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治理模式的探讨*

2022-01-01苏州大学朱颖康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科教师队伍共同体

苏州大学 朱颖康

一、目前常见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特点概述

其实从很早之前开始,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就十分关注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建立包括教研组集体备课,以老带新的学徒制,基于专业的教研小组、基于兴趣的学习小组等形式的组织,倡导教师们或自愿或在半强制的要求下,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成就的职业生涯发展机制。这些体系概括来说其有以下特点:

(一)以关注被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为首要任务

毫无疑问,“立德树人”是任何高校的根本目标和核心宗旨,因此“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以专业和学科作为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出发点,组织专业和学科接近或一致的教师们一起,面向该专业或学科的学生需求,以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以开展专业教育为主要目标,进行日常课程教育研究、教育教改研究、专业学科纵深研究等。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相关教师快速形成本对于专业、学科的基本认知,在专业精深方面提供较大的支撑和帮助,为受教育者提供具有较高质量和深度的教育服务,因此其成为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形式。

(二)以追求教师的全面成长发展为最高目标

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更加关注教师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并以此为目标开展了立足教师职业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级各类培训,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全面提升教师能力。一方面改革传统的职业能力培训短、平、快的特点,通过系统化、模块化组合,侧重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学礼仪与魅力的提升,重点提升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完善自身发展规划,努力做好自身发展与学院发展相互促进,全面提升教师科研、教学等各项能力。在这一目标下,一线学校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以“强基础、重特色、补短板”为导向,组织了跨学科、跨专业,同时吸纳教育教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单位,力图培养出以“一专多能、一岗多能”为表现的全面成长型教师。从长远来看,这一主导思想的确可以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服务,也能给予教师队伍在专注于自身专业学科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个体综合素养也得到不断提升,是目前关注度较高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形式。

(三)项目化运行与周期性管理相结合,运行机制较为规范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大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明确了建设思想素质硬、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有了政策的推动和经费的支持,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得以落地,通过多年来的积累、巩固和提高,目前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已经基本由自发型和传统师徒型,向专家型、团队型、专业型转变,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教师发展共同体对教师队伍本身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以及较为立体化和闭环式的建设,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普遍接受和适应了社会对于教育工作的较高要求,助力实现了无数家庭对下一代成长成才的美好希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对当前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反思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从学校到社会,从国家到地方,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都非常关注,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在政策制定、资助实施、法规监督等各方面不断完善,但现行的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概念的泛化,以及随之带来的实践的偏差。“共同体”一词源于社会学领域,是一种围绕人的核心意识,强调内部成员的集体感、归属感及认同感,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协作关系而构成的有机组织形式。由此不难发现,最初的共同体概念强调的是参与主体之间共同的目标、价值观、认同感。那么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也必然是基于这一群体成长发展的,将有共同理念的人组织起来的团体。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共同体”的概念被泛化了,其中既有概念十分模糊的“教师成长社区”,又有诸如“教师发展社团”等。这导致了原本十分强调共同价值导向的概念,逐渐成了一种能在任何涉及教师素养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出镜的“流行语言”。而概念泛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偏差。

(2)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顶层设计的模糊,以及随之产生的底层实施的异化。归根到底,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就是“促进相关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使教师静心钻研,切实提升水平”。以此为出发点的教育管理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让每一个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参与主体都要知晓和认可,之后才是支撑层和实施层的分工落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限地扩展“教师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了常态甚至是某种“创新”,其结果就是将原本只对“教师静心钻研,切实提升水平”提供支撑的各种制度和机制职能不断扩大,要求不断丰富和提高,教研、教改、教辅、思政、后勤、家校联络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师发展共同体各有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在执行层面的“各吹各号、各唱各调”。

(3)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开放灵活,与教育行政管理的封闭强制产生的矛盾。从共同体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发和自愿一定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内部成员需要建设一种平等、协作的环境,需要营造包容意见的合作氛围,需要树立涵盖了个体需求的组织共同目标,需要共同体内部成员以情感为纽带“自助助人”和“分享组织领导权”。而这样的环境要求又与教育行政部门始终坚持的制度化清晰、权责统一的体系相违背。前者容易因缺乏制约和规则的保障而变得混乱和失控,而后者又会因为过于强调管制而丧失了组织原本的生机和活力,因为制度本身的行政规制性、导向性和固定化的特点,必然导致实际操作中会以僵化的措施解决僵化的矛盾。尽管教育管理部门的制度保障在共同体建立之初能够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然而主要依靠强制服从关系的力量而罔顾教师内心和现实发展的需求,将会使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流于形式,最终演变为“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套路把式”。

三、关于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从管理到治理”模式的探讨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要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中提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现阶段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给出了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

(一)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闭环体系”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以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群体的行为特征、思维偏好、基本情况等信息进行拓扑、分析,发现教师们日常学习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是那些受制于自身局限,一时难以避免和缓解的问题,应做到提前预判、及时介入、精准施策。这样就能及时以问题为导向,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闭环机制”。

(二)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治理模式”的构建

首先,明确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核心目标,是直接以学生创新创业结果为导向,还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却并不强求学生一定要以“创业创新”为导向;其次,明确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参与主体,除了在高校中实际在一线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还应把校内从事日常辅助工作的职员纳入其中,此外校外导师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多方共同参与协作才能实现整个共同体的发展成长。

(三)“从管理到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念创新

“管理”往往注重自上而下的执行,但现代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被教育者本身也是教育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治理”恰恰强调了这一点,它强调只有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因此运用治理理论开展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用对话代替管制,用讨论代替命令,才能实现整个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教师队伍共同体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爱的共同体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