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分析
2022-01-01广州大学夏鹏
广州大学 夏鹏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高校应学习贯彻中央《意见》精神,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探索出一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由此可见,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
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新使命就必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具有锤炼品德、增长才智、强身健体、提升审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培育劳动精神就是为了激励大学生们勇于担当,以劳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的重要内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客观需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劳动史观。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无疑是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1]
(三)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劳动育人价值,提高劳动育人成效,这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提出的新要求。[2]
二、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忽视对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将劳动教育当作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很难有机会去体验劳动以及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缺乏抗拒力,对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还存有幻想,认为上过大学后不用再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产生了轻视劳动的错误思想。可见,对于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很有必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劳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当前,部分高校开展了一些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卫生清扫等相关劳动,但大都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及制度,没有建立起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只是注重抓学生的理论成绩,没有将理论课程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活动并社有开展起来,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劳动教育实践开展不够广泛
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当前,大多数高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经常举办实践活动,也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但劳动实践的种类比较单一,且不能广泛覆盖全体学生。
此外,部分高校未能很好地与社会、政府、企业、学生家庭等进行有效的合作,没有拓展出更多的劳动实践场所,从而不能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四)劳动教育保障力度有待加强
做好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高校、社会、政府等各方协同进行,共同发力、共同保障。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劳动工具、场地租赁等都是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常态化运行的必要条件。现在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还存在着劳动场地不足师资、经费和课时得不到保障,社会、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导致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成效不足。
(五)劳动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足
近年来,部分大学生由于极少参加体力劳动和实践活动,劳动观念非常淡薄,怕动脑筋、不愿参加劳动或劳动不出力,由于淡化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本原因还在于劳动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足。要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就必须要做好劳动教育的宣传和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工作,为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
三、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高校应将大学生的常规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开设劳动理论或劳动技能教育选修课程,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劳动教育实践等方式,讲好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故事,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此外,还可邀请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为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宣讲,发挥模范育人作用。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培育学生劳动精神,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二)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整体规划设计,成立劳动教育中心,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首先要在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基础上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高校可开设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及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积极开展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树立健康的就业观。此外,还应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原则上所有学生须在毕业前修满学分。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动手劳动、亲自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只有真正实践了,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高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好学生课内外时间,采取灵活多样形式,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生活劳动、校内集体劳动等劳动实践,同时与乡镇、街道、社区与工厂等基层单位合作,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性志愿劳动。家长要帮助学生要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并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家庭劳动;社会也要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实践、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提供资金、场地等必要保障[3]。
(四)加强劳动教育支撑保障力度
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离不开来自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持续的、稳定的支持和保障。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联合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拓展实践场所,例如地方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馆等,满足大学生各类劳动实践需求,此外,高校要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赋予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给予劳动教育课必要的师资、经费和课时保障,让劳动教育真正回归到高校课堂,从而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帮助高校更高效的开展劳动教育。
(五)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和引导
加强宣传和引导是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和社会各界应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社团活动、沙龙活动、文艺活动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劳动文化氛围,倡导劳动精神,宣传劳动模范,在校园和社会中形成一种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是网络的时代,高校和宣传部门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为劳动精神发声,注重舆论引导,为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4]。
四、结语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把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一切劳动成果,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