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2022-01-01西华师范大学冯查查周静秋黄雨馨

区域治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水城县少数民族民族

西华师范大学 冯查查,周静秋,黄雨馨

2015年10月26-2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共享发展”的概念,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作为贫困县之一,在国家扶贫方针和本省“三变”政策的指导下,首先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其次坚持“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形成全方位脱贫合力。

一、水城县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纵观整个脱贫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脱贫的案例都是以当地特色文化或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支柱,辅以更多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以十八洞村为例,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下,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苗绣加工、特色乡村游等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贵州省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水城县除汉族外,有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回族、仡佬族等24个少数民族。那么在异地扶贫搬迁这一阶段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其中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该不该打破少数民族原本的生态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和财富双向发展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少数民族至今保留有民族语言、民族服饰刺绣、民族节日文化等诸多灿烂的民族文化。学习一门语言或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融入其交流环境。大部分中国人学不好英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英语的语言交流环境,那么对于一个民族的语言来说,环境的改变也意味着这种语言与普通话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易地搬迁过后,如果邻居都是非同种族别的住户,没有本民族语言交流的环境,会使本民族语言文化逐步走向衰落。1986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开始增设双语教育。普通话的普及在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少数民族语言走向衰落,更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用普通话交流,在普通话全面普及的大趋势下,学校的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也只是杯水车薪。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复杂性较强,绝大多数没有书面记载,靠的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且即使在同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语言也具有差异性,这也加大了民族语言传承的难度。

服饰方面,现今许多民族服饰及配饰可通过工业化进行生产,只不过依然不能完全替代原生态手工作品,不同地区有不同标志,针法可能不同,搭配也具有主观性。经过两种不同制作过程的服饰,体现的其实是工业品和艺术品之间的差别。

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最原始的象征,不仅是族人精神文化的纽带,也是彰显民族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在节日方面展现的居多,如果民族节日消失,那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习俗也将不复存在。就如同中华民族没有春节,那便不会有春联、拜年、压岁红包之类的衍生文化具体表现,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的岂止一角。人们总以为将各种风土人情、地域特征、民俗习惯记录下来,文化就会一直存在,只要不按下删除键就会一直被封存在各种存储设备里。可是我们忽略了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文化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中、是以人类为载体发展的,如果失去载体,文化就无法进行传播与交流、传承与延续、创新与发展,即使它仍以影视作品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但从文化本质这一角度来说,它也已经死亡。

二、水城县少数民族搬迁情况及解决措施

通过对多个异地扶贫搬迁小区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如今的扶贫搬迁模式不会让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反而对其发展有一定的阻碍,那么怎样在人际关系淡薄的社会大环境下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就成了大问题。大家都知道西江千户苗寨,为什么是千户,因为仅仅一户没有影响力,不能形成“群体效应”。相关扶贫工作者考虑到个体原因,将搬迁居民分到不同的单元楼层,邻居相见不相识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个局面下如何能“留住”少数民族文化的土壤?在不违背脱贫政策的前提下,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保留住少数民族文化土壤是重中之重。

(一)搬迁前做好区域规划

搬迁负责人在可调控范围内应尽量做到同民族在一个区域,这样不仅减少了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还有利于促进邻里关系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既能圆满完成扶贫搬迁的工作,又能得到更有价值的发展。当然,这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其他各部门相互配合,对于有特殊情况的住户,需要耐心走访,了解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不可发生言语或肢体摩擦,急功冒进不可取,应留出更大的讨论空间,

(二)搬迁时保留具有文化传承性的建筑

对于拆毁建筑而言,可以在前期做好评估,尽量保留原生态环境,无论是吊脚楼还是青苔满布的木瓦房,都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和住户自身情感的保留;对于搬迁地的建设应在政策要求的范围内为少数民族住户提供更符合其文化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场域。由于搬迁地的基础设施都是“城市化”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搬迁居民的城市化水平,但这并不能完全符合少数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扶贫居住地应该在城市化的同时保留其民族性,承认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从而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饱满的挖掘和发展。

(三)搬迁后提高居民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定期举行相关活动,或者在节日期间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通过观察走访我们了解到,搬迁后居民活动种类较少,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在前期规划不科学,后期建设需要耗费更大的成本。同时因为政府扶贫工作任务多,因此在进行易地搬迁时难以平衡住户生存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并举,可以积极开发与少数民族有关的项目,设置关于民族文化、技艺的专门学校,引导他们进行学习,他们既不用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学习知识,又能凭自身的优势取得生存资料,同时还使得文化得以延续发展。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未来

“十四五”期间提出了的后续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一是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常态化扶贫工作转移,巩固脱贫成果,开展常态化扶贫工作,防止新增贫困人口和返贫;二是工作范式由完成统一标准向提升脱贫质量转移,和乡村振兴做好衔接。三是工作愿景由脱贫向步入小康转换,统筹衔接巩固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目标,突出由脱贫走向致富的效率和质量。2020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必不可少,弘扬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壮大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实现物质脱贫到文化脱贫。

猜你喜欢

水城县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