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探论

2022-01-01邓妙慈

科学咨询 2021年39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思政课程

邓妙慈

(五邑大学文学院 广东江门 52902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以来,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更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程承担,而如今高校所有课程都在秉持教书育人之准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一条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合、协同共进的道路。本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主要担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深感该课程涵纳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道德元素,也能深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度,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若能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思政建设

作为工作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高校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是课程教学中的重头戏。如果说贯彻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那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打破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语言隔阂与文化疏离,而两者的结合或许会为两大难点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文学创作的直观性、形象性与审美性无疑会增加课程思政实践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而在课程思政建设导向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无疑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当代情境中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教化意义,从而使学生明白古今道德准则之变化,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古代道德准则哪些可以古为今用,而哪些准则又该与时俱进。接下来笔者从课程思政的背景来解读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当代学生所具有的教育意义。

(一)家国情怀的弘扬

爱国保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概莫能外。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此相关的主题教学不胜枚举,而这部分内容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道德认同。

笔者主要担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元明清段教学,而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也最见士大夫之血性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也在中国文学长廊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作品。遑论抗清志士与守节遗民如陈子龙《秋日杂感》诗、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诗、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文等枕戈泣血的剖白,即便是变节贰臣如钱谦益、吴伟业等人的作品中亦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与失节之愧。当然,封建臣节观早已不适用于当今时代,但对国家之赤胆忠心与誓死捍卫,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不渝至死靡它,却是古今中外恒久不变的人性辉光。所以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对封建臣节观进行辨析思考,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他们去学习古代士文化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的真正要义,人只有具备了对家国天下的担当精神,才能成为一名站立的人。

(二)悲悯观念的强调

这是一个崇尚强者的时代,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多是在培养学生如何成为强者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但是如何面对弱者却是很多大学生及至毕业后也未能参详明白的课题,这其实缘于他们缺失了悲悯教育这非常重要的一课。而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则无疑能为他们补上这重要的一课。

这种悲悯教育首先要教会他们同情弱者,或积极为弱势群体发声,或对弱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对古代士人之悲天悯人、关注民生的可贵品格加以强调。今天言路畅通、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自然与古代社会不同,但是古代士人关注社会、悲天悯人并为改善民生积极建言献策的品格则永远不应该被遗忘。如吴嘉纪书写清初广大盐民遭遇的《临场歌》诗、龚鼎孳反映清初万安人民境遇的《万安夜泊歌》诗,乃至元代关汉卿书写底层女性勇敢自救之《救风尘》杂剧,他们所写不仅仅是为了揭露批判,也是为了引起关注并提出疗救之方,这种社会责任感其实正源于他们悲天悯人之观念。

(三)自尊意识的培养

若说家国情怀、悲悯观念是向外发散的情感需求的话,那么自尊意识则更注重于向内探求。人的自尊看似是发自人性理所当然的,但笔者这里所说的自尊意识是在经历特殊境遇或重大考验时还能保持自尊自爱的表现,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而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亟须培养的重要素质。

比如讲授关汉卿《窦娥冤》时,学生多数注意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但更要提醒学生注意,驱动窦娥与张驴儿展开斗争的正是那份自尊自爱、要自证清白的初心,而这也是《窦娥冤》超越其蓝本“东海孝妇”,成为文学经典之重要原因所在。虽然两个故事的主人公之悲惨遭遇都让人动容,但经过关汉卿妙笔改写的作品,则把孝妇“求生而不能”的困境改为了窦娥“可求生而不为”的自主选择。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儒林堕落的书写中,体会读书人“文行出处”之重要性,尽管古代社会的“出处”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读书人应有底线持守,维持人之尊严与骄傲,却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丢弃的可贵品质。

(四)男女平等观念的输送

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这造成了无数女性的悲剧,而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往往会对女性的困境进行反思,甚至提倡女性有限度的反抗,这种反思与反抗当然达不到今天所倡言的男女平等的高度,但毕竟是其时最为宝贵的思想火种,这类作品很多是男性写下的。而寥若晨星的女性作品,则让人更深切地看到女性处境的同时,也更能让人看到女性才华之辉光。所以借助这一类的主题学习,有助于让学生感知到今天幸福平等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对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差异抱持更为宽容的态度。

比如在讲授元杂剧《西厢记》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从唐传奇《莺莺传》发展到杂剧《西厢记》经历了哪些重要变化,要驳斥《莺莺传》将女性物化的落后观念。又比如在讲授明传奇《牡丹亭》,要引导学生从看似荒唐的“一梦而亡”的情节背后看出古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古代的有识之士为改变女性困境做出过何种努力。又比如讲授《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情节时,引申到古代女子由于“内言不出于梱”[2]的观念之束缚,往往有“焚稿”之举,故今日留存下来的古代女性作家的作品远远少于男性作家。此外,讲授堪与李清照媲美的清代女词人徐灿、顾太清、吴藻、吕碧城的作品,更让人看见古代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过人才华。

(五)热爱自然之态度的导引

若说前四点探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这里探讨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点常常容易被人忽略,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应该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学生经过这方面的引导,收获的也不仅是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还有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安顿自身的能力。

晚明小品中的山水游记可以说是最能呈现自然美的文学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钟惺《浣花溪记》、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张岱《湖心亭看雪》,都是于写景纪游中写出了自然之大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审美中得到德性的熏陶,胜过万千生硬说教。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之主要途径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而又不生牵强突兀之感,那必然要求教师寻找一条能完美结合二者的教学途径,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教师可以依据思政元素的差异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行分模块教学

依据前述,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家国情怀”“悲悯观念”“自尊意识”“男女平等观念”“热爱自然的态度”等几大模块,将相同主题的作品纳入同一模块的教学中,这样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也有利于巩固加深他们的印象。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还可以从这些模块方向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写成读书笔记,在深细阅读与尝试表达的过程中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前预习、课堂讨论与教师讲解的有机结合

教师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作品所传达出来人生观、价值观与当今社会有何相通之处,并在正式开讲前让大家各抒己见,让大家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让大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初步的审视与修正。接着教师再以相关问题为导向,在讲授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学审美与思政教育相融的情境中,当此之时再让他们返观他们最初的见解,他们的收获想必比教师满堂灌所带来的更为丰富。比如,讲解《西游记》时,在揭示作品所反映的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个性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比如,讲解《水浒传》,在肯定其所宣扬的以道自任、仗义疏财的忠义品格之时,也要对某些过于血腥暴力的惩恶方式及其对女性的妖魔化处理进行批判反思。

(三)适当开展课外实践,以巩固课堂思政建设之成果

比如可以在班级或年级内部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就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有关思政元素的某一论题展开辩论。比如:如何看待古人的君国一体的“家国情怀”?古代士人所看重的“文行出处”在今天这个职业选择多元化的时代还有没有价值意义?借宝玉之口宣扬“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的《红楼梦》,对女性的真实态度是如何的?诸如此类,都是值得深思的。又如可以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之余,能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辽阔广博中,加深对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三、结束语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原本由思政课程承担,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实则要求在高校的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程中也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正如某些学者所言,课程思政具有“内容的间接性”“实施的隐蔽性”“范围的广泛性”三大特征[3]。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无疑极大扩充了人们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而言是发展自身的机遇,也对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突破原有认知与教学方式形成了新的挑战。本人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以上经验。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仍很漫长,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课程思政”应当是个常说常新的理念,它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宝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深化认识。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