牌、总结推广经验,营造党员积极参与、群众热情支持的良好氛围,也利用现有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大群众对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力度。
(四)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服务落地
高职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保障在于建立一套以服务为导向的科学、实用、有效的党员服务工作机制。一是形成党支部结对服务机制。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可实施“红色引领、联动共建”计划,以党建带业务,互融互通,促进资源共享,深化校内党组织与校外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各级各类党组织共同发展。健全学校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联系联建机制,落实好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措施,提升联系服务的质量。二是建立党员先锋模范示范岗制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各种活动,围绕强组织、增活力的党组织活动主题,宣扬和激励学校广大党员在岗位创一流、争先进。在完成各种教学教育、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等工作指标,履行岗位职责等方面积极进取,为群众树立勤恳工作、无私服务的先进榜样。将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支部的先进事迹材料制作成宣传画册,号召广大党员、教职工向优秀人物学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形成强化支部、带动集体、辐射整个校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风气,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三是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推动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升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建立党员师生志愿服务队,展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开展服务工作,组织好党组织、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双微行动”(党组织承接民生微项目、党员认领群众微心愿)。以基层党组织为主渠道,把组织开展的送温暖、配资源、送服务等各类资源和服务落实到基层,让基层和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五)设定服务标准,优化服务评价
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评价标准,应以其服务对象即学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满意度为准,校企合作伙伴是否满意、社会认同度是否高等标准都应作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的依据,统一制定党员服务档案和党员服务反馈卡,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要接受党支部和服务对象的双重考核,例如,在学校公共区域设置党员信息栏公示栏,将党员的照片、姓名、职务、办公电话等基本信息公开,旨在全体党员强化身份意识,履行岗位职责,树立“有困难,找党员”等心系群众的服务意识和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要让党员自觉接受普通群众对其日常生活行为的监督。服务评价办法细化党员在服务中的考评标准,旨在把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服务的表现情况作为管理考核,培养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党员服务评价体系,提升党员的服务意识,督促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和提升技能的同时,尽心尽力地服务好群众。在服务标准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类别基层党组织的业务工作特点和性质,分别建立各部门基层党组织以及党员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赋值,做好信度和效度监测,确保评价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文论述的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高职服务型基层党员教师建设途径仍在探索阶段,在高职院校中加以推行验证的同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推进实践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服务机制,加强基层党员教师的教育和管理,认真学习和总结高职院校党建规律,不断推动高职院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