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2022-01-01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毛婧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维权高校学生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毛婧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其掌握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都包含在其中。一个国家公民的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无不与国民法治意识的薄弱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实现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国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因此,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国民法治意识的培育。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储备力量,法律素养的培养是必要且任重而道远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不容乐观,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如何有效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缺乏系统学习和主动学习意识,现有知识不足以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为了解高校学生维权意识方面的情况,笔者对宜昌市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93份,参与到调查中的男生为57人,占到调查比例的61.3%,女生为36人,占比为38.7%。调查内容从自身权益维护和法律基础知识两个维度进行。

第一部分《消费中你会维权吗》,第一题:你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吗?完全不了解的占25.2%,知道但不知晓具体内容的占70.4%,只有4.4%的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了解较多。在第二题:消费后你会索要发票吗?经常索要发票的只占9.8%,从未索要的竟然占到58%。第三题:你在网上购物发现所购货物版本与网上描述不符时,你会要求退换吗?有73.5%的同学表示会要求退换。在另外一题中:在大学期间你遭遇过消费权利被侵害的事件吗?你有选择维权吗?42.3%的同学选择了有,但没选择维权。这表明高校学生对与自己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相关法律了解程度偏低,在权利遭受侵害后对自身权利的保护意识很很弱。只有对维权渠道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且在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时,大多数同学才会去争取自身利益,但在与自己切身利益联系不那么紧密时,对维权渠道不太了解时,绝大多数同学选择放弃自己的权益。

第二部分:《你了解劳动法吗?》73%的同学表示只了解一点点。在回答“兼职时您曾想过签订劳动合同吗?”一题时,有30.85%的同学是没有想过的,有49.35%的被调查者只是想过,但没有实施,只有19.8%的被调查者是成功实施的。在回答“就职前你会认真与用人单位讨论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吗?”72.33%的人表示会与用人单位认真讨论工作时间、内容及报酬。在回答“打完暑假工后,单位拖欠工资,你会运用法律途径索要自己的劳动所得吗?”有37.03%的同学表示会向老师或者家长求助。在回答假期工作过程中受工伤,你会如何处理时,有91.21%的人表示会请求用人单位赔偿,只有7.69%会自认倒霉。这表明同学们在就职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还是很淡薄的,对一些涉及劳动报酬这样一些很直接的问题时,同学们还是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但要对一些不那么直接的问题时,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维权的意识就不是很强烈了。

第三部分:《你知道维权的渠道吗?》在这一部分的调查中,68%的同学选择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自己不知道明确的维权渠道和方式。这表明我们的学生的个人维权行为还不够成熟,依然处于被动状态,不懂有效地保护自我。

(二)法律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第四部分内容中,笔者设计了有关我国宪法及法治建设理论的相关问题,本章第一题:“你了解我国宪法吗?”,有57.4%的同学选择了不是很了解。第二题:“你觉得《宪法》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吗?”,有27.2%的同学选择感觉没什么关系。第三题: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吗?有73.2%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这一章节的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基础法律意识淡薄,对《宪法》这样的根本大法知之甚少,对我国法治理论建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些基础法律知识应有初步的了解,只有其了解关于法治建设的基本内容,知晓法治化建设的方向,才能有信心共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法律课程设置单一,课程覆盖率低

高校法律类课程以思政课为主,其中涉及法律类的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大多为课堂理论讲解,多年来固化的上课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无法触及学生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只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因此课程的设立并不能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法、知法、懂法的氛围和环境。使得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接触过法律类课程,但课程对其法律素养的提升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二)家庭法制教育缺失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将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的教育以及艺术兴趣的培养,法制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几乎处于缺失状态。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众多起青少年暴力刑事案件,无不都有家庭法律教育缺失的原因,家长们几乎把教育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孩子的升学问题上,而几乎不会对孩子进行一些基础法制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让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偏低。

(三)社会普法宣传力度不够

自1986年我国开展普法工作以来,我国的法律宣传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法律宣传工作取得的成效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普法宣传效果有待提升。一是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很多机关、单位的普法宣传仅停留拉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等,效果甚微。没有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手段,宣传方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二是普法重点不突出,应该将对青少年的法律宣传工作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在青少年中形成知法、懂法、敬法的新风尚。

三、高校提升在校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

(一)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加大法律类课程设置

高校人才培养要从注重专业素质向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进行转变,一是要在注重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法律类等基础学科的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设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法律课程,例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宪法》的讲授。二是每年定期在学校举行类似于“法律周”的专题活动,在专题活动开展期间对国内热点的法律问题进行,组织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健全学校法制环境,提高学生法律信仰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学生成长接触最密切的生活环境,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会对学生走入社会后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在校期间学生受到同学的欺凌或老师的侵害,其权利都无法得到保护,这势必会学生对法律的不信任。因此学校要在不断完善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做到对于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特别是在涉及学生和老师矛盾的处理上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秉公处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性,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对法律的信仰。

(三)丰富法律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

以学校法律社团为单位,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法律类公益活动,正确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类法律活动,让他们知晓权利受到侵犯后正确的维权途径,增加自我保护能力,并把活动中的见闻及心得发表在相关公众号上,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法律类知识进行传播,增强其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邀请名家进校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邀请社会名家进校园,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关理论进行宣讲,让广大高校学生知晓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之路深刻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通过对法治化建设理论的深入学习,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信心,在高校营造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相关链接

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是指法律知识,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三是用法能力。

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

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

三是用法能力,即个人将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内化后运用在生活实践中行为的体现。

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行法律条文中关于法律规则的知识;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理知识。我们所常常提及的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这是法律素养的客观方面。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维权高校学生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维权去哪里?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