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俞秀松与中国革命”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01-01

青年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党党史革命

赵 文

2021年10月26日,第三届“俞秀松与中国革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团校举行。本届研讨会旨在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俞秀松烈士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会议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团校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上海团校俞秀松研究中心、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承办。共青团上海市委挂职副书记,上海团校党委书记、校长戴冰作研讨会开幕致辞;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作开幕讲话。上海团校副校长、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会长张恽主持开幕式。

戴冰同志在开幕致辞中介绍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明年是建团100周年,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向光辉历史、伟大精神和先锋力量的致敬。作为团属政治院校,上海团校在今年先后成立上海共青团俞秀松研究中心,落成以展示建党建团早期先锋人物精神为内核的先驱广场,矗立起信仰之环和俞秀松烈士塑像,举办“新时代高水平团校建设”全国性主题校庆论坛。面向未来,上海团校将继续深化围绕俞秀松和建党建团青年先锋革命事迹,阐释好宣传好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团青干部和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忻平同志在开幕讲话中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伟大建党过程之中,俞秀松是建党先驱中的重要一员,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在包括俞秀松在内的伟大建党先驱们的身上。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源。全面研究建党先驱主导的建党过程,可以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伟大建党过程的一致性特征,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建党历程中孕育的红色基因和血脉根基。党的诞生地上海是建党先驱们进行伟大斗争的理想之地,是俞秀松烈士曾经生活过、奋战过的地方。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

研讨会上,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胡献忠,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沈建中,同济大学原文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名誉会长唐培吉等作主旨报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担任主持。上海团校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文、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陈红娟、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主持专题研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敏主持大会总结。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丁晓强作大会总结。来自浙江、江西、河北、湖北、新疆、辽宁、重庆、江苏、黑龙江、上海等省市数十位党史专家学者通过线下和线上形式参加会议,围绕“俞秀松与伟大建党精神”“俞秀松的革命实践及其精神”“学习弘扬俞秀松的革命精神”等专题开展研讨交流,形成了积极成果。

一、俞秀松与伟大建党精神

唐培吉认为,俞秀松的革命精神同伟大建党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化。从俞秀松一生的革命历程来看,他的革命精神中有救国救民的精神,有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信仰的精神,有参加革命勇往直前的精神,还有坚持斗争的精神,以及克服种种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他提议应该对俞秀松烈士在中国共产党党史或者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一个客观、公正、概括性的定论或者评价,应当认定俞秀松烈士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蓉认为,俞秀松的革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高度吻合的,他的40年短暂人生有20年是和党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需要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理论基础、阶级基础,俞秀松在这些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早年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后来受外来思想的影响接受无政府主义,再到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段思想发展是和许多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一致的。他在上海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深入厚生铁厂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成为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后来,他担任赴莫斯科留学生支部书记,参加共产国际大会,架起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桥梁,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建党和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新疆工作期间担任反帝救国会秘书长、新疆学院校长等职,为动员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战,为党培养革命干部和党的统战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充分体现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而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时与国内一些冒牌共产党组织的斗争,与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则体现了俞秀松所具有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沈建中结合俞秀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对俞秀松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数革命先烈,以生命和热血践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使建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俞秀松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指出,俞秀松的一生践行了伟大建党精神,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就是要从中吸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徐光寿表示,俞秀松的精神世界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一致的。结合历史事实,他分析指出,俞秀松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亲身参加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的创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40年短暂的人生当中,他不仅有建党建团的革命实践,而且以毕生来坚守理想、坚定信仰,践行了伟大建党精神。他从俞秀松的言论和行动两个方面,总结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俞秀松身上的体现。第一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俞秀松早年辗转多地,最终落脚上海,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推动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成为党的最早5名党员之一和青年团的首任书记,成功地完成了一段重要人生历练,实现了思想的升华。在国外担任《工人之路》副主编时,发表了许多宣传中国革命和马列主义的文章。在新疆工作时,他提出以民族实际、马列主义为内容的教育思想,在新疆埋下了马列主义的革命火种。第二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俞秀松年少时就胸怀大志,立志报国为民。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后,无论在何地何种情况下,他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坚定执行党的命令,不忘革命初心,践行使命担当。第三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浙江一师,他领导了杭州的五四爱国运动,组织了浙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游行。在新疆和在苏联受审期间,即便深陷囹圄,他仍初心不改,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展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在1921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三大上,他和张太雷一起与冒牌共产党人姚作宾等进行了坚决斗争,表现出对党的赤胆忠诚,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徐光寿认为俞秀松还践行了伟大抗战精神,在异国他乡展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赵坤副教授着重分析了俞秀松的革命斗争精神。她认为,俞秀松的斗争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斗争精神直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他在救亡图存中投身伟大革命斗争,在参与建党建团中练就政治慧眼、提升斗争能力。在苏俄留学深造期间,他辨别政治是非,讲求斗争艺术。在新疆工作的岁月里,他保持政治定力,坚持斗争策略。她指出,俞秀松是一个为信仰而献身的烈士,在其坎坷的一生中展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二、俞秀松的革命实践及其精神

章百家说,俞秀松是早期中共党史人物中一个很典型的人物。像俞秀松、张太雷这样的革命先烈,他们的成长具有一些共性特点。研究这些早期党史人物一定要把历史背景和他们为什么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心路历程、实践历程结合起来。他认为,早期党史人物都具有救国救民的愿望,同时受到当时中外思想碰撞的影响,在经过艰难的革命实践探索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吸引了俞秀松这些早期党史人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需要改造中国社会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为一种比较激进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被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二是他们要争取民族独立。五四前后传到中国的各种思想学说中,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三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强调组织强有力的革命政党。这一点得到俞秀松等革命先驱的肯定和认同,这是他们在经历过无政府主义道路的失败后才认识到的。

胡献忠认为,研究早期党史人物尤其是一些英年早逝的人物,由于史料比较少,挖掘新史料困难,研究上存在难度,容易造成重复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的深度上进一步加强,在研究的方法上进一步创新。早期党史人物研究及青运史研究应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即研究党史人物要把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历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政治选择。他以俞秀松为例指出,俞秀松作为一个党史人物有三重身份。首先,他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青团的重要创建人,这是他的政治身份。其次,他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中国青年,这是他的社会身份。他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出反应和思考,最终进行了政治选择。最后,我们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顾研究俞秀松,纪念的是他的精神,这是他文化层面或者价值意义上的身份。俞秀松的三重身份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政治身份是核心点,再放大就是社会身份,再进一步放大就是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

张太雷的外孙冯海龙将军在发言中指出,张太雷和俞秀松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创建时期的亲密战友,他们为党的创建、为团的创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首先,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两人共同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在共产国际最高会议上的亮相,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成立。在这个会上,经过他们英勇的斗争,冒充中国无产阶级代表的江亢虎等人被驱逐,共产国际承认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的无产阶级。随后,两人又参加了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长篇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革命运动、中国共青团建设等情况。他们在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摇旗呐喊,为共产国际了解中国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青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他们把列宁的有关理论带到中国来。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其次,他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共青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俞秀松在上海创建青年团,张太雷在天津创建青年团。两人还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恢复和整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团的一大的召开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团的一大上一同被选为第一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执委会委员。他们是团的一大到三大的青年团执委会委员,为青年团的建设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最后他呼吁,史学界应当加强俞秀松和张太雷等早期党史人物之间关系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邵雍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回顾总结了俞秀松光辉的一生及其革命精神。他指出,俞秀松是五四运动时期杭州的学生运动领袖。1920年,他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担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的书记,并指导各地进行建团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历程中,他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1921年春,俞秀松肩负联系外国语学社学员去苏俄留学与参加青年共产国际二大的双重使命,离开上海赴莫斯科。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期间,他与张太雷多次上书抗争,捍卫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中的唯一合法地位。1926年6月,莫斯科中山大学党组织对俞秀松在校各方面的表现作出了全面肯定的组织结论。1937年12月,在新疆工作的俞秀松遭到诬陷被捕,1939年2月在莫斯科被冤杀。俞秀松身上体现出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抱负以及高度的政治觉悟、埋头苦干的精神,他确实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实践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杰出代表。

杭州师范大学梁柏台法律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陈煜忠在发言中比较分析了俞秀松和梁柏台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经历。他说,俞秀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梁柏台是第一部红色宪法的起草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第一任司法部部长、检察长,是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先驱。两位革命家是同年出生的绍兴籍英杰,两人是浙江一师的同学,俞秀松是梁柏台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的介绍人。比较他们两人的一生经历和革命贡献,有助于了解革命家之间的情谊以及绍兴籍革命家群体的形成缘由和特点,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的领导人、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懈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浓烈的家国情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坚强党性,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伟大担当。

中共唐山市路北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高金山指出,俞秀松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参与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他向共产国际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共产国际中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作斗争,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中国革命家。他在张太雷领导下,在苏俄安排外国语学社学生的生活,参与中俄红色交通线建立,为巩固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者,是落实列宁东方战略之近东、中东、远东计划的贡献者。俞秀松与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革命家,他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展现出优秀的革命精神和气质。他的一生是革命家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党校副教授袁士祥分析了俞秀松与从外国语学社走出来的李启汉、汪寿华、罗亦农等几位著名工人运动领袖的关系。他认为,俞秀松参与创办外国语学社为培养党的工运干部作出了积极贡献。俞秀松和几位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在新渔阳里时期是师生关系,到苏俄进修后是同事关系,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先后合作,坚持斗争,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选择英勇斗争、奉献牺牲。由于有了他们和许许多多革命志士的努力和牺牲,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他指出,干部教育非常重要,上海外国语学社可以说是百年党史上办得最为成功的干部学校。他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国语学社校风和学风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弘扬俞秀松的革命精神。

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会员黄旭在发言中对俞秀松1922年前参与建党、建团的人生旅途和心路历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俞秀松少年立志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从在五四运动的大浪淘沙中情愿做“举世唾骂”的革命家,到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和青年团创建,彰显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师王利亚介绍了俞秀松在苏联远东地区的革命经历。1933年初至1935年,俞秀松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担任中文报纸《工人之路》副主编。这份报纸于1922年开办,1938年停办,其间从半月刊发展为周刊及双日刊(四大版),最高印数达到7000份,共出版了1千多期,总字数超过2500万字,是迄今发现的办报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由中国共产党人参与主编的在海外发行的中文报刊。俞秀松在这份报纸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和中国革命的情况。此外,在远东工作期间,俞秀松还承担过华人列宁学校的教科书编写等工作。他认为,这些新发现的史料史实有助于加深和拓展对俞秀松革命实践的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张伟论述了俞秀松对于新疆民族团结事业的贡献。俞秀松1935年受共产国际委派到新疆工作,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在新疆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率先认识到民族问题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关键,主张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重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这些主张有利于削减民族隔阂,巩固反帝统一战线。俞秀松对新疆民族团结事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崔景明认为,俞秀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实践者之一。作为早期进入新疆的共产党人,他是第一个在新疆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在疆期间,他用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经验滋养新疆各族青年,播下革命火种,为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仰亮对1921至1927年中共在上海早期组织的演变及其干部群体状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干部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资源,正是由于我们党有一批像俞秀松这样的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干部,才使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运动一步一步地走向前进。

三、学习弘扬俞秀松的革命精神

章百家认为,学习俞秀松的革命精神,很重要的是要学习俞秀松的斗争精神、牺牲精神。他指出,要重视学习和研究俞秀松与“左”倾路线斗争的革命精神。党史上的正确路线、正确政策往往都是经过大量实践甚至是惨痛教训才得来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克服“左”倾错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看起来最简单,革命落地最彻底的政策和思想方法。俞秀松是最早同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的,也是因此牺牲的。他是反对“左”倾路线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人物。所以,我们做党史研究和党史人物研究一定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他还提出,像俞秀松这样的早期革命家,他们的人性具有人道主义的底色,同时具有干革命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对于历史上革命环境下革命者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要从哲学层次进行探讨,探讨革命、人性、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些探讨现在几乎没有人去做,但是对于我们今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有启示的。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赵坤分享了在干部教育中如何宣讲好俞秀松故事的经验。她在研究中发现,俞秀松是方志敏的入团介绍人,以此为契机开发了“读红色家书、悟初心使命”的干部培训课程。在她看来,在干部教育中学习弘扬俞秀松的革命精神,重点是要做到三个讲清楚。第一是讲清楚以俞秀松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第二是要讲清楚包括俞秀松在内的建党先驱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和担当,第三是要讲清楚早期共产党人一生所体现的伟大建党精神。

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安杰在发言中表示,建党初期,俞秀松告别家人,投身社会,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时刻牵挂着家人和亲友,留下一封封情真意切的红色家书,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对革命的执着。从俞秀松烈士的红色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志存高远、敏于求知、淡泊名利等高尚的精神品质。这些红色家书为新时代共产党人追忆初心,缅怀和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提供了经典文本。

浙江能源集团高级工程师俞耀英指出,俞秀松“一间屋子可以翻新,一个国家为什么不行”“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做官,我不曾有这样的念头”等豪言壮语代表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征程积极奋斗的真实写照,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积极的理想价值追求值得后人追忆、学习。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崔景明认为,俞秀松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不忘初心使命,具有坚持真理的决心、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操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他身处逆境仍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革命和人民,我们要大力弘扬包括俞秀松在内的革命先驱的革命精神,大力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从中汲取深厚的智慧养分、获取前行的不竭动力。她建议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形势,在高校开设一些课程,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播俞秀松的革命精神,使他的革命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廖小红认为,俞秀松的革命精神是在其短暂的革命实践中所凝练出的思想精华。学习弘扬俞秀松的革命精神,需要认真梳理俞秀松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入分析俞秀松革命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地位,以新时代青年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沉浸式体验”“领头雁效应”的实践进路,将俞秀松革命精神融入新时代青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去,让新时代青年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了解俞秀松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的一生,进而实现传承俞秀松革命精神的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丁晓强教授在大会总结发言中说,本届研讨会总体上是一次成功的研讨会,和前几届相比有较大拓展。

从研究观点和内容方面来看有很多创新和拓展,比较突出的有:一是认为俞秀松是第一个深入到工人当中的党员,是反对王明“左”倾错误的先驱,是中共早期最典型的人物。二是对抗战时期俞秀松的新疆治理进行了研究,包括对俞秀松在新疆组织动员对内地抗战支援的研究,对俞秀松开展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等。三是对俞秀松朋友圈即早期党史人物群体的研究。比如俞秀松与张太雷、俞秀松与梁柏台、俞秀松与外国语学社走出来的工人运动领袖等专题研究。从深化党史研究来讲,加强和拓展俞秀松研究很重要,因为俞秀松研究是党的创建史、团的创建史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进一步推动党团创建史、革命史的研究。

从研究的资料和方法来看,这届研讨会也有拓展。比如对俞秀松任副主编的《工人之路》资料的发掘,对俞秀松生平精神的细致研究,从政治身份、社会身份、文化身份等各种身份出发研究俞秀松。他指出,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俞秀松的革命精神研究。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俞秀松的革命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最生动的体现。此外,我们从俞秀松的革命精神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俞秀松特别强的个性的精神。比如,俞秀松开拓创新的精神,他有很多方面都有开拓性、创新性,包括组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包括军事工作。又比如,他的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精神,都是俞秀松真正的个性精神的体现。最后,他指出了研究中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研究内容重复、史料把握不够精准等。他认为这些都是正常情况,通过不断的努力,相关研究会更加严谨、重点会更加突出。

猜你喜欢

建党党史革命
第一次学党史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