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业务实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2-01-01广州华立学院安明明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陶泽邦广州华立学院宁晚枚
文 /广州华立学院 安明明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陶泽邦 广州华立学院 宁晚枚
一、课程简介
进出口业务实操课程是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之一,英语专业及经济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该门课程对培养学生国际贸易活动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以实验室教学软件为平台,通过教师“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与练习”,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有助于非国贸专业学生拓宽就业范围,有助于国贸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目的
国际贸易活动是促进改革开放活动、“一带一路”政策落实、促进国家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教育、医疗、政治等领域合作的有效途径。进出口业务实操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有助于学生提升民族自信、民族认同、国家归属感。
进出口业务实操课程以实验室实操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以模拟实践的方式,完成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以模拟贸易成交量为主要考核方式,应更多融入职业道德、贸易使命、贸易规则等科学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贸易准则下,守住贸易人的底线,真正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可持续的国际贸易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树立学生科学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以当代中国社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支撑、同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为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提供正确价值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必备的文化支撑。[1]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自信,对于学生认同社会、认同当下,摒弃幻想主义,促进学生热爱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精气神,课程思政教学是学习的助推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进行“思想+专业课程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态度理论包含:认知、情感、行为;社会认知理论包含:主体、行为、环境。[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态度进阶程度,将思政内容与教学过程通过素材选择、教学方式、模拟场景等形式,结合专业课程知识,促进学生从主体到行为、环境的认识,通过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科学行动。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素养
1.人类共同发展思维培养
“一带一路”政策、中非合作历史、中拉互动关系等政策、行动,无不体现了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将互相尊重、守望相助、合作共赢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如《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无不体现了中国对地区经济发展、军事稳定、政治合作等内容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能力的同时,亦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活动的态度,本着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双赢互惠的理念,才能摒弃缺乏诚信、贪图金钱而忘记道德底线的行为。尊重他国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基础上,实现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与共同富裕。作为未来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学生,应担负起经济强国、经济稳国的责任,为国家政治关系稳定做出健康、科学、积极的经济活动贡献。
2.可持续发展思维培养
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同样认为天与人、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的万物处在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中,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统一体:人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主宰自然;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把人性与天性看成统一整体,由人性知天性。[3]
尊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当代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对未来资源的保护。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从业者,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尤其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国际基础设施建设、跨国企业投资等活动,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才会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3.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培养
学生在选择本专业时,有部分学生对职业概念并不明确,仅从喜欢、偏爱的角度选择就读专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并未对专业未来职业作出规划,更无从谈到职业道德与理想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素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将一定程度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与向往,对行业中健康的榜样人物予以肯定,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谋划作出参考。同时,对未来学生自身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何为有所为、何为有所不为,做出示范性的传授,使学生对自我约束、自我定位、自我成长逐渐有明晰的规划。
(三)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墨家、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纵横家等众多思想家提出了诸多治国与治世之道,在社会实践中大放异彩,开放包容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四海一家”“君子和而不同”等著名观点[4],是中国开放包容思想的传承与内涵。
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5]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教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应积极培养学生开放包容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理念,将其融入到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
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紧跟与时俱进的时代,开放包容处理国际事务及活动。将中国国情与国际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对比,选择适合中国道路的思政素材。将优秀的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国际交流活动作为思政案例,将中华儿女的脊梁精神与国际活动相接轨,结合多领域的典型案例,巧妙地选择恰当章节,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身临其境感,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增强学生制度自信、民族自信及文化自信
1.制度自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民主集中制的治国制度,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民众的信仰转变为信自己、信国家、信党。从“两弹一星”、红旗渠建设、三峡工程、抗疫工程、扶贫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等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得知,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摆脱贫困奔小康,提升了国家基础设施、医疗、国防、航天等多领域的硬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因此,增强制度自信,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基石。
2.民族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下,扳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功抗击侵略。中国人的骨血里流淌着不屈不挠、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封锁,我们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制造、医疗、科技、通讯、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中华民族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有能力在废墟上重新建立新世界。我们需要将民族的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相信,新的接班人有能力传承并发扬民族的精神,坚毅的新生代就是祖国的未来。
3.文化自信
文化是动词,中国文化是五千多年的积累,是时代长河下不断更新的内容;文化是名词,是文化积累到当下,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风俗、公序良俗、科技文化、医疗军事、农业文明等内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广泛。
习近平文化遗产观,从理论逻辑来看,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创造性运用;从实践基础来看,源于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思考;从价值导向来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从世界意义来看,有助于加强文明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6]增强文化自信,是学习亦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与内涵,需要在新生代中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信,是延续并丰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学习要有信仰、要有力量。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去学习、如何创造性地学习,为文化的延续提供源泉和动力。
(五)增强历史责任感
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古代丝绸之路促进全球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带动全人类文明的进步。纵观我国历史贸易,中国的丝绸、陶瓷、造纸等商品远销海外,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商人秉持公平交易、互动有无、和平贸易的态度,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活动。
历史的发展已说明,国家经济的强大是社会安定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与其他国家互动、减少误会与偏见的重要途径。当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职业人,是与他国沟通的桥梁,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卫士。历史证明,从事进出口业务活动,是担负祖国经济强国的重要力量,学生应担负起国家经济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三、进出口业务实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方法探索
(一)“互联网+课程思政”
当前的实验室课程,多以“实验室软件+互联网资源+课程教学课件”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才能够实现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也会使案例能够与时俱进。
学习通、慕课等资源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来源,同时也方便教师布置课前教学任务及课程思政任务。课程中,可以通过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穿插、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及思政素材的探索欲、求知欲。课堂解答及思政素材阅读量可以通过线上资源实现数据统计。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通聊天窗口私信教师,减少学生因害羞不敢提问导致的沟通不及时的现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普及带来的优质教学媒介,教师应运用好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职能作用。
(二)“课程案例+课程思政”
课程案例为专业课程教学导入案例、章节小阅读材料,多以结合行业典型事件,围绕章节知识所展开,目的是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爱好及关注。
课程思政是结合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业优秀人物代表、历史重要事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以及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伟人治国理政思想等内容,融入时代精神及经济发展特征等因素,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教学讲解。
课程案例与课程思政不是互相独立的,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等角度,进行“课程案例+课程思政案例”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贴切关联。
在案例与思政素材融入教学过程中,彼此的关系应是紧密的,不应是像油与水互不相融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钻研案例素材,恰当、巧妙地应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三)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1.产学研融合教学模式
产学研融合教学模式,将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项目研究、专业知识运用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能力,是较好的实践途径。选择恰当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将赋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升个人能力自信、对社会的接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鼓励参与展会、大型会议
学校在疫情之下,鼓励学生参与线上会展或直播;也可以在无疫情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展会、参与大型会议及比赛(例如:达沃斯论坛志愿者活动、体育赛事志愿者活动等),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表达自己;鼓励学生接触行业有影响力的会议、论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将对学生价值观的真正落地、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四、需突破的难点
(一)思政素材的整理
课程思政素材的整理需要教师队伍的共同积累,对专业知识历史发展、中国行业进程发展、人文社会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唯物辩证法的运用等案例性素材进行整理,通过教师及教研团队的研讨、筛选、定位专业知识点等工作,实现思政素材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中。因此,需要教师团队、教研室的共同努力。
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课程安排,因此,在统一思政课程研究上,会出现时间安排分歧,或各做各的现象。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应发挥领导人作用,做好阶段性计划,为课程思政积累工作的落实做好铺垫。
(二)授课模式
1.授课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调整好工作态度,戒骄戒躁、因材施教,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现有效互动。教师积极、欢快、包容的教学态度,将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教师的授课方式是课堂的太阳,若教师能点亮自己的情绪,学生将如沐春风般享受课堂气氛。
2.授课质量
课程思政素材需要长期积累,教师授课质量也需要时间的成长。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及研讨的方式,实现互相学习、研讨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也可以通过场景模拟、教学比赛的方式实现跨专业教师队伍研讨;通过学生学习通问答、反馈,课程评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授课质量的意见,从而改进教学。
五、结语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核心价值观认知、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深入学习党的思想,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因此,教师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不能脱离实际,应与时俱进,通过生动、形象的课程案例与课程思政案例,更好地讲述专业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增强进出口业务实操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