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服饰的现状分析
2022-01-01包心怡
包心怡,贾 双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1 乡村振兴
我国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此矛盾在乡村中是较为明显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状态,即不平衡的发展与需求仍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因而,乡村振兴旨在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大的问题。
在解决城乡经济差距之中,要发展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凸显,文化在民族中血脉相传,在人民生活中是精神家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传统服饰概述
传统服饰是指在过去地域环境或时代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服饰,因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形成的传统服饰各异。传统服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华夏时期。服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宝贵财富。
3 传统服饰的分类
传统的汉族服饰有两种基本的制作形态,这两种形制可以分为上衣下裳制、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于黄帝时期就存在了,这种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腰系带,下系芾。汉服传统服饰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体现了中国作为“衣冠上国”的身份象征。
我国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服饰,在古代,发展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代,每个时代的服饰都极具时代特色,例如早起华夏传统冠服制的确立,后世在大体沿袭的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进行改制,适应时代发展。而宋代时期服饰趋于保守,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传统服饰在这种文化下变得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的鲜艳。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等,经济发展迅速,传统服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后,让人们深埋了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得以显现。除此之外,我国有56 个民族,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拥有自己民族不同的传统服饰。
4 浙江乡村传统服饰调研
本研究以浙江省畲族的传统服饰为例。
畲族,分布在浙江的丽水、温州、金华3 个市级地区的十多个县,其中人群数量以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和福建福州、三明等地聚集为主,其中福建省位居畲族人口数量首位。
畲族男性与女性的服饰形态与当地汉人大体相同,但闽南和浙江这两个地方的畲族服饰还存在一定的民族特色。闽南省畲族家庭的妇女服饰民族色彩鲜明,闽浙两地人口也相对集中,聚集生活。在此地域,婚姻状态也纷呈异彩。畲族当地的劳动妇女制作服饰品用作自己社会生活中使用,服装图案的设计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自己的想法而选择,无需按市场审美。制作技法多样,但主要还是以挑中带绣、织绣结合为重点。在生活实践中,服装图案的民族艺术特色更多地与服装融合。图案在装饰作用下还起到了表达含义的作用,表达的手法大致可归纳为谐音、寓意和符号3 种。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浙江省畲族的传统服饰,在畲族传统服饰体系中,已婚妇女梳椎髻,戴头饰,未婚少女则无特殊饰物;男子梳椎髻或戴斗笠,在鞋履上都赤足或草鞋。木屐或绑腿。其中女子穿上衣、围腰、宽腰带、蔽膝或不蔽膝的裙;男子穿短衫、长衫、宽腰带、下裤。男女的服饰上差距不大。
畲族传统服饰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在社会经济、政治变化下而随之变迁。在“向山民劝改装束,与众一律”的告示声明下,畲族妇女禁止戴笠。在国民党政府“强行同化”下,畲族服饰逐渐与汉族服饰融合,由传统的繁重、式样陈旧以及颜色单调,逐渐发展为现代的日常传统服饰。
在上述系列大背景下,畲族传统服饰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对旧的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体现了时代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传统服饰的不断进步,民族文化与意识在与时俱进。
5 浙江乡村传统服饰现状分析
初期,成衣市场的崛起,潮牌元素流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传统服饰无法适应日益更新的需求,至今在思想观念上几近淡化,且不断跟随社会发展步伐融入大众化。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和选料方面没能推陈出新,缝纫队伍得不到专业培训,老工艺、老产品难以得到新时代青年的认可和接受。同时,在布料质地、色调方面仍然固守以前的几个品种,难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1]。大众在紧跟潮流资讯,追求时代潮流,因而传统服饰的穿着人数大大减少。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纺织工艺日渐工业化,印花图案流行、机器制织织物的高效、快时尚信息流通,使得“效率”制作盛行[2]。人们改向追求服装款式,对服装所承载的内涵追求日渐消淡。相比较传统服饰工艺复杂,为此,许多人丢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且当前新生代对于传统服饰的保护意识不足,使得传统服饰的传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传统服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低,新生代更愿意进城打工赚钱,从而导致匮乏人才及后继培养。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乡村民俗盛行。“自给自足”的经营思想,使得传统服饰仅面向乡村内部。后期,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传统服饰类大众接受度增加。市场需求拓宽,因此更应该大范围发扬传统服饰。
在决策上,乡村率先改变传统观念下的经验主义,不断创新传统服饰的制作方式,在传承中发展,将服饰作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点。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加大了对传统服饰的扶持力度,例如在丽水景宁地区成立了专项畲族的文化研究会,保护、传承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民族手工技艺,传统服饰的制作方法所需的传统手工工艺得到重视,给畲族服饰的生产增添了系统化的产业链。全面发展乡村型集体产业,让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传承中得到发展。此举既在传承传统服饰、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预防了劳动力外流和乡村“空壳化”[3]。
6 结语
传统服饰的发展与继承适应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实施与发展中顺应了当今的时代趋势,让历史长河中的产物在经济发展中得以改良和完善。乡村振兴助力传统服饰的发展和传承,延续了传统服饰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扬优秀的传统,撕掉大众对于传统服饰的刻板“陈旧古板”的标签,在创新发展中获得新生。传统服饰制作方式下的服装,其中蕴含着服饰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包含了传统服装制作者的精神情感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