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推动学校工作品牌化建设

2022-01-01

科学咨询 2021年39期
关键词:校园学校建设

闭 斌

(广西博白县中学 广西玉林 537600)

一、校园品牌相关概念

(一)校园工作品牌化

突出校园工作品牌化建设是引入市场经济概念,使得教育过程与服务产品生产过程相一致和协调。以品牌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引申含义,突出以教学重点、师生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教师—学校—课程—校风等一体化建设,形成品牌凝聚力和校园文化名片。

(二)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概念大于校园文化,强调学校在长期的发展和稳定持续的培养人才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价值标准、习惯和学校传统。学校文化既受社会、政治、国家的文化影响,又可以反映社会主流精神,对于人才引进、培养、输出起到促进意义。

(三)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突出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到课程、实践、学校文化建设多方面多环节。体现德育工作的感染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生命观、发展观,让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学校中、在成长中变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二、高中学校工作建设的问题

(一)精神文化表达缺乏特色

现阶段各高中学校的文化表述表现出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通常用德、情、自强、团结等词语进行集中反映,缺乏有学校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使得学生在此种文化表达中难以获得精准化的精神滋养和引导,校训、口号变得空无实质,落实困难,知行相脱离。

(二)学校建设工作缺乏科学性

在复杂的系统的学校建设工作中,大部分学校追求整体的一致性,而缺少了对细节概念或各阶段的有效分析。仅凭校领导或管理者的直觉下决定,而非从调研和数据中分析问题。在落实建设工作中突出工作的实践性,缺少前期的理论性分析。对工作进行评价时只注重结果性表述,缺乏过程性描述。综合导致学校建设工作科学性、系统性丢失。

(三)有形的积极文化建设不足

彰显文化特色的校内建筑、标语、口号、文化长廊,甚至校服、校徽等外在的有形的文化载体建设不够充分,缺乏特色,没有励志性、醒目性和突出性,不能实现对学校历史、现状、发展未来的反映,有形和无形文化的交融和一致性不充分。

(四)学校工作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

各高中院校所拟定的学校工作建设目标突出了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知识、人文素养全面、综合素质引导帮助价值。但在实际进行人才培养时更重视跟随大时代或社会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重点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身体素养,导致学校工作建设目标无法落到实处,更缺乏有效数据反馈来分析工作建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高中学校工作品牌化的建设层次

(一)明确校园工作建设的总体纲要和目标

首先,应当确定校园工作建设的总纲领和方向。从理念文化、制度、环境、课程活动等4方面分析主旨。同时,确定理念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可以结合现阶段国内外教育创新的发展态势和地区发展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提炼总结出适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理念。并以校训的方式张贴在校园之内,定期或不定期地用校训为主题设计组织实践活动、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和学习。

(二)用文化定义学校工作

理念文化到文化实施政策和文化落实方法的推进,其本质是将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力量落到实处,变得可看可触摸可操作,使得学生、教师都成为学校文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设者。通过文化形成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互动的纽带,打造良好的积极的学校氛围和学校环境。学校还可以以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为导向,制定管理政策、学生行为规范、教师行为指导意见,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工作和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各角落各细节,实现教育向教育生态的转变[1]。

(三)以文化为框架建设生态型学校工作

通过文化所打造的工作框架实现了此框架之内生态型学校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推进。在生态学观念带动下,促进文化的交流融通,培养校园品牌。在学校为主体的大环境之下,带动学校各发展要素、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形成从具体形象、表现事物到提炼总结,到涵养升华和文化渗透的目标。

四、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推动学校工作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

由于学校建设工作涉及方面较多,而教育通常被作为核心部分,导致学校工作的整体推进效率较低,影响到立德树人观念和工作的有效融合。所以应当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学校工作和办事效率:其一,布置具有激励意义、挑战意义并可以被操作完成的工作任务。如利用主题活动布置校园文化长廊、艺术长廊,激发学生参与到学校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性。其二,在各专业课程中融入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培养相关联的教育内容,实现潜移默化中的深度影响,带动整体建设效率的提高。其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发展空间和发展时间。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各自对于校训或行为规范的学习、理解、消化和实施,不在短时间内促进其完成某项任务。其四,校园管理者要严格落实校内制度的奖惩条例。从提升学校公信力的角度出发,带动制度的有效落实,在校园内形成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的意识和观念。其五,通过大数据调研和分析做决策,而非依靠个人的主观臆断。提高学校建设工作、制度条例等的实用性。

(二)建立学校、学生的命运共同体

学校和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学生对学校文化、学校历史、学校传承的认同、融入、参与,共生共长[2]。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已觉醒出自我意识,对于集体文化或集体生活表现出更强烈的排斥感,在此心理因素的干扰下,出现了扰乱校园秩序,不服从管理的现象。所以通过共生观念的引入,让学生、教师、学校在共同工作生活的环境内互相帮助,荣辱与共,建立集体氛围感和参与感,可以转变学生所认为的师生对立观念,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以此带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或特征的改变。

(三)以学习为纽带推进工作进展

学习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最有力推手,以学习为中心实现校园工作和校园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转变教师的工作观念。让教师学习着向同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培养其同理心和尊重感,带动校园积极、互助、关怀、友爱环境的培养。并让教师为学生树立行为楷模,让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和感受。第二,突出校园内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氛围。将单打独斗变为集体学习和集体成长,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和集体生活意识。第三,在校园内形成定期培训、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让教师提高自我成长意识,提高学校的专业性和专业涵养。以专业能力说服学生、说服被管理者、说服竞争者。第四,转变校园工作建设理念,从过于注重社会评价或市场经济模式转型,从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吸引更优质生源、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转变为专注学术研究,提高办学能力,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观念。第五,学校管理者、各年级教研组长等要参与到学校建设的基层工作中。让学生可以在校园内随时见到管理者的身影,增加校园管理的亲切感,摆脱学校“上位者”的意识。第六,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对话和自我管理,发现自己的学习短板,找到自己的学习期待。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总结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期待和愿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第七,有效落实教育的公平化。通过配置教学资源、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机会、对少数群体或特殊群体一视同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第八,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交流机会和学习支持。由于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智力水平、性格因素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也呈现差异性,学校应当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期望基础之上,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帮助其全面成长、健康成长,体会到教育公平的理念。第九,实现跨学科教育和专科教学相结合。在各学科教育中融入德育观念和德育教材,并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形成立体教学氛围,学生可以不间断地受到德育熏陶和德育培养。

(四)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对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而言,积极舒适的学校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业压力,树立健康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3]。所以学校在推进学校建设工作时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认可教师和学生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德育成果、体育成果、社会实践成果等。并通过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第二,学校各成员主体,如校园管理者、行政工作人员、教师、学生之间都形成开放、包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和氛围,乐于提供帮助、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学校应当制定健全的校园管理政策,维护安全的校园环境。如安全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强大有力的校园安全应对措施等,让学生、教师都能够在校园氛围内感觉到安全放松,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第四,以引导性建议代替严厉性批评。无论教师、学生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关怀,在受到关爱时个人的积极情绪会感染到他人的情绪,进而形成整体的情绪氛围。乐观友爱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能够造就积极向上、充满同理心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学会理解、爱护和帮助,感受到了被尊重、被支持。

五、结束语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推进高中学校的校园建设,打造有校园特色、有文化底蕴、有教育实力的品牌名片是学校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和长期的指导方针。各中学校应坚持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教育建设、物质建设等多方面,分批次落实学校建设的指导纲要,实现对学校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展,根本性解决现代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猜你喜欢

校园学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