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经济学视角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2-01-01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毛江晖

区域治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学转型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毛江晖

我国资源型区域数量众多且涉及了较广的分布区域,然而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及资源开发间由于没有对平衡协调发展予以太多关注和重视的缘故,大部分区域都有生态环境受损严重、资源耗竭,且存在突出的社会矛盾问题,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生态经济学以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主,是化解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路径。在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机渗透生态经济学,从系统观点出发,结合系统演化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展开分析,能以全新的视角发展资源型区域经济,帮助资源型区域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共赢的成果。

一、生态经济学概述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机渗透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明确生态经济学基本发展情况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与经济系统关系的研究为主,侧重于对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探讨,强调经济与环保需要保持同步,抵制先发展后保护的策略。同时,关注生态环境动态平衡,通过一系列经济决策机制的引入,建立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以形成全新的经济形态为宗旨,确保通过生态经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便诞生了生态经济这一理念,且多年以来围绕该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且研究广度和深度日渐加强。纵观我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状况而言,是以系统配套的演进状态为主,在保护生态系统这一目的的基础上,着重关注经济发展,要求各个经济部门提高重视,倡导生态与发展同步推进的理念,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传统发展模式下,资源型区域经济基本都是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及过度依赖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的。“大量投入、生产、消费及废弃”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型区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一是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突出的矛盾,加工环节发展受阻。从低级至高级、由单一到多元,是产业结构必然经历的过程。但资源型区域多以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的产业结构为主。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中,传统农业等第一产业基础薄弱,而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存在畸高的比重,第三产业(高附加值及服务业等)发展滞缓,之所以会出现此类状况,基本是因为资源是资源型区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且是围绕资源展开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设计,该区域中时常能够发现“一油独大”等产业结构[2]。二是资源消耗高、利用不足。传统资源型区域发展模式中,因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的缘故,所以能源利用效率往往都不太高,且单位产值能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而言更高。三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开发利用矛盾凸显。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在资源型区域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如资源开采、加工业等,其生产中会有大量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产生,如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不仅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在污染处理中也会耗费一定的资金。

三、基于生态经济学视角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科学设计转型总体规划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涉及的时间相当漫长,而在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机融入生态经济学,需要从总体角度出发科学设计转型规划,具体而言,可从资源型产业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企业内部减物质化生产及区域内资源与非资源型产业副产品网络交换构建入手。按部就班地推进各层次的转型,而这一过程中,国家及地方层面政府的规划与协调指导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在规划生态工业园区时,通过产业发展与衔接环保等专项规划的密切衔接,使法规、政策与规划及环境间能够彰显一定的协调性,这样一来,就能将设立及建设生态工业园过程中不同地区及部门间的矛盾与冲突大幅减少[3]。同时,资源型区域中,政府部门需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为基础,并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设立专门负责总体规划的部门,专注于生态经济效率的提高,构建能为本地区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帮助的宏观体系。

(二)打造经济转型管理及推进机制

要想持续推进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与改变,政府部门监管与激励必不可少,且也需要构建并不断完善经济转型管理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要以本地区实际情况为根据构建现代产业组织体制,突出区域特色,如副产品及废弃物排放统计机制、筛选新兴与接续产业的机制、认证企业生产产品节能环保标志的机制、规划改造生态园区的机制、鼓励大中小型企业在园区进行产业集聚的机制等。二是以不同层次及规模的经济体需求的人才、资金、技术及资源等经济要素为根据,改革要素配置机制,将重大转型项目作为要素的主要倾斜目标。三是着重优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依托政府及市场双重配置机制与作用的发挥,促进转型速度的加快。

(三)创新资源结构优化升级机制

当前时代,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过度稀缺,为了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同时也要深入发掘人文资源等无形资源的作用,通过信息流、知识流的运用加以弥补,或是将物质流超越,促进资源软化和优化的实现。而在资源结构优化机制的创新中,一是要注重基础及职业教育培训的强化,推动社会整体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大信息网络普及力度、增大教育经费投资力度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积极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帮助公众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促成全民学习的局面。二是优化人才发现与培养机制[4]。资源型区域建设及发展中,往往会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且也从技术方面实现了相关科研机构的配套,夯实了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人才管理机制革新优化力度,在规范人才市场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环境,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并推行更多的人才优惠政策,将现有人才及技术保留下来,并大力引进外部人才、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扩充发展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基础力量。

(四)注重资源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

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引进吸收方式落后等,是普遍存在于我国资源型企业中的问题,而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型企业有必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逐步消化、吸收,同时结合创新手段推进自身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使产业技术水平、产品技术含量能够逐步提高。具体而言,企业应当提高绿色科技创新投资比重。绿色技术创新指的是基于环保知识和生产技术,在生产管理中渗透绿色观念,通过绿色工艺技术的大力引用,推进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5]。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中,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投资方面略显不足,而企业应当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加快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速度,深入研发使用情结材料、加速智能材料,生产初期活动中尽可能地选择无污染或低污染清洁材料,结合新工艺新技术促进物质能源消耗量的减少,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受到的压力。同时,在深度开发资源及再生利用技术中,进一步开发转化绿色技术体系,如清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生态链接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在改革技术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实现小型化、轻型化的生产水平。

(五)建立多样化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同样需要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具体而言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公众宣传教育力度,引领他们将传统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摒除,积极参与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由此推进适应环境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消费观的形成,使企业和产业乃至全社会中能够有物流和能量多层次交换网络的形成,指点资源型区域能够踏上正确的发展轨道[6]。二是彻底摒除旧观念障碍,为发展民间社团及组织营造优质的环境,结合相应的宣传工作,使公众个体能够进一步认知经济转型效果,同时赋予他们对企业生产行为、法律法规实施程度的监督权力。三是加大行业协会发展力度,引领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在经济转型中具备的维护行业之需及提供智力支持等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自然资源要素的基础上,所以资源开采及加工业为本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存在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尽管能短期内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也逐步恶化了生态环境,造成自然资源耗竭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成阻碍。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与经济系统关系的研究为主,侧重于对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探讨,强调经济与环保需要保持同步,抵制先发展后保护的策略。在以生态经济学为视角的前提下发展资源型区域经济,通过科学设计转型总体规划、打造经济转型管理及推进机制、创新资源结构优化升级机制、注重资源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及建立多样化公众参与机制等策略的实施,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促成共赢发展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资源型经济学转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强依赖资源型城市识别及转型升级对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简明经济学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