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写景物
2022-01-01执教安徽省歙县桂林中心学校张剑平
◇执教/安徽省歙县桂林中心学校 张剑平
◇点评/安徽省歙县行知小学 朱建华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展开想象化静为动”的写景状物方法,并展开想象,应用“化静为动”来写景物。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品赏精彩悟其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练习了有动有静写景状物的方法,请同学们看看《燕子》一文中的这一段话,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出示)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生1:微风吹拂柳条,小燕子飞来是动态描写;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是静态描写。
生2:不对,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也是动态描写。
生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没有动啊,不是动态描写。
生2:他们“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赶集”“聚拢”不是动态吗?
生1:那仅仅是作者的想象,可这些景物是静态的呀!
师:细雨、小燕子赶来,是动态描写,大家没有争议。青草、绿叶和鲜花,本身是静止的,但是,由于作者展开了想象——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赶集”“聚拢来”是动态了,这种本来是静态的景物,由于赋予作者的想象与情感,写出了动态,这种写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化静为动。
【点评:引用学过的课文中的语句,结合刚刚学过的动静结合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发讨论、争议,在“愤悱”的状态中,引出学习内容,自然,简明,有效!】
生:哦,老师,你今天早上让我们背诵的朱自清的《春》里面就有许多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法。
【点评:课前,学生背诵了具有“化静为动”写法的经典作品朱自清《春》的精彩片段。张教师的课堂真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师:你真聪明,就请同学们说说《春》里面哪些语句是化静为动的。(出示)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生1:生长着的小草本来是静态的,作者却说“从土里钻出来”,这儿就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生2:小草在微风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么玩闹着,更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生3:野花开在那儿,本来就是静止的,可是,作者却说“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我读着,就感到野花很顽皮,简直就是淘气不消停的孩子,在玩,在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可见,我们都知道了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法,我们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1:这样写语言很美,给人丰富的想象。比如刚才杜昕妍说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简直是在比赛,多热闹!
生2:是的,那野花,满地都是,不停地眨眼睛,多像调皮的孩子!
【点评: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化静为动,紧接着就交流背诵的经典语段中“化静为动”的语句,这样顺势而学,学生情趣高涨。】
师:朱自清这么写,我们读了感到小草啊,野花啊,都像是小孩子了,要知道,小孩子是充满朝气的,最具活力的,这样化静为动,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学们,其实,我们学习的写景课文中,也有许多这种化静为动写法的句子,你们能找出来分析一下吗?(生翻课本)
生1:《乡下人家》中有一句:“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竹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生2:巴金《鸟的天堂》中的这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绿叶在颤动,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生3:这句不是吧?我们都说这里是静态描写,后面写鸟的活动才是动态,这课文是动静搭配的经典课文。(学生争论)
师:看来,同学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看啊,这一句是将静态的榕树的每一片树叶想象成一个新生命在颤动,是化静为动的写法,这与我们上课时说是静态描写不矛盾,因为整体上是静态描写,这样化静为动的写法,把榕树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在我们眼前,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生4:我课外摘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这句话也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朱自清先生却说是“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就把月光的动态写出来了,感觉月光洒在叶子上和花上,很柔很美,太迷人啦。
【点评:自己去寻找课文中化静为动写法的语句,并引发争论,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中,理解就会更深一层。】
师(竖起大拇指):看来你是真懂了化静为动的写法了,也真读懂了朱自清先生的这句精彩的话了。同学们,其实啊,你们在写景状物的时候,也有采用了化静为动写法的句子,不信,你们找一找。
(生翻作文本)
生1:老师,我这一句是吧:风停了,大街像用毛巾洗过脸一样,变得很干净。
师:嗯,想象不错,“大街洗脸”化静为动。
生2:枫树全都红了,像一团团火,在燃烧着,把我们的心都燃烧起来了,很热很热。
师:静态的枫叶红红的,你比喻成火在燃烧,动起来了,化静为动,写出了枫叶的红艳之美。
生3:我作文中也有一句,老师在边上写了一个“妙”字:西干山的披云亭,高高地立在山顶,就像是一只老鹰,展翅在“绿云”之中……
生4(抢着说):老师给你批注的“妙”,就妙在你展开想象,化静为动,把披云亭比作老鹰,展翅在山顶。
【点评:寻找自己习作中化静为动写法的语句,在交流之中,不仅感受写法及其好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这种写法并不难,我们已经写过了。这为后面引导他们化静为动写语句,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板块:提笔习作用其法
师:看来,你们还真了解了老师的那个“妙”字的含义,也真懂了“化静为动”的写法了,如果老师让你们“化静为动”来写景,你们会吗?
生:会。
师:你们说说,该怎么来写呢?
生:要化静为动,当然要让静止的景物动起来。
师:嗯,很好,让静态景物动起来。(板书:静态→动态)
生:要化静为动,我认为首先必须展开想象,不然就写不出来。
师:对,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生:我们可以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就容易化静为动,这样写才生动形象。
师:这是很好的方法,我们欣赏的许多化动为静的语句,都是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的。同学们再看看我们刚才交流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板书: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就是采用拟人的方法化静为动的。
生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也是拟人来写的。
生3:刚才郑甜甜读出来的那一句,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把披云亭比喻成展翅的老鹰来化静为动的。
生(着急):老师,让我们写一写化静为动语句吧。
【点评:“你们说说,该怎么来写呢?”张老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在具体语句的感悟中,引导他们总结方法:展开想象,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这方法就如种子,在学生的心田滋长出冲动:老师,让我们写一写化静为动的语句吧。】
师:我们现在就应王宁的要求,采用化静为动的方法,自由写一个句子,内容不限。大家有信心写好吗?
生:有!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写好了,我们交流交流。
生1:麦叶又细又长,又柔又嫩,它们吮吸着晶莹的雨露,争先恐后地生长,好像在比谁长得高,长得快。
生2:吴红蕾采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麦苗的生长,在比谁长得高,长得快,化静为动,生动有趣。
生3:一走进方佳慧家的庭院,你就会看见栽着一颗万年松的盆景,那万年松的一根枝条独自向外伸展着,就像伸出的长长的手臂,迎接每一位来客:欢迎您,请进!
生4:她家真有这盆景,我那次去也看见了,也有这感觉。
师:看来,方佳慧热情好客,汪群蕾善于观察,写出了让别人产生共鸣的语句,了不起!
生4:爬山虎的叶子,一片连着一片,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彼此相拥着,一起向上爬去。
师:看来,同学们写化静为动的语句是小菜一碟了。我们加一点难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纷纷):有什么不敢的。
师:好,我们来写化静为动的片段,既然是片段,就不是一句了,要我给内容吗?
(生有要的,有不要的,议论纷纷)
师:这样,我提供两个内容,一是走进秋天的果园,一是夏夜的星空。这两个内容可以选一个来写,当然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写出你们精彩的片段吧!
(生写)
【点评:给定内容,就框死了学生;不给内容,漫无边际,有的学生又不知写什么。张老师提供给他们熟悉的内容:秋季的果园和夏夜星空,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
师:大家都已经写好了,读出来大家欣赏欣赏。
走进果园,哈,一派热闹的景象,苹果树上的苹果,似乎很怕羞,面对来来往往的人,都红了脸;柿子是怕别人撞着,提着一只只小灯笼在提醒人们;橘子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石榴咧开了嘴,露出了牙齿笑着;梨子都从包着的纸袋中,探出头来:“闷死我了,我该透透气了。”
生:张锦国展开想象将秋天果园热闹的景象,描写了出来,苹果羞红脸,柿子提着灯笼,橘子互相挤着,石榴咧嘴笑着,梨子探出头,它们都动起来了,真好。
夏天夜晚的天空,真够迷人的。是谁,穿着蓝色的衣服,划着月儿这只小船?划得这么轻,这么慢,让人感觉不到月儿在前行。星星们都在忙着自己的活儿,你瞧,银河边那一颗星星,想睡觉了,就是扯不动身边的云被子,独自眨巴着眼睛打着盹儿;还有北边的那七颗星星,排成了一个勺子,舀着什么新鲜的汤汁要给谁喝呢?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
生:王思晴把夏夜的星空写得真美,划月亮船,牛郎星织女星隔河相望,这都一般,但是,把北斗七星想象成勺子盛汤,就有些新鲜有趣,化静为动,多妙!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化静为动写景物的方法,都写了优美的语句和精彩的片段,课后修改修改,誊到作文本上,下课。
【总评】
“化静为动”的习作技巧,该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
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习得方法
我们知道,运用技巧,往往会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这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能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的传授与操练,而应该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张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让学生在多层次的语言环境交流中,习得方法。先是由《燕子》的语句导入,在学生的争议中引出“化静为动”,初步感知;紧接着顺势交流早上刚刚背诵的朱自清《春》的经典语段,进一步理解;这还不够,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相关语句深入体会,更妙的是“同学们,其实啊,你们在写景状物的时候,也有采用了化静为动写法的句子,不信,你们找一找。”这样,在老师安排的经典语段、课文语句以及学生自己写的句子等不同语言环境中,学生们通过多次交流体会到了化静为动的含义及其妙处。
二、习作引导呈现梯度性
张老师在主持实施省级课题《小学生习作梯度性训练体系的实践与探究》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他的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习作训练的循序渐进。第一板块的“悟其法”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燕子》的语句初步感知→《春》的顺势交流→寻找课文语句分析→读出自己写的句子,梯度性很明显,这是为第二板块“写其法”一步步打基础。在“写其法”中,张老师更是一步一个脚印,先让学生在具体语句中悟得方法,这一点,张老师做得很好,怪不得课堂上学生主动提出来要写;紧接着,张老师让学生写一个句子交流,这对学生来说,很简单;交流之后,再写片段,这样子,张老师搭建梯子,并从旁指引着,学生就一步一梯攀向习作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