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中大气污染治理方法分析研究
2022-01-01武汉青云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陈永军刘思琴
武汉青云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陈永军,刘思琴
自2013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而形成大范围、长周期的雾霾现象、尾气污染等,给城市居民带来健康问题,同时也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阻碍。在城市环境保护工程中,大气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护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出行生活环境,对于推进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大气污染的相关基础概述
(一)大气污染概念界定
大气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对大气排放出高浓度的、有危害的物质,比如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尾气排放、煤炭燃烧等排放出的有害物质。当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规模超过了大气可承受范围内的自净能力,大气的质量就会随之下降,继而无法保护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被有害气体所破坏,最终反噬到人类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状况,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大气污染。
而很多人都会混淆雾霾和PM2.5的概念,认为雾霾说的就是PM2.5,其实不然,雾霾的构成成分之一确实是PM2.5,但并不等于雾霾就是PM2.5。PM2.5属于细颗粒微生物,是促进雾霾加重的物质,而雾霾的产生也能反向加剧PM2.5的浓度。当湿度较高时,雾霾吸附能力和容纳微颗粒物的空间会变强变大,从而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将空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转化生成PM2.5物质[1]。PM2.5主要是通过四个途径产生的,即机动车、燃煤、扬尘以及工业排放。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分析
大气污染主要会对自然与社会生态造成四个方面的危害:
1.危害人们生命健康
空气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当长期吸入有毒、害气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直接伤害。当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还会造成人们身体的急性污染中毒,还会加重人们的肺部疾病等,比如增加患呼吸道疾病乃至癌症的概率。
比如SO2(二氧化硫),长期会对人体造成呼吸道疾病、各类眼疾、肺水肿、影响视距;H2S(硫化氢),长期会对人体造成内分泌失调、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衰弱、消化系统损害等;氮氧化物会对人体造成肺部疾病、气管炎、支气管炎;粉尘会对幼儿造成尘肺、气喘病、慢性气管炎等[2]。
2.危害生物正常发育与生存
SO2、氟化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速率,从而造成植物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当浓度超标时,甚至会导致植物枯萎、死亡。对生物发育和抵抗力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大气污染物还会对动植物造成间接伤害,比如随着酸雨冲刷土地,会杀死地表的微生物,降低土壤肥力,使得植被生长条件被限制,严重时还会打破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状态[3]。
3.对气候条件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酸雨、片区暴雨、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太阳辐射降低等。大气污染还会影响臭氧层的净化大气与杀菌的功能,增强紫外线直射,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大气污染现如今已经成了全球性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的共同关注。
4.对建筑物产生腐蚀伤害
大气污染会对建筑物产生长期慢性腐蚀的伤害,大多建筑都是以钢筋、金属为主要材料,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大气中,会经受漫长而微弱的腐蚀,继而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4]。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问题研究
(一)大气污染防治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大气污染相关防治的法律文件和政策规定,比如《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O2相关治理法律文件、城市排污权交易制度等。但是各地方级政府并没有因地制宜出台与落实相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政策。比如像黑龙江省在落实工业污染源排放标准计划中,只是对火电、钢铁等常规工业产业进行了整体上的整治,抓大放小,而没有规范到小污染源的行业,并且大气污染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的法律和政策有些条例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所以导致很多企业钻法律的空子,而地方政府在惩治过程中也不免存在一些“人情交易”,从而使得法律政策监督与落实力度不足。而对于助益大气污染的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导致各方主体参与积极性降低[5]。
(二)协同治理意识不强,协同主体职责模糊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还是政府单体作战的模式,同时行政区划存在较大壁垒,单区域作战,并没有协同临近地方政府进行合作防治与学习研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社会各界参与度较低。另一方面因为地方政府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较小,导致社会各界对于政策法规的知晓度较低。另外政府与企业应当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主力和引导者,但是很多政府与企业职责划分模糊,比如有些部门的工作职能完全推卸给企业负责,而政府监督职能和协同职能却没有起到积极配合作用,所以导致大气污染治理又费时又费钱,还收不到较好的成效。
(三)政府投入不足,新能源市场开拓不全面
我国由于地广人多,气候条件复杂,所用能源各有不同,而煤炭和天然气依然是北方地区供暖的主要能源,天然气也会产生污染源,比如硫、氮物质,会造成大气污染、酸雨、粉尘污染等危害。还有火电厂、工业锅炉、炼焦等也多用煤炭,所以对于电力及其他能源供给方式上还存在普及不够、单一化的问题,从而限制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途径[6]。这也与我国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和补贴有一定关系,企业开发新能源应用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三、大气污染防治的优化对策探究
(一)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秉持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的治理思想,针对当地主要污染源的防治对原有法律政策的规定、奖惩等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法律的适用性和落地的效果。同时要对违法、激励行为进行合理界定,避免出现无效立法的情况。比如可以借鉴美国环保罚款的经验,对当地违法企业起到威慑作用。同时还应当对积极参与监督的社会组织、公众、防治达标的企业及时给予奖励,制定合理的奖励标准,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强化环境监察部门的监督考核机制,避免出现“在其位不谋其事”“以权谋私”“无权可用”等乱象,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监察职能制定详细的政绩考核规定,建立第一责任人问责制度,从而推进法律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增强协同治理的意识,明确协同治理的权责
各级地方政府应避免“单打独斗”,因为大气污染具有地域性、区域性的特征,要想提高治理的效率,就必须要协同作战,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统一治理规划。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简政放权,以政府为媒介,建立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社会组织间、公众间的协同关系。以区域性地方政府间协同治理的联合委员会治理方式以及横向政府部门间的协同治理方式,来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能源应用普及等规划[7]。比如集中整治污染违规的中小企业,将污染企业生产基地迁至郊区下游、下风带位置。同时明确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职责,分别建立明晰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职责评价体系,让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各尽其责,加快资源的整合,提高协同治理的效率。
(三)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展新能源市场范围
政府应当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推动开发新型处理技术,比如开发新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引入国外先进的热解法、颗粒燃烧法等垃圾处理技术,来减轻大气污染的程度。同时还应当推广清洁能源的市场应用,比如加大热电厂、供热站等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来改进旧能源的运作方式,比如选择集中供热来取代分散供热,采用热电联产、地热能供暖等,从而逐步取代污染较大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质排放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气污染的病灶主要来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无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因此离不开对行业生态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调整。我国通过产业促进消费结构的改变与升级,来间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比如大力支持脱硫、脱尘、脱硝等新型环保产业的发展,逐步取代一些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同时还号召人们绿色出行,引导城市居民多乘坐BRT、地铁、高铁等环保交通工具。另外还需调整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使用比例,转为多样化新能源消费结构,比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也被称为可再生资源,可促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