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承德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2022-01-0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范浩阳秦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范浩阳,秦征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作用和价值逐渐凸显,互联网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引擎,是推动基础教育进步、提升教学效率、变革教学方式、增强基础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利器”,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地位。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工作,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方面做出了有针对性的部署,其中的重要方面是充分发挥当前人工智能以及网络教育的优势,聚焦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特殊群体,更深入、全面地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构建出更高水平、更智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条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互联网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低洼地区流动,对推动农村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近年来,承德市各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河北省有关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件规定,把教育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强化保障,教师专业化、教育质量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在发展中逐步走向均衡。但由于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仍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偏弱,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学仪器配备尚不能完全达到省里标准,教育信息化工程尚未全面覆盖全市教学点,部分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还有较大差距,难以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师资结构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承德经济欠发达,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特岗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成长缓慢、人才流失严重,农村教师老龄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年轻教师缺乏,村小和教学点急需全科教师;三是课程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农村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不高,音、体、美、英等课程开设情况达不到国家标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金投入不足,正规师资和教材缺乏,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校园延时托管服务尚不能满足需求,已有托管服务形式单一,远不足以支撑课后延时服务丰富、有序、持久开展的要求。四是校园延时托管服务形式单一。大部分乡镇小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学生课后校内延时托管的需求明显,学校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内,学生们在校托管的内容大部分为静态托管,即学生在老师的看护下完成课后作业,少部分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兴趣类活动。学校在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工作中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师资短缺,二是内容短缺,三是资金短缺,即学校没有老师或是没有具备专业特长的老师能够承担起课后延时时间段的工作,没有丰富的延时服务内容支撑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没有充足的经费可以保证课后延时服务持久、高质量地开展,继续新的教育服务模式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本体内涵有效结合,不断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以多样化教学提供个性化教育,对缓解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实现承德地区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涉及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集中教育资源共享意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依据等内容,对于教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提出从资金、师资、政策等方面向欠发达地区教育进行倾斜,举措大多较为宏观,探讨在具体环境中利用信息化等相关手段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较少;在实践研究方面,省外研究大多围绕广西、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河北省相关实践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承德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研究更少,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从承德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出发,提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思路
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本质相结合,不断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实现多样化教学提供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探索缓解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真正实现承德地区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最先进的室联网终端教学系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课前指导备课、课中点评技巧、课后改进反思等“点对点”帮扶方法,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科学化、精准化、个性化与针对性的帮扶,为促进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二是合理运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多方力量,引领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弘扬良好的家教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专项培训,为农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培训,帮助家长们掌握更加科学、专业的教育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从而营造出积极、健康的家校协同育人环境,更好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教合一”的教育模式。三是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四点半课堂”,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即通过“室联网平台”具备的远程教学、并班教学、录播直播等功能,引入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在自愿、免费的原则下,面向学生开展历史、国学、艺术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们同样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即能有效解决目前课外学业负担问题,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
四、承德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持续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顶层设计。要及时把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趋势,认真梳理研究承德地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找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科学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城乡一体化问题。完善相关领域政策法规,加强资源共享制度保障,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增加教育资源共享所占考核工作的比重,有效推动相关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确保工作求实效、落实地,成立教育资源共享协作机构,政府牵头规划,属地学校和企业等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形成政企校三方定期沟通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要总体谋划,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资金投入力度,对于远散边穷地区加大扶植力度,优先运用互联网等高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城乡定点扶植的工作制度,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纳入帮扶工作的大框架中,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定点帮扶工作负责人也是教育资源共享工作责任人,切实增强相关单位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不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支撑要素建设。要强化“互联网+”背景下人才队伍培养,积极引进京津冀地区优质人才,充分利用属地高校和企业资源,必要时可与相关高校签订定向人才培训协议,增加人才输送能力。制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一方面加强“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技术人才培养,至少在乡一级单位配备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保证乡村教育一线遇到技术层面问题时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另一方面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新型考核指标和体系,对于参与相关工作的一线教师,合理分配工作量,减少非教学任务指派,保证其能够把精力放在课程设计、教学研究和能力素质提升上来,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逐步降低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上的比重,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供给,要做好引导服务工作,提升政策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与教育资源共享领域优质企业合作力度,对参与到相关工作中的企事业单位,在评优评先、政策扶植等方面予以倾斜,切实提高全员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主动性。
三是努力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云服务平台。在线部署教育资源共享联网云平台,为教育资源共享节点提供教师、学生室联网学习空间,可以提供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测试等课前课后的在线学习,提供通过手机进行室联网移动学习服务,实现课后延时托管服务持久、高质量开展,真正为师生减负。积极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单位室联网智慧培训平台,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有效保障,室联网智慧培训平台主要功能是开展面向教育资源共享节点的各类课程,可同时开展多个课程教学,由接入资源共享平台的单位根据自身教学课程安排选择加入进行并班学习,组织进行一校或多校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实现教育资源集约配置。在教育资源共享单位建设多功能室联网智慧教室,通过室联网加入“中小学教师培训”课堂、“四点半课堂”和“家长学校”课堂,在智慧教室组织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接受专家对课堂进行远程评课,提供课程教学指导,提升农村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家长家庭教育素养。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教师参与相关教育资源建设、参与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辅导和答疑等效果进行数据化分析,探索积分制评价方案,分析资源共享中的优势和短板,并将其作为教师未来职业发展考核的标准之一,有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